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重点总结(部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0536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重点总结(部分)(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y 王新宇第一章 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疾病状态,可以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的物质 药物和毒物之间无严格界限,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 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剂量过大均可产生毒性。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 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滤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 侧到达另一侧,为被动转运方式。 (2)简单扩散:非极性

2、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 通过细胞膜,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被动扩散。其通过速度与膜两侧药物 浓度差药物脂溶性呈正比。 药物脂溶性以辛醇/水或橄榄油/水分配系数定量。 药物在兼备脂溶性与水溶性才能迅速通过细胞膜。 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已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 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屏障。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非离子型多,脂溶性大,容易跨膜转运;而在 碱性环境下易解离,离子型多,脂溶性小,不易跨膜转运。碱性药物则相反。 (3)载体转运:许多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跨膜蛋白,控制体内的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 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跨膜

3、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 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药物释出,具有选择性,饱和性, 竞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主动转运(耗能,可逆浓度)和易化扩散(不耗能实际上 是被动转运) 1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药物自浓度高的一侧不耗能地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直至两侧 浓度相等。 特点:不耗能,顺浓度差转运。 分型:a.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b. 滤过(水溶性扩散) c. 易化扩散 被动转运的特点: 弱酸药在碱性体液中易解离,弱碱药在酸性体液中易解离 膜两侧 pH 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酸侧扩散至碱侧,弱碱药易由碱侧

4、扩散至酸侧 转运平衡时,弱酸药在碱侧体液中浓度高,弱碱药在酸侧浓度高 调整生物膜两侧体液的 pH,可改变药物的跨膜转运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药物逆浓度或电位梯度差转运的过程。特点:耗能,需要特异性载体(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使药物集中在某一器官或 组织,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肝细胞中进行。3 膜动转运(cytosis)胞饮(pinocytosis):某些液态蛋白或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内陷形成小泡进入细胞内。胞吐(exocytosis):大分子物质转运出细胞外。二 影响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 膜性质与面积By 王新宇 膜两侧的血流量 Fick 定律 药物的脂溶性及其

5、解离度和膜两侧的 pH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不同途径给药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可不同,因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效应的强 弱。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给药途径首关消除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第一次 通过肝脏时部分药物被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胃肠道 pH 3. 药物的剂型 4. 吸收环境:胃肠道功能、血液循环状态、食物、联合用药等。(2) 分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呈不均匀分布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不均匀分布不仅与药效而且与毒 性有关. 影

6、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体液 pH 值和药物理化性质(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 。 2.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碘,四环素 3. 局部器官血流量。 4.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液中药物按一定比例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为白蛋白。具有可 逆性(游离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 合是非特异性的,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使被置换出来的 药物药效增强,毒性增大。 )两种特点。 结合型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被消除,作用时间延长。 (3)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的意义:1.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 由活性药物转

7、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灭活。 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代谢物活化。 形成有毒性的代谢产物 2. 将药物转化为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 代谢后的产物水溶性加大,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利于自肾排出 药物代谢部位: 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胃肠道、肺、皮肤、肾也可产生代谢作用 药物代谢反应: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或暴露极性基团,如产 生羟基、巯基、氨基等。第一相反应后的产物多数失去活性,少数仍有活性或生成毒 性产物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如葡萄糖醛酸、 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共价结合,生成极性大,无活性的结合

8、物经尿排出。 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如 MAO、AchE 等 非专一性酶:非特异性酶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主要是 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能促使数百种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系统。By 王新宇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药酶诱导剂: 能使药酶活性或使之合成加速的药物,可引起自身或合用底物药物 的代谢加速 药酶抑制剂: 能使药酶的活性或合成的药物,可引起合用底物药物代谢抑制肝药酶的特点: 选择性低 变异性大,个体差异大 活性可变 (4)排泄: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

9、体外,可经过肾脏、消化道、呼吸和体液排 泄,主要经尿,次经粪排泄。 1. 药物的肾脏排泄 : 肾脏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器官。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的因素有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尿液 pH 等(p13 页) 2. 胆汁排泄:可用于治疗胆道疾病(红霉素、四环素等)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肝 肠循环多的药物血药浓度下降缓慢,作用时间延长。 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乳腺、肺、唾液、汗液等第三节 房室模型 房室的概念:药物在体内分布复杂而不均匀,为描述方便提出房室概念,以数学的概 念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 1一室模型:假设机体为一匀一单位,给药

10、后,药物迅速分布并达到平衡,并以恒定 的速率常数消除。 2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不同器官转运的速率有差异时,其转运分布以二室模型解释。根据机体不同器官血流灌注的不同,人为地将体内器官划分为中央室(指血流丰富, 药物首先进入的区域。包括血浆、心、肝、肾、脑、内分泌腺等)和周边室(指血管 较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下的肌肉等) 。单次快速静脉注射药物后,二室模型的 CT 曲线分为两个时相: (1) 分布相:快速静注药物后,药物迅速分布到周边室,也被消除。 (2) 消除相:药物分布达平衡,血药浓度下降主要由于药物从中央室消除,消除相接 近直线。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1

11、 一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1)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2) 进入体内的药量较少,机体代谢或排泄能力未被饱和,体内药物按一定比 例减少。 (3) t1/2恒定,不因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也不受给药途径影响。一次用药后By 王新宇约经 5 个半率期,消除 96以上。 (4) 多次用药时,不能按比例延长药物消除完毕的时间,不要企图增加药物剂 量来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5) 时量关系用普通坐标表示时为曲线,纵坐标改为对数为直线。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按恒定的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零级动

12、力学消除的特点 (1) 药物剂量过大,机体对其消除能力有限,机体以最大消除速率恒量消除药物。 (2) t1/2不是恒定值,随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血药 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 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3) 多次用药时,可以超比例地升高血药浓度,消除时间 大大延长,易导致蓄 积中毒。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时量关系 这种变化以血药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药-时曲线 (1) 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p18) (2) 二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 恒比消除或恒量消除的药物,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时,当给药速度大于消除

13、速度时, 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称稳态血药浓度第六节 药动学重要参数 (1)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意义:确定给药时间间隔, 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预测停药后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2)清除率(clearance, 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体积血中的药物清除,其表 示单位为 L/h, 也可按体重计算 L/kg/h。CL k Vd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 稳态时,体内药物按此

14、时的血药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Vd 小,表示组织分布少,血药浓度高,排泄快。 Vd 大,表示组织分布多,甚至在某些组织浓集,血药浓度低,排泄慢。 不同药物 Vd 不同,同一药物 Vd 相当稳定。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被机体吸收进入血 液循环的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用 F 表示。F = A/D 100% A:进入血液循环 的药量 D:实际给药总量 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常用 AUC 衡量By 王新宇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评价药物的吸收率、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性 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15、可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理论上同一药物同一剂型的制剂,生物利用度应当是相同 的。由于制剂工艺的影响,可引起某些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而引起不等效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药理效应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相 互转化:过度兴奋转入抑制。药物并不能赋予机体新的功能,只能够改变机体原有功能状 态

16、。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的。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 特异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全身用药时,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种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作 用,对其他组织和器官作用很小或几无影响。 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基础a. 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b. 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c. 药物与组织细胞的亲合力不同 选择作用的相对性: 随着药物剂量的改变,药物的选择性也随之改变。 选择性的利与弊:选择性高,专一性强,可以选择性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一症状。选择性低,专一性不强,副作用较多。有时利用其作用广泛治疗疾病。 药物作用的方式: a.直接作用(药物对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和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 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 b.局部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和全身作用(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