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4611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建平七下第四章知识点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 课时课时 4.1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讨论】 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_。 【总结】1、 一天之内,太阳动身西落的原因地球自_向_的自转。 观察:正上方自_向_,从北极上空_时针,从南极上空 _时针。 2、地球是一个不_、也不_的球体,太阳照射时,地球的一半地方处于亮 的半球

2、,另一半地方处于暗的半球。亮的半球是昼,暗的半球是夜。 【提问】太阳有昼夜吗? 答:太阳是自身发光,无昼夜现象。 3、 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地球的_;昼夜交替的周期:_小时。 【分析】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 昼的界限即为_线,相反是_线。 4、 正是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交替,才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致过低,为地 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5、 地轴是个假想的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做北极点。 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7、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

3、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 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AC: 昏线)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8、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白昼变成黑夜的界线。(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黑夜变成白昼的界线。第第 2 课时课时 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北京时间” (一)(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 2、 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他们的区时。 3、 初步学会利用“时区和日界线”图,根据两地所在的时区,推算两地的区时,培养空 间想象能力。 【教学

4、重点难点】 重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区时的计算一、一、 地方时地方时1、 地方时的确定 (1)昼夜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_时,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 _。 (2)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_,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 方时为_。 (3)赤道上日出时刻是_时,日落时刻是_时。其他纬度地区,与晨线相 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为日落时刻。 (4)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_;经度相差 1,地方时差_。同一条 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_。 【总结】地球本身不停地_,地球上同一经线各处的时间_,不同经线各处 的时间_。较东地区的时间较_。 都用地方时确定

5、时间,每个地方的时间都不一样,会产生混乱;如果都统一使用某个地方 时,会给正常工作、休息造成麻烦。二、时区和区时二、时区和区时时区的划分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_,每小时转过_,所以地球一共划分为_个 时区,每个时区跨过_经度。以 0经线为中央经线,左右各 7.5构成中时区。然 后向西每_经度为一个时区,依次 11 个时区,剩余 7.5为西十二区;向东每 _经度为一个时区,依次 11 个时区,剩余 7.5为东十二区。东西十二区中央经线 相同为东西经 180。 【思考与讨论】 东西十二个区与其他时区有什么差异? 每个时区的时间(区时)如何确定? 每个时区的标准经线的经度是多少?其与该时区数有何关系?不

6、同的时区的区时有何差异? 已知某一个时区的区时,如何推断其他时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是如何确定的?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1、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者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 7.5 商进 1,若小于 7.5 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2、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者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 差为时区差。反之,相加。即: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区相加。 3、求区时:在时区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 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剪去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 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剪去

7、加上两地的时区差。简言之,东早西晚。第第 3 课时课时 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北京时间” (二)(二)【教学目标】 1、知道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2、通过比较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区时、日期的异同点,理解日界线的含义,掌握日界线附 近日期变更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日界线的含义和应用。 一、日界线 在 1884 年召开的国际经度回忆上,规定了原则上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 “明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 ,简称“日界线” 。 【总结】 1、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在同一个地区,时间相同。 2、 东十二区是今天的起点,时间最早;西十

8、二区是昨天的终点,时间最迟。东西十 二区日期相差一天。 3、 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日。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日。 二、日界线的应用 1、环球航行中发生了日期混乱的原因? 2、孪生妹妹比姐姐大一年的原因?第第 4 课时课时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 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 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一天中杆影的长度、方向的变化 (1)一天中_杆影最短,朝正_或正_。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叫做_。 (2)杆影长度与

9、_有关,太阳高度角大时杆影_,太阳高度 角小时杆影_,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由_变_再变_。 二、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方向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北半球是夏季大,冬季小) (2)太阳高度角会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 两侧_。 三、地球的公转 1、 旗杆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 ,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杆影越长。(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2、 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方向与_方向一致,从北极上空看,绕日_时针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

10、地球北极时钟指向_ 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 365.2422 天。第第 5 课时课时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二)地球的绕日运动(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和周期。 2、 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 了解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_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 _附近。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_;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 _。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_之间往返移动。

11、(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在北纬_向南北两 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_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_ 向南北两侧递减。 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正午日影始终指向北的地带是_。 (2)地球上一年之内的正午人影有时在脚下,有时指向北的地带是 _。(3)赤道上一年有_次正午人影在脚下,出现在_日(节气) (4)北回归线上一年有_次正午人影在脚下,出现在_日(节气)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_夜_,冬季昼_夜_;白昼最长的月份是_月,最短 的月份是_。 (2)北半球:3 月 21 日9 月 23 日 昼长大于夜长 夏半年9 月 23 日3 月 21 日

12、 夜长大于昼长 冬半年 【思考】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当太阳直射在北纬 23.5,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南半球各纬度昼夜长是否相等?当太阳直射在南纬 23.5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 23.5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四、五带划分 (1)热带:_之间太阳能直射的地区。 (2)寒带:_内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3)温带:_和_之间,_和_之间无极昼 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区域。 (4)寒带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相同面积上获得的阳光辐射比其他地区_。第第 7 课时课时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

13、构特点,并能进行描述。 2、 能够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3、 了解火山的形成原理及火山对人类带来的利弊。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的成因; 一、地球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结构同煮熟的鸡蛋内部结构相似,分_、_、_三层。地壳:厚约 017 千米。地幔:厚约 17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厚约 2996371 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深约 50250 千米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 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_的发源地。岩石圈:_和_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的变动有的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有的则表现为地壳的下沉。有时地壳变动进行得 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察觉。 三、火山 1、火山的成因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压的_在活动着,岩浆可以沿着_的裂隙 喷出地面,产生喷发的自然现象。 火山的组成:(1)从结构上看,火山一般由_、_、_三部分 组成。(2)从火山的喷发物来看,主要由_、_、_三部分组成。 2、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弊:烧毁森林、房屋,岩浆途径之处人畜不生,火山使饮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 公路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