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试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27566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宝鸡文理学院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文理学院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宝鸡文理学院试题宝鸡文理学院试题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适适 用用 时时 间间 试卷类别试卷类别 A 适用专业、年级、班适用专业、年级、班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45=20 分)生物多样性 “BOT”融资模式 自然区划 国土整治 高新技术产业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每空 1 分,120=20 分)1、中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 和 两大林区。2、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就是山地所在纬度的 。3、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因此在进行区划时 原则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4、 是东北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

2、形成和发展。5、经济增长很快,人民生活水平却变化不大,社会没有明显的进步,这种现象称为 ,并提出了 经济发展战略,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其战略目标的。6、从能源的产销来看,能源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而 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能源产销格局。7、我国古代地理学具有景观与区划内涵的启蒙之作,被世人公认的作品是 。8、 “2”打头的国道是 走向并按照 方向编号的公路干线。9、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在的 。10、1987 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 ,规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11

3、、 和 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12、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始于 。13、中国产油最多的是 油田,产煤最多的省份是 。1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跨流域引水工程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是 ,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是 。三、判断题三、判断题(每题 1 分,15=5 分)1、中国自然灾害地域空间差异是南北分异为主,以东西分异为次。2、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3、中国耕地中旱田和水田的主要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4、人文区划的理论依据是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5、石质戈壁一般分布在洪积扇的下部。四、简答题四、简答题(每小题 7 分,7535 分)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4、2、简述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3、中国现行三大地带划分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4、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5、简述中国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异规律。五、分析题五、分析题(3 选 2,每小题 10 分,10220 分)1、试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试分析造成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有何解决途径。3、试分析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宝鸡文理学院试题宝鸡文理学院试题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适适 用用 时时 间间 试卷类别试卷类别 B 适用专业、年级、班适用专业、年级、班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45=20 分)劳动地域分工 “TYIs”战略 东北现象 地域分异 西北

5、绿洲二、填空题二、填空题(每空 1 分,120=20 分)1、中国产煤最多的省份是 ,产油最多的是 油田。2、形成湖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要有一个储水的 ;再就是有充足的 供给。3、我国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出现在 和 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4、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 规律。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外景观研究的重要特征突出表现为 的兴起和蓬勃发展。6、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国内 工业的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减少经济对外依赖。7、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 和 。 8、 是遗传

6、多样性的基础。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沟通湘江和漓江的工程是 ,分散岷江水流的是水利工程是 。10、中国林地资源主要集中在 和 两大林区。11、目前在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客流量居第一位的运输方式是 运输;“1”字打头的首都放射线国道是按 时针方向编号的。12、中国大阳辐射量最大的是 地区。13、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 基础上。三、简答题三、简答题(每小题 7 分,7535 分)1、简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2、简述我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包括哪些。3、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4、构成区域文化的要素包括哪些? 5、简述经济区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四

7、、判断题四、判断题(每小题 1 分,155 分)1、水族宫、动物园都属于迁地保护。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空间差异是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3、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 4、中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宝鸡文理学院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宝鸡文理学院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适适 用用 时时 间间 试卷类别试卷类别 A 适用专业、年级、班适用专业、年级、班 5、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就是山地所在纬度的水平地带。五、分析题五、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10220 分)1、试分析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2、试分析 1998 年长江特大洪灾的特点、原因及相关治理对策。一、名

8、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45=20 分)1、生物多样性:就是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 “BOT”融资模式:“BOT”是“建设运营转让”三词的英文缩写,是指政府在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市政公用设施的开发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投资方,由投资方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到期后由政府全盘收回的一种资金筹措或项目建设方式。3、自然区划: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以按自然景观的地域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这称之为自然区划。4、国土整治:为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

9、步骤,制定相应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5、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其全部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和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重达到 10%以上的产业,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二、填空题二、填空题(每空 1 分,120=20 分)1、东北 西南 2、水平地带3、政治 4、冻土5、不发展的增长 变通 6、资源 能源 7、禹贡 8、南北 自东向西 9、中下游地区 10、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1、太阳辐射能 地球内能 12、上新世末13、大庆 山西 14、京杭大运河 灵渠三、判断题三、判断题(每题 1 分,15=5 分)1、 2、 3、 4、 5、四、简答题四、简答题(每

10、小题 7 分,7535 分)1、答: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体现在: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2)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其次是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再次是“大一统”的理想目标。2、答: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在于:(1)历史的债:来自于战争和传统;(2)决策的代价:领导者的决策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总是起着方向性的作用;(3)市场的诱惑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4)管理者疏于管理,执法不严,打击不力;(5)科技的副作用;(6)环境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3、答:积极

11、意义:现行的三大地带是“七五”期间提出来的,基本反映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存在问题:(1)未能反映出中国人口和城镇分布基本态势;(2)未能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变化最大梯度之所在;(3)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明显地将一些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经济实体分割开了。4、答: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1)生境的破坏;(2)掠夺式的利用生物资源;(3)环境污染;(4)物种的引入;(5)人口增长;(6)全球气候变化。5、答:中国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异规律:(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的位置;(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

12、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五、分析题五、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10220 分)1、答案要点:(1)在水量输出区主要引起水量减少,泥沙沉积增多及河口海水入侵加强;(2)对水量通过区的影响,主要是抬高引水线两侧和蓄水体周围的地下水位,有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并影响湖泊水域环境、水质和水生植物的生长;(3)在水量输入区主要是可能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的危险。2、答案要点:造成华北缺水的主要原因:(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

13、费和污染严重;(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华北水资源短缺的途径:(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3) 加强工业、农业、城市三大用户节水;(4)提高储备淡水资源的科技能力。3、答案要点: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1)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了西风带的范围;(2)青藏高原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3)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4)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5)使我国气温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西部地区夏季出现了与南热北冷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的南冷北热现象;高原东部的云贵高原由于处于冬季西风带的背风位置, 出现“死水区”,南部又受西风南支气流北上的影响,冬季不冷,气温较高天气别具一格;高原地区气温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表现出明显地与等高线吻合的特点,打破了冬夏季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高原地区由于地高天寒,长冬无夏,7 月份平均气温仍低于 8。(6)青藏高原对中国降水的影响:高原边缘山地的地形降水比较明显,南坡降水达2000 毫米以上,东部地区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