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3796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问题反思新城六小新城六小 王晓华王晓华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发现小学生潜心读书的少,主要表示在:读的时间少,读的形式少,读的指导少。一、朗读的时间缺乏。一、朗读的时间缺乏。充满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 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 5 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需要给学生充沛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

2、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身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讲懂的。 “文贵自得” ,“自得”才干提高阅读能力。二、朗读的对象不广。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论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局部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局部成果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他人后面哼几句。久而久之,这局部学

3、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别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局部” ,或“把 xxx 语气读出来” ,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

4、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自身的表示力。范读能协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示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和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

5、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需有机结合。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布置了三四次,但有布置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 1 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协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