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23826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_契诃夫独幕剧_熊_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 契诃夫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至今仍然深 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今年是契诃夫诞辰 150 周年, 我们重温他的独幕剧 熊 , 对作 品中的几个重要隐喻意象从文化认知和联想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讨论,以使中国读 者再次感受他的博大、 深邃、 智慧及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关键词:熊 隐喻意象语言世界图景文化阐释弹指百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和戏剧 仍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我国的文学家、 作家、 翻译家、 戏剧家对契诃夫滑稽幽默的 独幕剧和严肃深沉的抒情心理四幕剧进行 了全面、 深入、 细致的研究, 契诃夫的戏剧也 被多次搬上舞台。其中独幕剧 “” 以 其离奇的情节、 鲜活滑稽的人

2、物形象、 强烈 的喜剧效果、 富有表现力的对话、 出乎意料 的结局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由于 “语言世界图景以符号形式存在于 人的理念之中不同的民族所呈现出的 世界图景各有不同。” 1P10而翻译又是:“整 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 2P3 “” 这部作品被引入中国时, 受到当 时特定历史背景、 文化语境的影响, 译者、 研 究者和表演者也是总有意地往中国背景上 靠拢。 “”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被定位 成地主阶级的代表,剧中的几个重要物象 (构成意象的基础 ) 熊、 马、 四堵墙等都 没有引起中国译者和读者的足够的重视。 而 对这几个重要意象的理解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作品情

3、感哲理等方面的 准确把握。 “” 中的几个重要隐喻意 象寄寓了契诃夫对社会生活、 人生特有的情 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它们在这部短剧中反复 出现, 蕴藉深广, 本文试图对 “” 中 几个重要隐喻意象从文化认知和联想的角 度加以阐释和讨论。 一、 关于剧名熊 曹靖华先生 1923 年的译本剧名为狗 熊 , 再版时改为 蠢货 。李健吾先生 1948 年的译本剧名为 熊 , 并加了注释:“ 熊 在 这里做” 野人 “或者” 混人 “解释: 出言无状, 举止粗鲁, 没有礼貌。” 他们二人之所以这样阐释 “” , 按照前文对语言世界图景的界定, 是自有其 合理性的。 熊在汉语中多含贬义,其象征意义为 “愚

4、笨、 无能、 窝囊” 。因而, 作品中熊所象征 的男主人公史米尔诺夫就被我们演绎成为: “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大无赖、 惯 于玩弄女性的流氓。” 3P95但是,仅从中国国外戏剧博览GUOWAIXIJUBOLAN相同的物象不同的图景契诃夫独幕剧 熊 中隐喻意向的文化阐释盛海涛蔡淑华0692010年/第6期(总第325期)戏剧文学人的视角去审视熊, 未免失之偏颇。“作为世 界级语言大师的契诃夫非常注重作品的标 题艺术,他笔下的标题不仅准确、生动、 简 洁, 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内涵, 深刻的社会和 心理特征。” 4P204 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对熊的认识几乎完 全不同。在俄罗斯人的认识中熊是备受

5、推 崇的庞然大物, 兽中之王、 森林的主人, 它身 高体重、 力大无穷、 聪明机敏、 貌似笨拙, 实 则机警过人。在俄罗斯的神话传说中“熊” 是人变来的, 他不仅有着人的特征, 而且有 喜怒哀乐, 能听懂人的语言, 能够 “思考” 等 等是婚姻和绵延后代的象征。俄罗斯民间 谚语:“ ”(梦见熊意味着快举行婚礼 了 ) 。现在,西伯利亚某些地区还保留着这 样的习俗: 在婚礼上小伙子披着毛皮, 扮成 熊的样子迎娶新娘, 以求得早生贵子, 财源 茂盛。 在俄罗斯童话中出现的所有动物中, 熊 有着与人相似的地位拥有人名,它的全 称是 ( ) 。 早在 基辅罗斯时期 (9- 13 世纪 ) 人们就把熊

6、作 为 自 己的名字或姓: , , , , 等等。俄罗 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 ( ) 就是熊 的意思。熊以它特有的力量、 执着、 勇敢被 选为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奥林 匹克熊 (- ) 。 由此可见,契诃夫这部作品取名 “” 是自有其深义的。熊作为一个重 要的隐喻意象指的是剧中男主人公史米尔 诺夫, 他的形象被契诃夫塑造得 “可笑” 、“可 气” 、“可爱” 。史米尔诺夫年纪不很大, 是个 退伍的炮兵中尉, 他身材高大、 强壮有力; 作 为贵族, 他有教养, 有知识, 家境富裕, 喜爱 骑马、 打猎, 是个神枪手, 性格鲁莽、 固执, 但 却是性情中人, 爱冲动, 有激情史米尔

7、诺夫身上尽管有这样那样不足, 但是, 更多 的是他的可爱之处, 契诃夫在作品中只是善 意的嘲讽史米尔诺夫的缺点, 而对他的人格 没有贬低之意, 却有几分喜爱, 因而在戏剧结尾处契诃夫让他如愿以偿博得了波波娃 的爱, 而且这个形象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喜 爱。 二、 关于 “托比” 马 契诃夫作品的语言精练、 简洁、 深刻, 但 是, 在 “” 这部短小的独幕剧中却在 三个关键的时刻都提到托比 马。马这一隐 喻意象在剧作中有着怎样的 “特殊” 地位?李 辰民先生在他的著作 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 界 中这样写道:“波波娃低下眼睛说了一句 话:陆卡, 你去告诉马棚里的人, 就说今天 不要给托比喂燕麦了。

8、然后幕落剧终。 尽管 最后一句话和眼前发生的事情完全不相干, 却不是多余的, 它表明了波波娃在十分尴尬 的处境下没话找话的一种心态。这就是契诃 夫的技巧。” 5P149 马在中、 俄两国的历史发展中被赋予了 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语中有许多与马有关的 成语, 如:“快马加鞭、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兵强马壮” 等等, 用马来表示吃苦耐劳、 努力 奋斗, 建功立业以及良好的祝愿。 可见, 马是 中国人珍爱的动物。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 中, 马也常常与勇士、 统帅、 胜利者联系在一 起, 例如, 莫斯科市的标志白马骑士圣徒乔治, 屹立在涅瓦河畔的著名的 “青铜骑士” 彼 得大帝铜像等。俄语成语 “

9、” 表示某 人感到自己是个胜利者。但是, 中国人和俄 罗斯人对马所赋予的文化意义也有截然不 同的地方, 在汉语中用 “牛打江山马擎功” 来 比喻“不劳而获的投机者” ,而俄罗斯人用 “ ” 比喻爱劳动的人。在俄 语语言世界图景中, 马是典型的被驯服 的对象, 这个词传统的隐喻是 “不听话” ,“没 有被驯服的女人” 。 托比是波波娃的丈夫波波夫生前最喜 欢的马,剧中第一次提到它是在第一场, 极 度悲伤的女地主波波娃已经一年没有走出 屋子, 为死去的丈夫波波夫哭泣, 每天对着 相片与丈夫交谈。老仆人陆卡安慰波波娃、 劝她出去散散心。 陆卡说这些话还不如到花园里去 逛逛, 再不然把托比和波加狄里这

10、两匹马套070上去串门呢. 波波瓦唉. (哭起来。 ) 波波瓦他是多么爱托比啊!他常常 套着马到戈尔卡金和付拉梭夫家去。他赶 马赶得多好啊!当他用全部精神勒住马缰 的时候, 那风度真是十足啊!你记得吗?托 比, 托比!吩咐他们今天多给托比倒点燕麦 吃。6P113 第二次提到托比是在第四场,史米尔 诺夫来到波波娃的家, 请她支付丈夫生前 欠的燕麦钱: 波波娃一千二我丈夫干吗欠您 钱? 史米尔诺夫他买了我的燕麦。 波波瓦 (叹息, 向陆卡 ) 陆卡, 别忘了, 吩咐多给托比倒点燕麦吃!6P114 最后, 在第十一场, 男女主人公激烈争 吵, 互相辱骂, 可出人意料的是二人由恨转 爱, 决斗变成接吻

11、。就在二人沉浸在甜美的 爱情之中时, 陆卡拿着斧子, 花匠拿着耙子, 车夫拿着叉, 工人们拿着木棒上。 波波瓦 (低下眼睛) 陆卡, 告诉马房 里, 今天不要给托比燕麦了。6P128 以往我们对 “” 这部独幕剧的 阐释中, 忽视了 “马” 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深 刻的象征意义。曹靖华先生在 1954 年蠢 货 译本中没有把马的名字 “托比” 译出, 后 来在 1960 年的译本中作了修改,加上了马 的名字。可见, 开始, 译者没有意识到马在 作品中的重要性。而契诃夫通过托比向我 们传达了如下的重要信息: 首先,契诃夫巧妙地运用托比 马把波 波夫、史米尔诺夫和波波娃联系到一起, 波 波娃的丈夫波

12、波夫生前向史米尔诺夫买过 燕麦, 在波波夫去世后春天一个美好的日子 里, 史米尔诺夫因急于交银行利息, 无奈之 中拿着以前给波波夫供应燕麦的票据来向 波波娃讨债。这样, 史米尔诺夫的造访毫不 突兀, 情节的展开合理、 自然, 顺畅。 另外, 在 19 世纪的俄罗斯, 燕麦是很珍贵的, 只有贵 族、 地主才有钱买得起燕麦来喂马。作者通 过买燕麦喂马这一细节的描写告诉我们: 史米尔诺夫和波波夫有很多共同点, 他们都是 有身份、 有地位、 有钱的贵族, 都喜欢马。这 就为剧情后来发展到波波娃和史米尔诺夫 相爱做了铺垫。 其次, 在第一场波波娃与陆卡的对话中 谈到托比, 意在表现 “睹物思人” 以及

13、“爱屋 及乌” 的复杂情感, 衬托波波娃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第四场, 在史米尔诺夫和波波娃的 谈话中由燕麦联想到托比, 又一次印证了波 波娃对丈夫的思念, 表明波波娃是真心爱她 丈夫的, 她的心情是悲痛的, 她对史米尔诺 夫说:“今天是我丈夫去世整整 7 个月的忌 日, 我现在情绪很不好, 我实在无心管这银 钱事” , 8P115这句话是她真心的表白,自然 的流露,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也同中国 戏剧评论与演绎中对波波娃这个人物的阐释 很不相同:“波波娃是一个颇富姿色的年轻 寡妇, 丈夫生前对她不好, 常常整个礼拜把 她一个人丢在家里, 而且欺骗她, 对她耍脾 气。 面对这样一个丈夫, 她是

14、不称心的、 是怨 恨的, 特别在爱情上, 她更感到烦恼和痛苦。 因此, 在丈夫死后, 她发誓为丈夫 守节 不 变, 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波波娃是一个表 里不一, 口是心非的寡妇。” 3P94 通过分析, 我们知道, 契诃夫是借助马 的命运的转变暗示波波娃命运的改变, 爱的 力量使波波娃获得新生, 使她摆脱了笼罩在 头上 7 个月之久的丈夫亡灵的阴影, 走出了 埋葬它 7 个月之久的 “四堵墙” 。 三、 关于 “四堵墙” 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断的创新。 在契诃夫之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将生死这 样重大的问题写入独幕剧, 因为他们认为对 于如此短小、 俭朴的体裁形式来说, 这是不 可能的。契诃夫

15、却打破了这一传统, 将人生 重大主题写入形式短小的独幕剧中, 并取得 了重大成功。 在熊这部轻松喜剧中契诃夫始终以 “四堵墙” 这一隐喻意象来象征 “生与死” 。 在第 一场,契诃夫通过陆卡和波波娃的对话清晰 地刻画出了波波娃的丰满形象:她年轻、 漂 亮、 性格坚强、 刚烈, 感情丰富, 珍视爱情, 能包国外戏剧博览GUOWAIXIJUBOLAN0712010年/第6期(总第325期)戏剧文学容对自己不忠心的丈夫,这样一位女性却在 丈夫去世后把自己埋葬。波波娃说:“我的生 命已经完结了。他躺在坟墓里, 我把自己埋在 这四堵墙里我们俩都已经死了。” 6P112 但是,如果让波波娃就这样把青春葬送 掉, 是不符合契诃夫的道德观和妇女观的。我 们知道,契诃夫和托尔斯泰在对待妇女的问 题上有着严重的分歧,他不赞成托尔斯泰的 道德说教, 更不赞成托尔斯泰的 “戒绝物质享 受” 的禁欲主义主张。契诃夫曾经向他的朋友 说:“我个人永远成不了托尔斯泰主义者。在 女人身上我首先是爱她的美,而在人类历史 中我首先是爱文化, 爱那些表现在地毯、 弹簧 轮马车和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