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80889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浙江省地理新教材省级培训讲稿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金华第一中学 郭万里 321017)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本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对全册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内容的总结,是全册教材思想观点的升华。 从上册教材内容看,第一至第四单元围绕人类与“四大环境”的密切关系,一方面 阐明四大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领域的生存空间和多样化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呈现了人 类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或破坏浪费,并正在为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主要 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从下册教材内容看,第五至第七单元围绕人类

2、为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 要,在地理环境中进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阐明了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呈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或产 生后果,并正逐步在按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主要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 点,也涉及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从本单元内容看,是对第一至第七单元中列举的环境问题的共性进行论述,从哲学 角度概括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揭示 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进而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并提出了

3、实现这一目 标的途径和方法。 纵观新教材,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围绕“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这 一主线展开,第一至第七单元较完整、具体地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蕴含丰富的可持 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本单元则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突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其实践。 (二)本单元知识结构(二)本单元知识结构 人类与环境 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环境污染表现与分布 生态破坏环境 区域性 城市与乡村问题 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性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发 展 人口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资源不合理利用问 题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历史演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

4、协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概念与原则可 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持续 清洁生产发展 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规划到实施 中国 21 世纪议程生态农业 表现2(三)本单元思想教育、能力与知识目标分析(三)本单元思想教育、能力与知识目标分析知识是思想观点和能力的载体,围绕思想观念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教材内容,是新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地理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从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出发去思考和处理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一现代地理教育理念出发,本单元始终贯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

5、持续发展”这一思想,按照“呈现环境问题-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的内在关系组织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突出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重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及其所需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注意“思、能、知、行”的有机结合。具体目标要求如下:1、思想教育与知识目标要求1.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1.2、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地域性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1.3、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由来,理

6、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形成较完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1.4、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加深对基本国策的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对环境负责的态度与行为。2、能力要求与知识目标2.1、读图分析能力:会读教材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2.2、联系实际能力:会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事例,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2.3、综合分析能力:举例说明(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4、实践与创新能力:能自主设计、组织、安排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能将所学知识与技

7、能运用于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环保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活动中增强情感的体验,强化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二、各节学法、教法建议二、各节学法、教法建议(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通过本节学习,一是建立一个模式,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二是从类型和分布两个角度归纳环境问题的一些共性,既主要类型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布具有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三是增强三种感觉和意识,既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就教材结构看,本节是对前面各章节环境问题的总结;就内容呈现形式看,以抽象、概括为主;就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学生

8、已具有一定的环境基本概念和丰富的环境问题表象。因而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是教学的难点,对环境问题的表现3环 境生产活动与分布的特点进行归纳是教学的重点。建议在学法上应重视地理归纳法指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归纳的角度);教法上教师应重在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上下功夫。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步骤基本要求活动目的 出示 8.3 图,由学生表 述环境问题实例(可以 是图上的,也可是教材 中的或其它事例) 教师提出表述的基本要 求并作示范;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怎样的环境问题、是 怎样发生的?创设问题

9、 情境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并出示 8.1 图环境问题的分布按发生地有何规律可寻? 能否就例举的环境问题按其危害进行归类?国际社会最为关注哪些问题?为什么?结合“模式”图,指出所例举的环境问题, 发生在图中哪条联络箭头;进而总结出环境 功能,认识这些功能的破坏产生的后果。确定问题,提供归纳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协 作学习;(学习教材及 运用实例分析讨论)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巡回解疑加深对当前所 学问题的理解, 学会学习。师生共同归纳、评价应得出的基本结论有:分布具有全球性、地域性(城乡差别和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别)的特征。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是气候变化

10、和生物多 样性消失。这两个领域与当今生产、生活关 系最密切,可使世界各国共同受益或受害。人类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是个有 机整体。环境的功能:提供物质和能量、容纳和清 除排泄物、提供生存空间、提供基本生存的 支持服务;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 能对它起增强或削弱作用。交流学习 成果; 完成意义 建构。难点突破难点突破:1、图左箭头:物质、能量通过生产活动进入人类社会。2、图下箭头:生产活动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的物质、物质 消费活动 废 能量的交换或对环境的改造、环境的反馈作用。弃 3、图上箭头:消费活动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的物质、能量 物 能量的交换或对环境的改造、环境的反馈作用。4、图右

11、箭头: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的终端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4单元活动设计单元活动设计:模拟法庭,审理张老汉鱼塘死鱼案。(12 课时)1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模拟社会”环境中体验“模拟成员”对环境的责任、权益与义务(使学生了解环保法规、企业责任、污染风险承担、政策漏洞、执法程序和受害者申诉程序等),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管理和决策,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扮演的体验中认识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观。2教师指导:地理教师提供该区域的地图(有地形、水系、乡镇、工厂等内容,其内容的设计决定了模拟法庭辩论的难易程度);政治教师就民事案件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法庭辩论、审理的基本规范对学生以指导。3学生活

12、动:选择角色:原告(张老汉一人) 、被告(化工厂法人代表 12 人) 、证人(环保专家、地理专家等若干人) 、双方律师若干人、法庭人员(主审 1 人、陪审员等若干人、书记员 1 人) 、其余学生为法庭中的旁听人员,也是活动的评判员。活动准备:分原告组、被告组、法庭组、证人组各两批;分别进入角色熟悉活动要求,到图书馆、网上、有关部门收集资料与“证据” ;准备辩论提纲。时间安排:每场 20 分钟,5 分钟小结。活动过程:开庭准备: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介绍案由,审判长宣布开庭。 (2 分钟)原告及其次诉讼代理人发言。 (包括出示证物、证人证词) (3 分钟)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包括出示证物,

13、证人证词) (3 分钟)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辩论。 (各 4 分钟)由审判长按原告、被告顺序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2 分钟)合议庭评议后,审判长宣告判决结果。(2 分钟) (二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本节学习,主要是使学生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既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发展诸问题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对其他问题产生影响;从而引深出人口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基础,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这也为下节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奠定基础。就教材的结构看,本节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是对第三节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分析人口、

14、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教学的重点。就学生的认知水平看,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学法上应重视地理因果推理法和综合分析法的指导,教师的教可按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理论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分析各问题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分别以教材 8.58.8 四幅图为切入口(设计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协商讨论,加深对当前所学问题的理解,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5例图 8.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 ,可设计如下问题系列供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协商讨论: 采

15、用“扩大耕地、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在不同地区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明确发展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这些环境问题是如何造成粮食减产、单产不高的?(明确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注: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反而得不到发展;同时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造成当地粮食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明确发展与环境、人口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解决粮食不足,该地采取了何种措施?试分析其原因。 (明确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注:以上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增长快、基数大、素质低)是其他问题产生的基础。 你认为怎样能使该地走出这恶性循环的怪圈?(运用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及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单元活动设计:单元活动设计:1、可与本单元最后的“技能篇”统一考虑安排,作为地理墙报的主题内容之一。2、可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进行活动。案例见下 课题学校所在社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对策 子课题校园内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对策 研究目的学会调查研究法;从我做起,关注校园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研究方法调查统计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