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752968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研讨会纪要研讨会纪要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IGBP、IHDP、WCRP、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研讨会于 2010 年 1 月 23 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隆重举行。此次联合学术大会是继 2009 年 8 月由四个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研讨会,由 CNC-IHDP 承办。大会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主要针对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展开讨论,大会的主要议题包括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动态、国家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需求、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碳排放权分配、气候变化

2、的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等。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共计 30 多个单位 230 余人。其中,CNC-IGBP、CNC-IHDP、CNC-WCRP、CNC-DIVERSITAS 委员、顾问委员共 110 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7 人。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主任陈德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与美国工程院黄锷院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维强教授等嘉宾出席。本年度联合会议执行主席、CNC-IHDP 主席刘燕华研究员首先致辞并主持了 23 日上午的学术

3、会议。刘燕华主席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四个委员会建立联席CNC-IHDP 刘燕华主席主持会议前排就座的部分代表大会现场大会现场会议机制的背景,并围绕会议主题,指出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一些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如 2阈值与大气 CO2浓度对应问题、国际碳贸易问题、CO2增温机制以及气候变化预测问题等。ICSU 执行主任陈德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黄锷院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维强教授和 CNC-IGBP 主席丁仲礼院士分别在上午的会议上做了大会报告。陈德亮教授报告的题目为“ICSU and its role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他首先简要介绍了

4、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历史、主要使命和组织结构和未来发展计划,他在报告中讲到作为“科学界的联合国” ,ICSU 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与政策制定相结合、支持科学研究普及与公平,陈教授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要为政策服务,应积极帮助落后国家地区的科研发展,指出ICSU 在这两方面给予的重视和所做的努力。然后重点介绍了 ISCU 对地球系统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总结了 5 大全球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主要科学家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改进未来预测结果、发展观测系统、预防全球变化带来的危险、开发新技术和社会响应机制,最后特别提到了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的 ICSU 新项目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

5、DR) 。黄锷院士在题为“On Global Climate Change”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 5 个问题(气候是否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否等同于气候变暖?最近全球变暖速率是否在增加?气候变暖的速率是多少?是什么导致了气候变暖?) ,并从过去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 IPCC 报告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应该明确近百年的全球变暖在各时间尺度上的地位,对 20 世纪的气候变暖要从周期和趋势两方面分析。他还指出自然变率和 CO2增加都是最近全球变暖的原因,海洋主导了十年到百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最后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地球系统的理解,对气候变化研究应本着科学精神,而不应成

6、为政治意图甚至是宗教崇拜。台湾中央研究院与美国工程院黄锷院士做报告ICSU 执行主任陈德亮教授做报告王维强教授在题为“The Modeling Approach for Studying Climate Changes Caused by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的报告中,从模式模拟研究角度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问题。他首先介绍了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气候模型的作用,认为气候模式可以通过模拟解释气候变化的成因和过程,随后介绍了气候模式的结构,指出陆面覆盖和云是当前气候模拟中研究关键,最后他对气候模式模拟和其不确定性进行看客观的阐述。丁仲

7、礼院士做了题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的报告。丁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了目前国际上主流减排方案的不公平性,估算了我国未来所需排放权和可获得的排放空间。针对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他指出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我国应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他指出,我国要获取所需排放权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并转变谈判思路,特别是在温度对 CO2浓度敏感性上作更多的科学研究,用人均累计排放权争取排放配额,并且将我国的减排与发达国家“捆绑”在一起。23日下午的学术报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CNC-IGBP副主席柴育成主持,马克平研究员代表CNC-DIVERSITA

8、S主席陈宜瑜院士、CNC-IHDP主席刘燕华研究员、CNC-WCRP主席李崇银院士分别做了大会报告。CNC-DIVERSITAS秘书长马克平研究员代表陈宜瑜院士做了题为“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想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就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样如果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适应与减缓也很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报告还介绍了我国在生CNC-DIVERSITAS 秘书长马克平代表主席陈宜瑜院士做报告CNC-IGBP 主席丁仲礼院士做报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王维强教授做报告CNC-IGBP 副主席柴育成主持会议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今后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中国重

9、要生物种和生物类群对全球变化的综合适应策略;物种分布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稳定性维持机理;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或减缓;中国陆地碳汇动态评估与碳交易实现的技术体系建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自适应程度研究。刘燕华研究员在题为“哥本哈根大会后的气候变化研究”的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哥本哈根会议所体现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以及国际政治集团阵营分化的新格局;进而提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需要积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应积极推动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科学结论转化为国际政治共识,为国内对应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他指出哥本哈根后国家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主要

10、需求包括:(1)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话语权,(2)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设计与评估,(3)气候变化谈判战略和策略的制定,(4)国内减排的战略和技术,其中2010年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为墨西哥谈判提供科学支撑。李崇银院士在题为“重视气候安全”的报告中指出了气候安全的重要性,呼吁积极开展气候安全研究。李院士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如对粮食安全、水资源、交通安全、国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防安全的影响;随后概括了威胁“气候安全”的主要自然和人为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增加、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城市化加剧、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最后总结了应对“气候安全”应开展的重点工作,特别强调加强气候变

11、化研究的重要性,应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提出气候变化预测方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每个主题报告结束之后,与会代表都积极参与了相关讨论,对各个报告主题发表看法、提出疑问。报告人对所有问题做了认真而充分的解答,与会专家不仅讨论了主题报告相关的具体学术问题,还就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国家意义、当前气候变化关注热点、科学研究精神等问题开展了激烈讨论,会场气氛严肃求实却不失机智幽默,老一辈的院士、资深专家与年轻学者之间进行了广泛交CNC-IHDP 主席刘燕华做报告CNC-WCRP 主席李崇银院士做报告流。刘燕华主席主持了大会最后单元的自由讨论。与会代表就四个全球环境变化国家委员会联席会议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和应对策略等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此次联合学术大会议题集中,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参会人员汇聚了全球变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火花迸发的讨论,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初步体现了联合列席机制更强的交流促进作用。此外,本次会议有效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CNC-IHDP秘书处整理2010年1月25日会议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