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2828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次品教学反思王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次品教学反思平罗县城关第五小学 王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 5 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 9 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 10、11 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这么多内容如何在 40 分钟得到落实;都是值得深思的。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自认为

2、做得好的方面(一)、过程注重循序渐进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天平,认识天平平衡与不平衡时分别表示的含义。接着演示两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如何利用天平找出次品。然后由学生猜想如果是三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呢?在小组内说说想法,想办法验证一下。最后再进入教材内容。 (二)、重视“数学化” 。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 1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 “繁”则思变,教材 137 页第 5 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 10 个物品分成 3 份:3 个、3

3、个、4 个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 3 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 3 个平衡时,再将 4 个物品分成 3 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 1 个” ,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 (三) 、对比教学,找优化方案。 在教学例 2 时,学生们发现 9 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 4 份(2,2,

4、2,3)放在天平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 2 放在天平上称过以后,剩下的 2 与 3 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平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 份,即(2,2,2,2,1) 。而这种方法实质与 9 分成 4,4,1 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因为 9 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 3 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 4,4,1;3,3,3 外,还有 2,2,5 和 1,1,7 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 3 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 3 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

5、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 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 1。 二、两点困惑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 2 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 4 和 6 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 8 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 2 份,则至少需要 3 次,而如果分成 3 份(3、3、2) ,则只需要 2 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 3 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 2 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 10 分成 5 和 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