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论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837398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楹联文化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楹联文化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楹联文化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楹联文化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楹联文化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楹联文化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楹联文化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分日期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封 面)面)课 程 名 称 中 华 楹 联 文 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解读联律通则 (修订稿)基本规则指 导 老 师 谢 龙 翔 姓 名 田 伟 学 号 2008370825 班级名称 08 级广告学一班 学院名称 文学与新闻学院 交阅时间 2009 年 12 月 18 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解读解读联律通则联律通则 (修订稿)基本规则(修订稿)基本规则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

2、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的个性。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 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

3、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1. 芙蓉国里秋光美,红霞万朵尽朝晖。 (典型的外科病)2. 见官可以头着地,醉酒无须脚朝天。 (内容不健康)3. 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内容不真实)4. 人生七十古来稀,鬼死三千今去奇。 (死对、硬对的玩文字游戏)5.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上下联内容无关)6.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完全不合联律)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韵律协调的部分组成。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张贴于面对的

4、右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阴阳观”、 “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

5、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解读楹联的基本规则解读第一条:第一条: 字句对等。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的句数要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如一言联:墨,泉。二言联:岳峻,湘清。七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十一言联: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 句数相等,即上联为几句,下联也为几句。如题云台山联,上联四句,下联也是四句:跨步云台,茱萸峰顶,不寻仙阕琼楼,只问亲人何在=转身朱阁,天瀑潭边,遥乞乡音雁讯,谁知明月无言

6、。第二条:第二条: 词性对品。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者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这是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所谓词性对品,即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才能构成对仗。 如题青藏铁路联:走天路英雄气短,入藏区百姓福多。联中“走”与“入”为动词, “天路”与“藏区”、“英雄”与“百姓”、 “气”与“福”均为名词, “短”与“多”为形容词。 注意: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又称边对、当句对、就句对,即上下联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不同。如黄鹤楼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7、。上联的“登临”为动词,下联的“日夜”为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故此对仗是允许的。 第三条:第三条: 结构对应。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要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青山不语花含笑,碧树红楼幸福家。 此联句型结构不对仗,不能成联。如进行改动,则成联: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注意:注意:第二条中,我们讲到自对,词性不同可成联。自对中,结构不同也可成联。如上海嘉定秋霞圃延绿轩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 此联前两句,从上下联相

8、同位置来看,词性与结构都不对仗,但联中的各自为对都很工整。工整的自对补救了上下联对仗不工的缺憾。此类对联在对联作品中大量存在。 第四条:第四条: 节律对拍。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奏,上下联要一致。节律,主要上下联在章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律对拍,即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节律包括声律节律和语意节律。 1、声律节律。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声律节律是律诗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声律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 。律诗的声律节律

9、在五、七言的律诗中主要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这两种语音节奏。五言联为二二一节奏:临水/看云/起,钩帘/待月/来。(仄平仄,平仄平) 七言联为二二二一节奏: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2、语意节律。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的字数。四诗/风雅颂,三立/德功言。 (二三节奏:平仄,仄平)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 (二二一二节奏: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第五条:第五条: 平仄对立。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

10、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解读: 1、平仄交替。指上下联内部文字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或者说自身有音步(或节奏点)之间平仄交替使用,也称平仄相间律。律联一般以两字为一音步,节奏点多在第二字上。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作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犯了“失替”的毛病,如: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 “品”和“要”皆为仄声,失替;“要”和“止”皆为仄声,失对;“华”和“青”平对平,失对。 2、平仄相对。即第四条所讲声律节奏点或语意节奏点平仄要相反。一般来说,采用律句创作五、七言对联,

11、其节奏点基本都在二、四、六位置上,故奇数位上字的平仄可以放宽,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清末张友芝题南京愚园联:入座有情千古月( 仄仄仄平平仄仄 ) ;当窗无恙六朝山( 平平平仄仄平平 ) 。此联中“有”与“无”的平仄就放宽了。如果采用词、曲、赋、俗语、成语、口语入联,或加入领字,那么其节奏点就不一定在偶数位上。但语意节奏点的平仄一定要相反。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3、句脚平仄。多句联是由一言至七言联句变化组合而成,每一句脚的平仄,应符合一、二、三、四、五、六、七言的联型。奇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首一、二句的句脚平平、仄仄交叉,中间各句句脚为平连平,仄连仄,末句句脚为

12、仄,下联相反。如每边七句句脚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偶数句脚平仄的正格形式是:偶数句联的首句句脚为平或为仄,中间各句的句脚为双平双仄的交替,末句句脚为仄,下联相反。如每边六句句脚平仄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注意:当每边七、八句以上的长联,句脚就无固定的平仄格式所言,否则就是一种禁锢。长联的句脚平仄应是双平双仄交替、单平单仄交叉、二平夹一仄、两仄夹一平、自对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4、上仄下平。即仄起平收,联律中把它看成正格。 第六条:第六条: 语意相关。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语意相关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

13、、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楹联的本质特征是“既对又联”, “对”和“联”互为表里,表里紧密相连才是统一的整体。不论是“正对”、 “反对”、 “串对”,都应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加以表达的阐述,使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 正对的上下联要表达相关的内容,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如题重渡沟:小溪流水,翠竹横街,板桥人迹似江南,观后叹:还需重度;老树拂檐,斜虹绕栈,茅店鸡声如家院,游中言:愿此长留。切忌上下联内容重复,形成合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此联即为全合掌,我们要注意避免。无情对的基本特点是只对下联,但那是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是练习对仗的游戏之作。

14、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出句要有意境,对句也要有意境。出句要为对句特的艺术形式。其出句要有意境,对句也要有意境。出句要为对句服务,要给对句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服务,要给对句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华民族传统楹联的积淀同中华民族传统楹联的积淀同现代文明相结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文明相结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具有社会主义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具有楹联文化的素养,在继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发挥积楹联文化的素养,在继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