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简编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3244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史简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校史简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校史简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校史简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校史简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史简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史简编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 史 简 编 前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信息产业首家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学院具有五十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公办性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江苏省培养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高技能应用型、 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 2000 年 10 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地处中国经济最发 达的长三角腹地常州,坐落在风景秀丽、充 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科教城内。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于 1962 年 10 月,由原江苏省

2、副省长、爱国民主人士刘国钧先生倡议并捐资建校,初名为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64 年,常州市无 线电工业局决定利用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开 办常州市无线电职业学校。 1965 年 5 月,经常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机械工业厅批准,将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和常州市无线电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由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主管。1979 年 12 月 29 日,江 苏 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改由省电子工业局和常州市双重领导,以省电子工业局为主,改名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并易地重建,搬迁到常州市荆 川东路。原清凉寺内的老校址归属常州市电子工业职工大学使用。常州市电子

3、工业局职工大学的前身为“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学校”。1970 年 7 月 21 日为响应 “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 术人员的道路”的号召,经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革命委员会批准创办。1973 年 10 月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编制 为七人。当时校址在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内,党政工作由常州无 线电工业学校领导,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76 年上半年,经常州市无线电局批准,更改校名为“常州市无 线电工 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 校址仍在无线电工业学校内。1979 年 12 月校名改为“ 常州市无 线电工业局职工大学 ”。 2忆往昔,岁月峥嵘。学校的历史是一部历尽坎坷、曲折发展的历史,是一部

4、叠经变革, 发展壮大的历史。50 年来,学校从民 办到公 办,从市属到省辖,从中专到高职,四易校名,四迁校址,四改体制,饱受文革摧残,历经沧桑变革,在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中,在几代师生的勤奋创业下,不断发展壮大, 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建校时,学校仅有 15 名教职工,一个专业,一个班 级,34 名学生。如今,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院占地 1,042 亩,建筑总面积32.03 万平方米。学院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经贸 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外国 语学院、 艺术设计系、基础部、社科部、体育部及城市学院等教学单位,现有 36 个专业,全日制

5、在校生近 1,1000 人,教职工 600 余人,专任教师 471 人,校外兼 职教师(库 )500 余人。 拥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1 个,省级优秀教学 团队 2 个,全国模范教 师 、国家 级教学名师 1 名,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 81。作为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院建有技术先进、装 备精良的国家级高 职实训基地 2 个,省 级高 职实训基地 4 个。学院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4 门,省级 精品课程 13 门,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 奖 3 项,国家 级重

6、点建设专业 8 个,省重点建设专业 8 个,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11 部,国家精品教材 1 部,省级精品教材 21 部。近几年,学院探索“一校两园”办学模式, 实践“三依托、三合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行业办学之路,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 98% 以上。自 2004 年以来,我院已连续五次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桃李满天下,学子多俊才,这是常信人的骄傲和自信。建校五十年来,已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三万八千余名优秀人才。广大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许多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在 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成绩。学院之3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关键是五

7、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着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在任何 时候都有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 业务精、工作作风实的师资队伍,形成了 “厚德 勤业”的校训、 “务实诚信 自强奋进”的常信院精神、 “敬业 爱生 ”的教风、 “尚思 求是”的学 风、 “勤勉 高效”工作作风。1990 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常州市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文明校园、省文明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 等多种荣誉称号,2010 年 7 月,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 职院校验收。迎来学院的五十华诞,常信人绝不满足,永不停步。如今,划时代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8、,常信人必将豪情万丈地谱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一、勤业创业 历经艰辛(建校初期。1962 年 10 月1981 年 7 月)1.筹资建校 初步发展1962 年上半年,正值国家大跃进后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末期,国民经济严重受挫,各级 政府出于无奈,对一些工厂、学校 进行调整, 许多学校被迫关门,原常州工业专业专科学校奉命停办。当时一批初、高中 毕业 生升学困难, 闲散在社会上,而常州市机电工业的发展又急需技术力量。原江苏省副省长、原常州市纺织印染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国钧先生等工商界人士从满足常州市工业发展需要和适应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的要求的 现状出发,提 议创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并愿意 为办学捐资。

9、经常州市委同意并 请示江苏省委宣传部获许可后,决定创办一所民办性质的中等专业学校,将原常州工业专科学校停办留下的部分干部、教师、 设备、校舍作为办学的基础,定名 为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 “勤业”二字出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常州市工商界人士为此捐资 20 多万元(其中刘国钧先生捐资 18 万元)。1962 年 10 月,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由常州市委常委、 统战部长、常州市副市长倪大成牵头,邀 请常州市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负责人和科技界知4名人士共计 10 人成立了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校董会,由原常州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市民建主任委员张允溪任校董会主任委员。

10、聘请江苏省副省长刘国钧任名誉董事长。10 月中旬,在常州市人民政府会 议室召开了第一次校董会。会 议由张允溪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金德培列席会议并讲了话(当时倪大成已调离常州)。周平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校董会汇报了学校筹备经过及开学情况。校董会对学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于 1962 年 8 月 20 日,单独向常州市及武进县招收初中毕业生。原拟开设机械制造和电机电器两个专业各一个班,招收新生 80 名,由于招生时间过晚,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对民办学校毕业后不包分配等思想疑虑,考生不多,实际招收新生 34 名,故第一届新生只 办机械制造专业一个班级。学校第一学期于 10 月 8 日报到,

11、10 月 10 日正式上课,校址在原同梅路 1 号(原常州工业专科学校东教学大楼)。 时有教职工 15 人(其中教师 7 人,干部职工 8 人)。 实行一机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制四年,属常州市教育局主管。1963 年,原常州工业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安排给常州无线电厂使用,学校迁至常州市清凉寺内(原常州工专生活区)。暑假招收机械制造专业 2 个班,又增设工模具设计 与制造专业 1 个班,共招收新生 3 个班。 这时,有在校学生 4 个班,学生 137 人。学校机构 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共有教职工 25 人。1964 年,新兴的电子工业在常州市出现了一个较快发展的局面

12、,电子技术人员十分缺乏。为此,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决定利用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 ,开办常州市无线电职业学校。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47 人(原计划招收 100 人,因考生质量问题 ,未招 满额),开设无线电 工模具专业一个班。同年暑假,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招收无线电机械加工专业和无线电工模具专业各一个班。秋季开学,两校共有学生 7 个班,教 职工 39 人。此 时,两校采取对内一套机构,对外两 块牌子的方法办 学。 1965 年 2 月开始,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学校采取一周上课一周劳动的方式。在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的统一组织下,将学5生安排到常州无线电厂、常州电子仪器厂等六个工厂

13、劳动。具体实行方式是将 7个班级的学生改分成 8 个班级, 4 个班在校上课,4 个班到厂劳动,每隔一周对调一次。1965 年 5 月,经常州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机械工业局批准,将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和常州市无线电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由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局主管。常州市勤 业机电学校校董会相应解体。时有学生 12 个班,教职工 49 人。从 1962 年 10 月建校至 1966 年 6 月文革开始,学校艰苦创业,为国家培养了 453 名毕业生。后来,这批学生中绝大多数在常州市 电子系统所属工厂工作,成为了工厂的重要骨干,有些学生还担任了市、厂等各级领导干部, 为常州市经济发展作

14、出了一定贡献。2文革骤起 学校多劫难1966 年 6 月 1 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 月 3 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北京市委,并通 过中央电台广播了“第一 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眨眼间,文化大革命席卷祖国万里江山,给亿万人民造成了数不尽的劫难。受此影响,学校部分教师于 6 月 9 日贴出了“火烧医 务室黑店”的大字报。从此,校内大字报铺天盖地,校长 室被封、全校停 课闹革命。 6 月 13 日,市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由市委党校副校 长陈萍任工作组组长,代理学校党政领导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周平和教 导主任曾铸被靠边。8 月 2 日,在工作组领导下,成立了学校文化革命筹备委

15、员会,由 3 名教师和 12 名学生组成。此时,学生也建立了红卫兵组织 。8 月下旬,全校教职员工在市人民公园收听了中共中央撤销工作组的决定,工作组撤离学校。此时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许多学生乘火 车上京串联,各种名称的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所有办公室被占领。校长室、教导处内资料被劫一空, 连 教师办公室也未被幸免。受社会上极左思潮的影响,红卫 兵们揪斗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把他们关进“ 牛棚”,戴高帽游街,进行残酷斗争。此时,常州市无 线电工 业局党委派一名副局长担任6学校的联络员。1966 年底,社会上的红卫兵已形成两大派,学校内形成了“ 常无八三一和“常无东方红”两个 对立的红卫 兵组织,两派

16、磨擦、斗争激烈。1967 年 5 月 31 日深夜至 6 月 1 日凌晨,学校发生了全市性的“六一”武斗事件,揭开了全市两大派大规模的武斗序幕。学校房屋,家具损失很大,自此教 职 工不敢到校上班。1967 年 7月与 1968 年元旦的两起全市性武斗事件中,我校有两位学生中弹身亡,成了“ 文攻武卫”的牺 牲品。1968 年 6 月起,常州电讯电机厂、常州三益毛巾厂、常州无 线厂等先后派出工宣队进驻学校,搞“斗、批、改”,直至 1977 年 11 月才撤离。工厂管理学校的历史延续了九年半。1968 年 9 月,由 27 军派军宣队进驻 学校。同年 9 月 26 日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徐志根为 副主任(未到职)。10 月,在教职工中搞清队工作和深挖所谓“黑班底 ”,打击面宽,共有 13 名教职工挨整,占教职工总数约 32。1968 年 9 月,我校 66 届、67 届毕业生 139 名全部分配在本市无线电系统所属工厂工作;1969 年 1 月 9 日,68 届 136 名毕业生到溧阳县社渚公社插队落户;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