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4299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与着力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转转变变湖湖北北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方方式式的的基基本本途途径径与与着着力力点点【摘要】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上形成区域性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区位上的不利地位,而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湖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湖北省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升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 30 年来,湖北省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GDP 年均增长 10.4%,2007 年达 9230.8 亿元,人均 GDP 已达 2279 美元;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和结构调整,湖北省已建设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

2、,以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力、机械、化工部门为主体的制造业体系。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C 和 3S 软件、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领域在全国领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三分之一,“中国光谷”产值有望赶超千亿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没有缩小,而且在中部周边几省横向比较亦不占领先位置。2005 年湖北 GDP 总值全国排位 13 位,人均 GDP 排 19 位。2006 年,全省 GDP 增长率为 12.4%,是近十年来最高增速,但在全国只居 16 位,中部六省排第 3 位。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效益有关大部分

3、指标,湖北省也落后于周边各省。建国前30 多年,湖北省的农业、制造业,在全国处于较领先地位,然而现在湖北经济发展水平只居中间,甚至中等偏下的地位。如果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湖北省要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就会越来越困难。 根据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个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必然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湖北经济发展的这种相对滞后,是由经济发展(增长)区域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客观、深入分析湖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周边各省经济不平衡发展各种因素,才能形成一套使湖北经济走出区域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跨越发展的正确的思路与对策。有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决定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基本因素在于

4、是否存在区位优势。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市场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内地形成了三个具有全球影响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经济_2圈,京津唐为轴心的环勃海经济带。湖北省地理位置使其置身于这些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区域的外部。政策上看,湖北既没有享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优惠政策,也没有被纳入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之中。应当承认,湖北省的这种地理位置是造成其经济发展地域上相对滞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然而,决定经济增长地域差距根本因素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运用西方新古典经济增长公式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决定国内各省份之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因

5、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人均 GDP 增长率取决于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因此,导致湖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差距主要原因是生产率方面的差距。具体来说,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是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的。 一是效率或生产率的差别。据统计,2005 年湖北经济发展总指标为 109分,其中经济发展效率由全国第 10 位降至第 14 位,效率得分由 46 分减至 38 分;从单位能耗 GDP 看,其指标排在全国第 18 位;单位 GDP 用水消耗指标由 2004 年17 位跌至 27 位;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从 2004 年 0.62 降至

6、2005 年 0.58,排名由 10 位跌至 15 位。而最重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的统计,湖北省在全国几乎是最差的。1996 年2003 年,除中部湖北、安徽、西部、贵州、青海、西藏外,其他省区域 TFP 均在提高,而湖北下降了 1.3%。2005 年湖北工业经济综合效益为 166.66,比全国平均值低 10.5 个百分点,大部分指标落后于周边省份。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湖北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重,高出全国平均比重 4.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 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也低 10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高达 73

7、%;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业发展较慢。湖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强省,农业的现代水平、产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的投入产出率难以提高,制造业是湖北经济的骨干、中心,但也是老工业基地,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繁重任务。 三是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城乡分割、二元化结构所带来的三农问题,比沿海地区严重得多。2003 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 2567 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55 元,不到浙江的 50%,并只相当于江苏的 61%、广东的 63%。据测_3算,在做若干扣除后,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为 7 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2006 年以前,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 44 万人,富余劳动力

8、规模达 600 万,农民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农村产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增殖能力与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县市财政实力严重不足、农村债务问题严重,村庄衰落、农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生产条件、社会保障欠债较多。 四是潜在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利用或发挥。湖北省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实力雄厚,但湖北省的科技进步水平却不高。虽然与 20042005 年相比,湖北科技进步指数有所提高,但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位列全国中等水平;科研院所的成果转换率较低;各类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远低于沿海地区;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湖北产业发展主体,相比西部地区以自然资源丰裕优势,

9、以及沿海相当区域的制造业以加工贸易、帖牌生产为模式为主,它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但这一产业上优势,由于仍推行粗放的增长方式或发展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可以看出,正是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不合理发展方式等导致了湖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扩大。因此,只有尽一切努力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湖北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二、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投入为主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是湖北省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虽然经济发展方式内容上只是包含增长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无疑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任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全要素生产水平的差距是造成湖北省经

10、济发展区域性滞后的主要原因。要尽一切努力提高工业企业 TFP,转变增长方式,即逐渐放弃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模式改变为全要素生产增长为主的增长模式。有学者对比研究了湖北和广东在大中型工业增长方式的差异。19952004 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 7.2%,劳动力年平均增长 18.6%,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19.8%,其中 TFP 的贡献为 13.6%,要素投入增长仅为 6.2%。在 TFP 增长的贡献中,技术进步的效应为 11.6%,技术效率的贡献为 2%。投入的要素 6.2%贡献中,资本的贡献为 1.6%,劳动的贡献为 4.7%。而湖北省,10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为 1

11、4.3%,劳动力平均增长率为-5.7%,_4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 11.5%。其中 TFP 增长的贡献仅为 1.3%,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为 10.2%。可以看出,广东工业增长的源泉主要是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的提高,而湖北工业增长高度依赖于资本的投入。那么导致湖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 TFP 增长差异的具体因素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化、市场化水平。在技术进步方面,2001 年上海的企业研发费用、专利人数、引进技术个数分别 22625 万元、个、万美元;湖北省为万元、4322 个、万元美元。除了企业研发投资费用外,后两项指标上海一个市就比湖北省高近百倍、十倍;人力资本方面,20012002

12、 年,上海人均教育经费 1244 元,湖北为 285.59 元,每 10 万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数上海为 6534 个,湖北为 1566 个,尽管湖北省无论在中等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应居于前位,但比起上海市仍相差很远。从市场水平的全国排序上,1999 年上海排第 8,而湖北排 16 位;从非公有制所占比重看,上海也远高于湖北省。这就决定了上海的 TFP 增长率远高于湖北(19962003 年间,上海 TFP 增长 9.0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80%;湖北 TFP 增长率仅为 3.81%,贡献率为 40%左右)。 通过分析可以明确,湖北省与上海、广东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质是经济增长模式

13、的差异。湖北经济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模式,其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比广东高一倍,其产业增长率则低了 80%左右。为了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湖北武汉市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节水、减排,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的工作。湖北是能源、资源生产短缺的省,重点部门如钢铁、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又都是资源消耗高、对环保要求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极高的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对湖北的节能降耗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进行深入清查,制定相应目标、规划;在投资项目、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上,对项目、企业设置相应门坎,制定相应标准。各企业要注意从设计、工艺、设备更新、管理各个环节着眼于节能、降耗、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每个重点行业都要树立这样观念,节能、降耗、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汽车部门就要按全球先进标准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排放、混_5合动力的产品;石化部门要将治污、治废当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各企业推广一些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