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08000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种电荷》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种电荷》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种电荷两种电荷教学案例教学案例黔西四中:马娟设计思想:设计思想: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问题的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探究。 具体环节:具体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交流演示、 归纳总结、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初步接触电学知识的第一节,主要任务是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要激起同学们学习电学的兴趣。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2、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本节采用讲练结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通过活动的层层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初步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

3、学用具:教学用具: 橡胶棒、玻璃棒、丝绸、验电器、水、矿泉水瓶、梳子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1、学生预习,教师出示课堂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目的和任务学习,以(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目的和任务学习,以免产生盲目性。免产生盲目性。 ) 二、引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

4、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用生活实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用生活实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性。 ) 三、师生探究 1.摩擦起电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

5、水流方向发生了变化)师:摩擦以后梳子能吸引水流?因为摩擦起电,梳子带了电荷,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橡胶棒等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摩擦后的梳子等能吸引小纸屑) 引导归纳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6、(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电荷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电荷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摩擦起电,对摩擦起电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摩擦起电,对摩擦起电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进一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进一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带电的物体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1)演示实验: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

7、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增强感性认识。表达能力的培养,增强感性认识。 )师:(1)自然界中只有 2 种电荷。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2)根据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说说 2 种电荷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学生回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有

8、三个带电体,若 A 排斥 B,B 吸引 C,如果 A 带负电,则 B 带什么电,C 带什么电?(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解决疑惑,加强理解(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解决疑惑,加强理解和掌握。和掌握。 )(3)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A、检验方法:检验时,把物体与金属板接触,如果物体带电,就有一部分电荷传到两片金箔上,金属箔由于带了同种电荷,彼此排斥而张开,所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越大。 B、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实物展示、分析,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

9、理解。(实物展示、分析,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 )3.原子及其结构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回顾,阅读教材并思考) 引导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 (举例分析)归纳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原子结构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原子结构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

10、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摩擦起电的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实质,突破本节难点。实质,突破本节难点。 ) 4.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B 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 和 B 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 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

11、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B 不带电,用塑料棒把 A 和 B 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 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 四、教师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实践到理(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的目的。 )反馈和巩固:反馈和巩固:通过习题和作业的完成,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原子结构并知道了摩擦起电的实质,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电流和电路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