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78276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必修必修 第一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3 3知识整合知识整合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 环境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 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 干扰。 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自身条件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 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2、,其最明显的变 化周期约为 11 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 极光和磁暴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 3600,23 时 56 分 4 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 小时(1)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它各点 均相等,为 150/小时。 (2)线速

3、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位于近日点(1 月初)时速度快,位于 远日点(7 月初)时速度慢。(4)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 111 所示:晨昏线2(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12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4、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12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两 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6)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

5、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 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外部圈层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 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壳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 比大陆地壳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内部圈层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重、难点透析重、难点透析(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图 11-13根据“考纲”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6、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 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 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2)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 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 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 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

7、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 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3)大气)大气环境环境大气受热过程从“考纲”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考纲”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

8、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气压带和风带“考纲”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

9、(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考纲”所要求的天气系统简易天气图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 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气旋、反气旋天气。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10、予以重视,并能联系 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 4(4) 水循环与洋流水循环与洋流 水循环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 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 循环) 、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三种。 “考纲”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 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 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 环。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 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 (蒸腾) 、径流、水汽输送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联 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 c.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洋流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考纲”舍弃了关

11、 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 ,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 洋流。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考查的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 识基础。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 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 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 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一般不必对洋流的成因进行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 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

12、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 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进行考查。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 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2 2易错辨析易错辨析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 、大地暖大 气(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例如, 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 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 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 1-2-2 或图 1-2-3 表示,在此过程中大

13、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 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 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图 12-15图图 1 12-22-2 图图 1 12-32-3(2)气候的成因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地区季节风向形成原因特征冬季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东亚 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 高温多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 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夏季 炎热少雨热带季风

14、气候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 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全年高温,旱、雨两 季(3)关于寒、暖流的区分: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 者是寒流。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从洋流 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3 3知识整合知识整合(1)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学 说:把岩石圈分为 六大板块:太平洋 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 撞处形成褶皱山系、

15、岛弧和海沟。(3) 、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 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板

16、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 例边界类型 张 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 洋生长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6外力作用:作用因素举 例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作用(季风区典型)流水沉积作用冲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入海口)风力侵蚀作用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风力作用(西北地区典型)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沙丘、 (4) 、热力环流图 12-4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高温上升,低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高压吹向低压.在自然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