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闸把接力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8198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闸把接力棒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闸把接力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闸把接力棒(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邮箱: 新闻热线: 8219221主编: 刘晓兵编辑: 赵海虹组版: 杨静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传奇故事11莫力庙的历史传说真相真相一家三代铁路人紧握 “闸把” 接力棒科尔沁掌故科尔沁掌故成风化人成风化人隐姓埋名假扮土匪绺子, 揭秘 “十三省” 的真实抗战故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用这句话来形容吕家祖 孙三代,再准确不过。 在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

2、,吕家祖孙三人名气很 响。从爷爷吕茂林开的蒸汽机,到父亲吕顺平开的内 燃机,再到孙子吕翔开的电力机,吕家三代经历了中国 铁路牵引动力发展的不同时期,见证了中国铁路从缓 慢行进的昨天到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见证了曾经举步 维艰的中国铁路走到了如今的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对于他们来说,伸向远方的钢轨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 的大变迁,更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记忆中的 “大粗黑”吕家老爷子吕茂林,今年已经81岁高龄,虽然和 火车朝夕相处了30年,但是在吕茂林的记忆中,火车 司机的基调却总是黑色的,并与脏、 苦、 累紧紧地连在 了一起。 1957年,吕茂林成为蒸汽机车上的司炉。顾名思 义,司炉就是专门负

3、责给蒸汽机车上的炉子添煤的。 当时的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 因此,炉膛底部的大锅炉就成了机器的核心部位。锅 炉烧得好坏决定了火车跑得快慢,因此,只要火车开 着,吕茂林便不得不一直埋头添煤,机车到达终点后, 整个人总是一身煤灰。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机 务段的。 ” 便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一段话。“蒸汽机车比 较脏,经常跟煤油打交道,衣服上弄得也是油,手上脸 上抹的都是煤油。 ” 吕茂林说,那个时候别人经常调侃 说火车司机下班了全身只有牙是白的。 1960年,吕茂林被提升为司机,当时蒸汽机车的驾驶室前是8米长的车头,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况,司机 只能从左侧的窗户向

4、外瞭望,右侧的观察则由搭档副 司机负责。蒸汽机车的司机室四面通风,夏天外面是 高温,驾驶室更是像个火炉子,烤得人脸上火辣辣的; 冬天冷得要命,脸在窗外探一会儿就被冻僵了,一趟车 下来,往往是半边身子出着汗半边身子挂满冰霜。 除了驾驶环境恶劣,当时的火车速度也很慢。“从 郑州到信阳303公里有时候慢车能跑十一二个钟头。 最快的慢车也是七个多钟头。 ” 吕茂林说, “当时,我的 梦想就是开上又干净又快的内燃机车。可岁月不等 人,梦想只能交给儿子实现了。 ”薪火相传子承父业“小时候,给当火车司机的父亲送饭是我最快乐 的事情,因为看到父亲就能看到火车。 ” 吕顺平说,小时 候每当他想上火车玩都被父亲呵

5、斥这不是玩耍的地 方,那个时候他就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个火车司 机,在机车上痛快玩几天。 1986 年,吕顺平报名参加了司机考试。虽然文 化水平不高,但他勤学好问、 善于总结,再加上有父亲 的指导,他很快就 “上了路” 。“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 的操作完全不一样,虽然操作程序相对简化了,但机 械的故障发生率也不少。 ” 吕顺平说,那段时间里,每 天都捧着厚厚的一摞专业书,和同事们一起探讨、 学 习。终于在1987年,吕顺平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 的第一批内燃机车,结束了每天和汽门、 手把打交道 的日子,开始摆弄起油门和牵引杆。 由于家庭的影响,吕顺平从小就养成了胆大心细 的习惯,继承了父辈的优秀

6、品质,登上机车就 “来劲 儿” ,工作中从没发生走神、 打盹和违章违纪。 和吕顺平搭过班的伙计都说: “吕师傅开车啥时 候都像新司机第一次开车一样,呼唤应答一丝不苟、 手比眼看滴水不漏,提、 回手柄,取、 放无线电动作都干 净利索、 准确到位。 ” 吕顺平从出勤到检车,再到操纵, 直至退勤,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不偷懒、 不 简化。 吕顺平开火车的32年恰好是中国铁路变化最大 的32年,铁路六次大提速他也都曾亲历。对于铁路的 巨大变化,吕顺平深有感触, “我父亲开蒸汽机车那时 候没有机车信号,遇到大雾天的时候,特殊情况下需要 停车,上前确认,甚至有时候需要爬到信号机上去确 认。但我们只

7、要控制好速度,盯住每一驾信号就行 了。 ” 吕顺平这么总结32年的铁路变化:劳动减轻了, 车型先进了,车速提高了。看着火车心里就舒服爷爷开火车,父亲也开火车,从记事起,吕翔清楚 地记得,爷爷和父亲在家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火车 和火车司机,但一样的题材,总是有不同的故事。 2010年, “铁三代” 的火车梦的接力棒交接给了吕 顺平的儿子吕翔。跟父亲一样,吕翔也是在对长辈的 崇拜中长大的,并将开好火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小时候就觉得火车司机这个职业很神秘,觉着很 好奇,很不可思议,是怎么让这么长一列火车跑起来 的,就特别想去体验一下。 ” 对于吕翔,吕家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承载着吕 家人一

8、直追逐的 “火车梦” 。原因不仅仅吕翔是吕家 三代单传,还有吕翔所处的时代以及足以令父辈们 “羡慕嫉妒恨” 的工作环境。 与爷爷和父亲当年开的火车相比,吕翔感受到了 铁路先进设备带来的甜头, “现在的设备,比以前更加 全面,更加安全。比如说我们现在车上装的这个新版 的LKG运行记录仪,速度、 线速、 线路坡度、 弯道、 桥梁 等等,一切显示的都非常详细,以前都是靠眼看。如果 机车发生故障的话,微机屏就直观的告诉你,哪有故 障,怎么处理。以前的老车他们得判断是哪方面的故 障,还得自己去找,找了还得处理。 ” 但是爱好归爱好,要想开好火车,需要的是 “实打 实” 的付出与努力。电力机车虽然不需要费

9、很大的体 力,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但第一次登上火 车,面对密密麻麻的电路和各种电子插件,吕翔还是傻 了眼。为了尽快地研究透业务知识,他们在家庭饭桌 上讨论的话题也是三句不离老本行。 “火车司机开火车,不爱火车爱什么。 ” 这是吕翔 经常听父亲讲的一句话。“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火车 司机,直到现在爷爷和父亲那种坚持、 奉献、 乐观和与 人为善的性格,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现在我接过了重 担,感觉责任更重了。我将扛起父辈传承下来的旗帜, 将吕家的火车梦延续下去。 ” 吕翔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既然选择了这个职 业,就要对得起肩上这份责任!他们祖孙三个都行。 ” 吕 翔的奶奶接过了话茬

10、。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高铁司机,风驰电掣般地 驰骋在祖国大好的山川锦绣间,感受下高铁闪电般的 速度。 ” 吕翔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嗓门,言语间流露出对 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十三省 是一部反映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日斗 争的电视剧。初看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很多人将其读 作 “十三省 (音) ” , 以为是十三个省, 而剧中 讲述的其实是十三个人。“省” 在此被读作 “省 (音 ) ” , 取 “自省、 觉醒” 之意。 那是一段真实的、 不为人知的抗战历史。十三个 抗联战士, 隐姓埋名假扮土匪绺子, 周旋于鬼子、 汉奸 和真正的土匪之间, 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剧中 “三 省”

11、原型人物的女儿, 用40多年的时间将这段尘封的历 史揭开, 电视剧的故事由此而来。 当然, 作为文艺作品的电视剧, 糅杂了大量演绎和 艺术加工成分。而我们将为读者讲述的, 是尽可能接 近历史本原的 “十三省” 。“你爹他不是土匪”病榻之上的张桂芳, 在棉被下的身形萎缩得像一 个瘦小的孩子。由于糖尿病和脑血栓, 她从今年 (编者 注: 本文为记者2009 年采访成文, 故 “今年” 指2009 年。 ) 年初开始瘫痪在床, 连说话都很困难了。得知记 者来采访 “十三省” 的故事, 她很努力地向记者笑了笑, 很高兴的表情。 随后, 在她的亲属给记者讲述的过程中, 有不合事 实的地方, 她会含糊不清

12、地大声咕哝, 再通过老伴的 “翻译” 加以纠正。 张桂芳, 就是 “十三省” 中 “三省” 、 大掌包耿殿君的 女儿。 “她这辈子就一个主题, 就是给她父亲正名。 ” 张桂 芳的老伴田根石说。 父亲的形象, 曾是张桂芳幼年时的一个阴影。那 是一个酗酒成性, 对妻子和女儿动辄打骂的粗暴男人。 有邻居见张桂芳可怜, 就偷偷地告诉她, 她不姓 张, 这个男人不是她的亲爹, 是她母亲焦淑清 “走道” (东 北方言, 改嫁)后的继父。 而对她的亲生父亲, 邻居们则不愿多说, 有同龄的 孩子曾毫无顾忌地取笑她, 说她的亲爹是个土匪、 胡子。 在一段电视台采访的录像中, 张桂芳曾回忆, 她十 几岁时哭着向母

13、亲求证, 母亲也流着泪告诉她,“你爹 他不是土匪, 是个打日本鬼子的英雄” 。她本姓耿, 父 亲叫耿殿君, 在她两岁时被日本鬼子害死了。 1941年, 耿殿君被日寇杀害后, 为了躲开日伪的追 杀, 焦淑清领着张桂芳从老家肇源白家坟村跑到肇源 县城里, 由于生活所迫, 改嫁进了张家。 从母亲的叙述中, 张桂芳了解到, 自己的亲生父亲 耿殿君祖籍是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 随家人闯关 东到黑龙江省肇东市。“九 一八” 事变后, 耿殿君加入 了抗联的队伍, 还当上了团长。 但对耿殿君在抗联中的战斗活动, 作为妻子的焦 淑清也知之不多。焦淑清就告诉张桂芳, 耿殿君在世 时常说, 让咱们的孩子好好念

14、书, 将来能在书本上读到 她老子的故事。这句看起来像是父亲勉励女儿用功读 书的话, 后来居然在张桂芳为父正名的过程中起到了 峰回路转的作用。 1957年, 张桂芳进入哈尔滨体育学院中专部学习, 毕业后留校任教, 又在职读完本科课程, 1965年大学毕 业后, 到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任教。从那时起, 张桂芳 就开始了对父亲真实身份的漫漫求证过程。 她查阅了所有能够找到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 在东三省乃至山东、 广东寻找当年的抗联老战士。各 种史志、 档案浩如烟海, 所获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而在 黑龙江某县的县志中, 甚至还有 “以耿殿君为首的 三 省 匪帮” 之类的文字, 十几年中, 张桂芳毫无头绪

15、。 1976年焦淑清去世时, 耿殿君的身份仍没有任何 证明, 弥留之际, 她交代女儿, 要把父亲的身份搞清楚。 终于, 张桂芳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 抗联烈士英名 录 中找到了耿殿君的名字。此间记载, 耿殿君, 代号“三省” , 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12团团长。但这寥 寥数语所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 而且资料中记载, 耿 殿君于1938年前后牺牲, 也与母亲所说的不一致。 1983年, 张桂芳看到了一篇回忆录, 文中提到了抗 联第六军12团团长耿殿君。回忆录的作者是王均, 时 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一次偶然的机会, 张桂芳 见到了王均。 耿殿君任12团团长时, 王均曾是团政治部主任。 王均告诉

16、张桂芳, 1939年前后, 他们在黑龙江北部与日 军打过一仗, 非常激烈, 战斗胜利后打扫战场, 他没有 见到耿殿君, 一直以为他牺牲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 记载应该也是以此为依据。 不过, 王均还告诉张桂芳, 耿殿君曾长期在三肇地 区活动, 有一个还健在的人应该对他更了解, 这个人就 是当时的三肇地区地下党工委副书记高吉良。 几经辗转, 张桂芳终于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找到了 高吉良。时间已经是1985年的冬天。就在这一年, 47 岁的张桂芳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为父正名成了她的 惟一大事。 田根石说, 那时候一家人住在大连, 张桂芳每次出 门寻访, 都是带着一年退休金积攒的百十元钱, 钱花光 了就回来, 往往也没有什么收获。但那次去佳木斯, 终 于找到了根儿。西征先遣队1985年, 东北的雪下得特别大, 天出奇的寒冷。腊 月里, 张桂芳只身一人顶风冒雪找到了高吉良的家。 张桂芳自报是耿殿君的女儿, 并把自己收集到的 耿殿君的情况全部讲述给高吉良。老人一声不吭, 就 默默地看着窗外雪花, 仿佛陷入了沉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