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35380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慢性腹泻的清热利湿法治疗刘书红 尹亚东 摘要:摘要:慢性腹泻,现代医学的病理研究比较清晰,治疗效果较差。祖国医学传统的认识, 多从脾胃论治,也略显偏颇。在临床实践中,清热利湿法,对于相当一部分慢性腹泻病人,是 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关键词键词:慢性腹泻 清热利湿现代医学认为,腹泻是指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的表现,是多种类似症状的统称。 它的特点,就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 食物或脓血、粘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 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 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对于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可以

2、分为胃源 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功能性腹泻,而根据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分 为四类: 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超过血浆渗透压所引起的高渗性腹泻; 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 吸收障碍性腹泻; 肠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肠功能失调,蠕动亢进引起的运动性 腹泻。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尤其慢性腹泻,除了对症治疗、解痉止痛外,对因治疗的方 法不多,且效果多不理想。 腹泻在中医学应该归属于泄泻的范畴。在内经中称腹泻为“泄” ,汉唐时期多称为 “下利” ,宋代以后称为“泄泻” 。先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 泄。根据腹泻的病因、发病部位、发病特点、粪便形状等,又可分为:湿泄、火泄、暑泄

3、、 热泄、食泄、气泄;胃泄、小肠泄、大肠泄、肾泄、直肠泄;水泻、滑泻等。 中医比较传统的看法,认为本病与脾虚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 混浊内生,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为泄泻。若平时脾胃素弱,复 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司,也可形成泄泻,若久病之后,损伤肾 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也可导致泄泻。但肝肾所致的泄泻, 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的,故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张景岳) 。 在中医典籍中,对腹泻一证,虽大多数医家认为与脾胃有关,亦有意识到是肠间疾患 者,如济生方论久泄“邪气久客肠胃,则为不禁之患矣” 。但是此

4、方面的论述不多,认 识不甚深刻,故临床操作起来不易。临床实践中,确实有些泄泻病人,大便常规往往见红 白细胞及粘液,结肠镜检又可见溃疡、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可知病变的位置,确在肠 间。若拘泥于调理脾胃,似乎有些偏颇。疗效也不理想。当然,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整体 观、系统论,即便确定病在肠间,治疗仍然应该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思想。黄帝内经治 疗久病有“雪污” “拔刺” “决闭” “解结”诸法,张子和儒门事亲也有“陈莝去而肠胃洁” 之说,所以此类有炎性表现泄泻的治疗,确乎应该遵循“腑以通为用” “久病多瘀” (而且 此类病人溃疡、充血、水肿以及血液循环而导致的各种病理损害其机理是可以用中医理论 来说

5、明,和血瘀是有联系的)的古训,在湿热证型的治疗中,不离“通因通用”之法。选 药的范围,清热解毒之“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 (本草通玄 )的金银花;“主五藏 邪气,厌谷胃痹” (神农本草经 ) 、 “疗肠澼” (名医别录 )的败酱草。 “破宿血,补 新血” (日华子本草 )的白芷;“能健脾阴,大益肠胃” (药品化义 )的薏米; “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 (本草正义 )的蒲公英,皆在必用之列。 以上为治疗此类泄泻有湿热病证表现之大法,运用于临床,仍需三因制宜,辨证论治。 所以,亦有变法佐治。如祛风之法的运用,如果后重之证明显,脉浮而有外风之侯,可以 推知初始病因于感受风木之邪有关。即所谓

6、: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素问至真要大论 ) 。脾病则运化失司,清气不升则留滞为湿邪。故需加防风、羌活、 独活之类药品。此类风药,俱辛香通达,胜湿而无温热燥烈。且祛风而能胜湿,蕴含五行 相胜之理,确实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法。 另有一型寒热错杂之证,与金匮要略黄土汤证治相类,叶天士称之为“脏阴有寒, 腑阳有热” (临证指南医案便血门 ) ,较之于“上热下寒”的说法应该更为具体。但此 类兼症的治疗难点在于:脏之寒究竟在脾或是在肾,抑或脾肾同寒。脏之寒与腑之热轻重 主次之分,药物如何因应契合。我们的体会,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 (神农本草经 ) 的附子, “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

7、辟” (医学入门 )的炮姜, “散寒邪,治奔豚” (用药心法 ) 、 “治寒痹泻痢” (本草纲目 ) 、 “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珍 珠囊 )的肉桂,均可辩证选用。如有“腹痛” 、 “奔豚” ,则以肉桂为宜。如有肢冷畏寒等 阳气亏虚的全身症状,以附子为宜。如辩证为中焦虚寒、遇冷则泄,似以炮姜更宜。另外, 因为寒热药物并用,用量权衡殊为重要。要避免温热药过量,泄泻虽轻而火热证加重;也 要避免寒凉药过重,火热即除而泄泻更甚。这里面的权衡抟圆充分体现了“医者意也”的 内涵,也是儒家“执中而用两”的中庸思想的生动体现。若顾此失彼,则会给患者造成不 必要的痛苦。确乎应该以辨证论治为经,以三因制宜为纬,通幽查微,用心审量。 “进与病 谋,退与心谋” ,绝无定规可循。 综合中西医学的认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腹泻的治疗,经过各种检验手 段证实的肠道感染性疾病、肿瘤引起的慢性腹泻,通过治疗原发病,西医药的治疗效果是 比较满意的。小肠吸收不良、非感染性炎症、功能性腹泻、药源性腹泻,单纯的西医西药 治疗,效果较差。而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是满意的。清热利湿,佐以 活血化瘀,结合“三因制宜” ,考虑变证兼证的治疗方法,确实是祖国医学治疗慢性腹泻, 除了“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