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05740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力打造幸福强县,确保人人都有增收(调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民富为纲,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经济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收入是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基础。近年来,*县各级党政始终把解决老百姓不够富裕的问题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努力建设一个各族群众能够感知、“户户都有增收”的幸福*,让*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要做法是:一、强化导向,夯实“户户都有增收”的思想基础 *县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富民增收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由增长到发展、由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路转变。一是一是强强化思想化思想导导向,解决了向,解决了“经济发经济发展展为为什么什么”的的问题问题。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化,全县

2、各级党政干部的认识更趋统一,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致富群众、造福百姓。因此,在发展农业中,提出了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农民,用现代化理念建设农村,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路举措;在发展工业中,研究制定了鼓励企业和建筑行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现富余人员就近就业;在发展第三产业中,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失业、下岗人员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门槛,搭建创业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鼓励各族群众创业致富。二是二是强强化工作化工作导导向,解决了向,解决了“工作重点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的的问题问题。 。发展好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户户都有增收”关键。全县各乡镇

3、场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突出本乡镇特色产业优势,做强种植业、做精林果业,做大畜牧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推动了“户户都有增收”落到实处。三是三是强强化考核化考核导导向,解决了向,解决了“工作成效怎么工作成效怎么样样”的的问题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收入指标为重要内容的幸福泽普指标体系,并通过细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等,把富民增收宗旨、执政为民理念、和谐发展目标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达到“户户都有增收”的目的。在目标考核导向下,- 2 -2009 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95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6 元,居民储蓄余额达到

4、 亿元,财政用于惠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补贴、涉农资金补贴支出达到 9514.44 万元。二、落实措施,着力实现“户户都有增收” 实现“户户都有增收”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不断探索助民增收新的途径,切实提高各族群众收入,为实现幸福*奠定物质基础。(一)加快(一)加快农业产业结农业产业结构构调调整促增收。整促增收。经过几年努力,*县逐渐形成了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林果业、以马铃薯、小茴香为主的种植业、以家禽为主的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四大农业产业。一是做精林果业。*县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来抓。2008 年*红枣荣获国家金奖,2009 年

5、建成了全*最大的 10 万亩红枣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基地,2010 年深入推进县乡村干部示范园工程,力争建成亩均收入 5000 元以上的红枣精品园 5 万亩以上,亩均收入 3000 元以上的核桃精品园 6 万亩以上。预计 2010 年全县红枣面积 16.89 万亩,核桃面积 21.15 万亩,全县各类果品总产达 10.45 万吨,果品产量大幅增加,林果业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二是做强种植业。确定马铃薯、小茴香在种植业中主导地位,巩固我县作为全*最大早熟洋芋生产基地的地位,建好覆盖南*三地州的种薯繁育基地,发展好 2 万亩洋芋出口注册基地,在全县种植马铃薯 3 万亩、小茴香 6 万亩。继续

6、压缩棉花面积,总体保持在 10 万亩左右。三是做大畜牧业。坚持“两大一特”战略,依托佰佳肉业和家禽养殖备案基地,继续扩大家禽养殖规模,2010 年养殖总量达 1800 万只。充分利用林果对有机肥的需求,紧抓*对口支援机遇,大力发展大畜养殖,今年新建单个面积为 1000 平方米的禽畜棚圈 28 个,逐步形成果畜产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格局,使畜牧业成为与林果业并驾齐驱的另一支柱产业,快速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发展设施农业。坚持改造老棚、完善新棚、提高质量,使所有大棚全部达到深冬生产标准。充分利用*对口援助机遇,以每年 2000 座的速度大力发展庭院日光温室,使- 3 -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组成

7、部分。预计 2010 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866 元,比 2009 年增长 800 元。(二)推(二)推进农产进农产品品销销售平台建售平台建设设促增收。促增收。保证农副产品的顺利销售,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多途径深入推进农产品销售平台建设,有利于形成稳定持久有序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一是大力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提高农副产品副加值。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34 家,其中粮棉加工企业 10 家、林果产品加工企业 7 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4 家、蔬菜加工企业 1 家、仓储物流企业 12 家,带动农户 72786 户(农户产业重叠)。2009 年共收购各类农产品 14717

8、2.38 吨,加工后销售收入 57331.544 万元,产值 49710 万元。二是鼓励农副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组建。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 22 个,农产品营销协会 14 个(其中在县民政部门备案登记的 5 个),2009 年销售各类农产品 30613 吨,年销售收入 80796.6 万元。三是鼓励农副产品营销经济人参与销售活动。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营销经纪人 524 人,其中从事粮棉营销的有 160 人,从事林果营销的有 90 人,从事畜禽营销的有 196 人,从事木材营销的有 42 人,从事其它农产品营销的有 36 人。2009 年营销各类农产品 107500 吨以上,

9、销售总额 10754.35 万元。四是积极组团参加各类展会。近年来,每年都组团参加了西洽会、津洽会、喀交会、乌洽会、农博会、林博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商品展销会等,集中展示了泽普县各类优势农产品资源,拓展了销路。(三)鼓励(三)鼓励创业创业就就业业促增收。促增收。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每年县财政投入 500-800 万元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依托 40 万亩林果业、10 万亩高效多熟种植业、1800 万只家禽养殖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营销服务队伍。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 22 家,提供就业岗位 2000 多个。依托城市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10、,增加就业机会。2009 年,个体工商户累计已达 万户,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再就业 3647 人,全县221 名“4050”人员和 47 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动态就业”。城镇- 4 -失业人员逐步缩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45 %。(四)(四)实实施施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促增收。移促增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还有大量的城镇待业青年、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是实现“户户都有增收”的一个重要部分。*县大力实施“一户一人一技”工程,整合全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投入6300 万元,建设占地 200

11、亩的职业培训中心,并在全县 12 个乡镇建成 10 个培训基地,结合内地企业不同时期用工需求,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开展订单、定向、定点式培训并进行资格鉴定,使各类未就业人员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09 年,参加职业培训 10463 人,其中城镇各类人员培训 633 人,农村劳动力培训 4833 人,劳动预备制培训 4997,领取职业资格证书 4609 人,通过培训,转移劳动力 22000 人,实现劳务创收 1 亿元。(五)落(五)落实实保障促增收。保障促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四道保障线”,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社会保障向社会弱势群体覆盖等“三个覆盖”,加快实现城保、农民医疗参合率“两个 100”,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转移性收入。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快,居民社会保险收入成为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主体,其他各类保险收入也为部分困难家庭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 年全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资金 6247 万元,同比增加 3881 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低保资金 786.3 万元,城镇低保资金846.56 万元,城镇社会养老金 1637 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