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36492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从留侯论留侯论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看苏轼论说文的得失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全才苏轼,以其汪洋广博的艺术气魄,不仅成为有宋一朝的文坛盟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上了令人惊艳的一笔。单就其古文成就来说,苏轼便也是一座既令前人啧啧慨叹而又令后人难以企及的文化高峰,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长止于不可不止”。而作于仁宗嘉祐六年的留侯论,以史记留侯世家所录圯下授书为本事,生发出“忍小忿而就大谋” 、 “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豪杰处世之道的感慨,典型地展现了苏轼早期论说文的艺术魅力。首

2、先,立论高远且不落窠臼。苏轼没有客观叙述留侯的生平和功绩,而是以史论家的眼光敏锐地把握住了个人的内涵修养“能忍的过人之节”对于其成功的重要意义。所以,苏轼在行文一开始,便以寥寥数笔将豪杰之于匹夫作了简要对比后,劈空立论,提出“以其能忍而成大事”的全文中心论点。同时,苏轼不为前人见识所牢笼,一反司马迁视黄石公授书之事“以为鬼物”的说法,直言不讳地抒发自己关于“圯上老人,或为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且其意不在书”的独特见解,使历来人们对该事件的存疑得到了合乎情理的解释,而这就为后文的论证找到了逻辑真实的史料依据。其次,议论缜密且波澜横生。整篇文章的阐发论证始终围绕着留侯能忍的中心论点来层层推进,不断深化

3、。首段立论,提出能忍与不能忍的命题;接下来,针对古已有之的“留侯圯上受书”的看法,通过留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与引史说事,做出自己合理的辩驳:阻击秦王是年少留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现,进履授书是老人“欲使其能有所忍”的有意举动,而列举大量史实则是反复陈说留侯“忍小忿”以“就大谋”的巨大作用;最后以揣度作结,以留侯的貌秀若女,反衬其大勇大智,呼应了文章开头的“天下之大勇者”。如此缜密的论证所产生的如此强烈的穿透力,还得益于文章波澜横生、变化跌宕的艺术工巧。这突出表现在文中转承开阖的“且其意不在书”一句。此一句既承接前文黄石公授书一事,又开启下文别开生面的解释,使议论脱离前人窠臼,引向深入。诚如金圣

4、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头也。” 而文章在一切都顺理成章之时,突然以揣度议论收尾,也是同样的翻空出奇,出人意表,不啻奔流于苍苍平原之上的漭漭江水,忽遇澎湃汪洋的大海,而境界全开,令人不已。最后,引证广博且雄辩恣肆。不论郑伯肉袒迎楚,还是勾践卧薪尝胆,还是项籍轻用其锋而刘邦封王以怒,苏轼都了然于胸,信手拈来,以其能开能合的奔放气势进行鞭辟入里的细致分析,进而侧面地印证留侯“以其能忍而成大事”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不置可否的是,苏轼雄辩恣肆的论说风格与其行文方式的骈散相间,正论反论、依史说理等论述手法的交替进行有紧密的联系,一扫论说文生涩呆板之气,而流畅自然、

5、恣肆恢弘,极富艺术的表现力。正如玉有瑕一样,当我们沉浸在苏轼几近完美的艺术魅力中时,其中的瑕疵也是也掩饰不住的。明人钟惺说,东坡之文似战国,即是说苏轼早期的论说文在继承战国策长于辩论,淋漓恣肆,曲尽其意的纵横遗风的同时,也将其浮夸片面、逞辞诡辩的游策之气不加选择地保留下来。这在文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在“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的议论上,能忍与不能忍的品行修养诚然是影响一个人甚或是一场战争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因素。从这个层面上看,苏轼为了立论,片面地夸大了“能忍”的意义,从而造成了整个论证逻辑上的难以令人信服的疏漏。后来,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一样指出自己早期论说文的瑕疵:“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 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作为苏轼早期论说文逞辞诡辩且妄论利害的创作瑕疵,也是应当引起我们留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