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690548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 8年 第6期(总第23 9期)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杨果作者杨果,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武汉,430 072。关键词宋代江汉平原城镇地理提要宋代是江汉平原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人类治水能力的提高,江汉平原江 河纵横、湖泊密布、航运便利的地理条件得以发挥其优势。城镇不仅在沿河运交通 线上 大规模产生,而且出现于 平原中腹地区,江汉平原的地理 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很 大的改变。关于江汉平原地域范围的确定,迄今没有统一 的标准。本文所讨论的江汉平原,主要依据地貌类型,其地域范围大致以平原外围 5 0M等高线为界,西起枝江,东至黄石,北达钟祥、安

2、陆,南迄湘鄂边界。包括今湖北汉阳、汉川、天门、仙桃、潜江、荆州、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等1 0县市全部和黄石、大冶、鄂州、黄州、黄破、新洲、武汉、松滋、云梦、孝感、应城、安陆、钟祥、荆门、枝江等1 5县市的平原部分。江汉平原的大部分在两宋时期皆属 于荆湖北路,小部分则分别隶属 于京西南路、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北宋时分为2府,4州,3军,5监,2 2县;南宋时分为2府,4州,4军,7监,20县。从城镇发展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每一州(府、军、监)治、县治即为一规模不等的城镇。虽然少数州,如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县)的治所不在江汉平原,还有一些州、县 的治所并非固定在一地,而是曾有迁徙,但本区州、县级

3、城镇至少超过2 0个。其中有的府州级城镇的规模相当可观,堪称大型城市。这方面最典型 的例子,莫过于南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汉市武昌区)。其它府州级城镇也有一定规模,即如被知军黄干自称为“斗大之郡”的汉阳军(治今武汉市汉阳区),其军城“内外户口不下三千人家,又有船居四百 只”,人口也在1.5万以上。109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8年第6期在宋代江汉平原城镇 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县以下镇、市的发展。“镇”原 是以军 事职能为主的行政单 位,宋惩唐 末五代藩镇跋启之弊,于建隆三年(962 )诏置县尉,削夺镇将权力,所存者称为监镇,掌警盗烟火兼征收商税。镇至此摆脱军镇色彩,以商贸市镇出现于

4、经济领域。北宋中叶的元丰九域志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正式记载“镇”的地理志。由此可见,镇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宋人看来,镇与县的主要区别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 ,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全国有镇1 8 7 1个,其中江汉平原有不少于3 0个,此后又有所增加。“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作为农村集市的草市,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兴盛和水陆交通的发展,促使草市大量兴起。宋时,在 州县治所附近、交通要 道两旁、关梁津渡之处,都出现了众多的草市,它们或以“市”命名,或被称作坊、场、店、务等等,成为官府征收商税的对象。全国草市的数量无法确知,仅据熙宁九年(10 76

5、)毕仲衍中书备对有关坊场河渡27 60 0多处的记载,便可知草市相当发达,其中一些即属 于江汉平原的范围之内,如“买扑江陵府亭阪等四十五处河渡 ,等,不胜枚举。虽然很多草市聚散不定,变动较大,但其中的一些或上升为镇,或其实际规模包括人口、商税甚至在镇乃至县之上,如江陵(今湖北荆州市)附近沙头市和鄂州城外南草市,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沙市是“四方之商贾辐凑,舟车骄集”的商埠,年商税额超过江陵 ;鄂州南草市号称“沿江数万家,座闰甚盛,列肆如栉”。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城镇”实际上也包括这些草市。笔者对宋时期江汉平原乡镇以下的市镇、草市作过考订,统计出各类集市、草市百余处,其详参见下表。宋 代江汉平原

6、镇、市一览表府府州州县县镇镇市市监监其他他县县镇镇市市监监其他他江江江松滋滋l l l2 2 21 1 13 3 3枝江江2 2 2l l l l l4 4 4陵陵陵江陵陵4 4 4l l l l l4 4 4公安安2 2 2l l l l l3 3 3府府府石首首l l l2 2 2 2 24 4 4监利利2 2 2 2 2 2 24 4 4( ( (l) ) )建宁宁宁宁宁宁潜江江江江江江复复州州景陵陵5 5 5 5 5 5 5 5 5玉沙沙2 2 2l l l l l8 8 8荆荆 门军军长林林7 7 71 1 1 1 1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汉汉阳军军汉阳阳

7、2 2 2l l l2 2 26 6 6汉川川l l l l l l ll l l鄂鄂州(2) ) )江夏夏夏3 3 31 1 15 5 5武昌昌2 2 2l l l2 2 23 3 3安安安安陆陆2 2 2l l l l l l l云梦梦梦梦l l l l l少少 日日孝感感感感感感应城城城城城城呈呈尽少卜l l l长寿寿7 7 7 7 7 7 7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黄黄州州黄阪阪l l l l l l l l l黄冈冈l l l2 2 2 2 22 2 2兴兴国军军大 冶冶2 2 2 2 21 1 1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合合计镇4

8、4市17监8其他107(3) ) )资料来源:宋会要 辑稿、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嘉庆一统志等。笔者对此有另文详考,此 略。(l )建宁县南渡后省,并人石首。另,江陵府还有沙冈务、山口务、白营市及“买扑破亭河渡等”4 5处,地望暂无考。( 2)鄂州另有白湖铺、埙口铺等地望不详。(3 )含江陵、鄂州境内地望不详的沙冈等市、务5 0处。110杨果: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表中可见,两宋 时期江汉平原先后有州县级城镇不少于2 0个、乡镇4 4个、监8个,其它各类草市12 4个。本表并不完备,例如安陆县、云梦县镇市数为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其中一些镇市(特别是

9、市)处在比较经常的变动之中,表中的数据并不能准确说明情况。不过,本表大体可以反映镇市的整体面貌、分布情况,可以作为分析的基础。江汉平原是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交汇地带的冲积湖积平原,北靠大洪山,东连大别山和鄂东南丘陵,西邻鄂西山地,平原内河流沟渠纵横,湖泊堰塘密布,水资源 丰富,航运条件优越,这一自然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的城镇分布。首先,河运是宋代江汉平原城镇成长的主要因素。本区大多数城镇都分布于江河湖泊交通线旁,具体区位可分为三类:1.河流交会点。数条通航河流汇合的地方往往有较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因而是城镇发育的良好区位。如汉阳军、鄂州城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黄州城(今湖北黄州

10、市)位于 岐亭河人长 江口;损水、漳水和富水的汇集滋养了汉川城(今湖北汉川县)。2.梯级中转点。长江出三 峡后即进人峡 州(治今湖北宜昌),滩险流急、航道狭窄的江面变得宽阔,水流平缓,出力!的船只通常在此修整,中转活动促使峡州城发育。峡州以下 的江陵、沙市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宋代川盐大量东下,沙市是重要中转口岸。陆游在这里“迁行李过嘉州赵青船”,换乘人川 的船只;又说距沙市三四里的新河口,“盖蜀人修船处 ,都说明沙市是蜀船的终点。3.过河点。河道较窄或水流平缓便于架桥或摆渡的地方,往往容 易出现镇市,例如今枝江赫家洼,地处百里 洲北侧的内江,“古时本一 苇可杭”,“有港,有桥梁津渡

11、, ,是宋代规模较大的商业口岸,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及瓷器残件 。从本区陆路交通对城镇的影响,可从另 一角度反衬宋时期河运对本区之重要。宋代以前,本区内以江陵为中心,北上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南下鼎州(治今湖南常德),纵贯南北的陆路交通干线地位十分重要,江陵能成为一方都会与此密切 相关。人宋以后,由于都城先后从唐代长安(今属陕西)东移至北宋汁京(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更加上水路运输之便利低耗,使得原有陆路干线作为全国南北交通主道的地位大大下降,沿线的一些城镇逐渐衰落,襄阳便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本区内,荆襄道上重 要城镇之一荆门(今湖北荆 门市),在唐时是一派“马声得

12、得荆 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的景象,人宋后逐渐衰落,南宋初加上战争的破坏,更是城邑萧条,“坊郭不满五百家, , 。江陵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它不仅仅是南北陆路交通线的咽喉,同时 又是东西水运交通线的枢纽,所谓“凡浮江下 于黔蜀,与夫陆骤 自二广、湖湘以往来京师者,此为咽喉 , ,所以人宋后仍能避免衰落的命运。不过,尽管陆路交通的地位大不如前,但仍对城镇的成长发挥作用。前面提到的峡州作为水运中转点而城镇发展水平却远在江陵之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峡州陆路“极天 下之艰险 , ,基本上无路可行。其次,区域地形条件对城镇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江汉平原东、西、北三面与丘陵冈地连接,中腹为河间洼地。在平原边缘

13、向丘陵过渡或平原与丘陵交会的地带,通常具有古代城镇建设所必备的良好防卫、交通、农业基础等条件,11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8年第6期而平原中腹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排灌能力较差,开发难度较大。历史上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总是先岗地后湖区,道理正在于此。两宋时期由于人类治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平原中腹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 开发,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比过去扩展。唐代时,本区有 2 0县,宋代除将唐河阳县(今湖北仙桃市西南)废为镇外,新增设了潜江(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建宁(今湖北石首市境内)、玉沙(今湖北洪湖、监利之间)3县,增加的数量不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3个县都位于江汉平原腹心地带。不过,从

14、总体上说,宋代江汉平原的边缘丘陵冈地尚有较大开 发余地,因而人们仍然倾向于避开低洼易涝的平原湖区。于是,同在江汉平原,平原腹地与平原边缘的情况很不相同,平原边缘发育较早 的城镇如江陵、鄂州等继续扩展,分别成为平原西部和东部的中心城镇;其它如黄冈(今湖北黄州市)、长寿(今湖北钟祥县)、江陵、松滋(今湖北松滋县西北)等多个县级城镇也都分布在平原边缘地带。而 在湖泽密布的平原中腹则城镇既稀且小,有的地区甚至还是空白,如沌水两岸的一些地段还 根本没有开发,人称“百里荒 ,与平原边缘城镇相对较密而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第三,城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镇功能性质的特殊性。靠近矿体的城镇通常以矿业生

15、产为主,如兴国军大冶县(今湖北大冶县)是冶铁业的中心。临近江河的城镇多半是商贸港口,如江陵“北客随商贾,吴墙间蜀船, , ;如鄂州“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还有些镇市规模虽小,但也因临江河交通线而便于 贸易,汉阳鹦鹉州 至沌口之间的金鸡字伏即是如此,“穿伏中有聚落,如小县。出鲜鱼,居民率以卖鲜为业。 ,靠近边界且兼有平原、丘陵、河湖的城镇,往往是战守 防卫的中心,如鄂州,既是商贸港口,又 由于接近宋金战争的前线,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实荆襄之肘腋,吴蜀之腰警,淮南江西,为其腹背,四通五达”,因而不仅“商旅辐凑”,而且“兵 民错居, , ,具有重要的军事

16、职能。鄂州以东 3 0里的杨夹口,也“居民及泊舟其多,然大抵皆军人也 ,是一个以军事为 主 的聚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镇的地理位置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以及新构造运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宋以后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修筑堤防、围湖垦田之类活动的频繁,使得江汉平原洪水位上升,近500 0年来荆江洪水位上升量约为13,6米,其中宋代以来大约上升了1 0米 ,因而一些沿江城镇尤其是州、县治所在的城镇,由于洪水过程显著,城址安全受到威胁而纷纷搬迁,如公安县“沙虚岸摧,渐徙而南,今江流,乃昔市邑 ,之类。北宋时的枝江、松滋、潜江等县治均不 在今址,大体来说,今址都是逐渐远离了当时的河岸。水文条件的变迁对城镇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还应该看到,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城镇的成长、分布有很大影 响,但它毕竟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可能性,城镇作为人类所创造的最重要的人文地理景观,它 的 出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从更高层次上影响甚至决定城镇形成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