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2836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色龙》课堂观察分析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色龙变色龙课堂观察报告课堂观察报告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覃婧一、 【课例信息】课例名称课例名称变色龙学科学科语文年级年级初三主讲教师姓名主讲教师姓名谢颖凤教龄教龄4 年课型课型新授课教材版本教材版本人教版二、二、 【课堂观察记录课堂观察记录】(一)课堂结构与时间分配观察量表(一)课堂结构与时间分配观察量表学校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班级班级初三(5)人数48科目科目语文执教人执教人谢颖凤课题课题变色龙课型课型新授课观察人观察人覃 婧 时间时间11.23观察点观察点课堂结构与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与时间分配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活动形式活动形式时间时间比例比例分析与建议分析与建议实物导入实物导入出示实物,用直观的

2、 实物扣文题 进行对话 交流。大约 144”。4.5%创设了交流的话题和 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学 习的兴致。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学生自由阅读文本, 抓住中心事件理解课 文内容。856”20.5%问题设计和提示交给学 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品读课文品读课文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 ,借助人物的语言描 写,从语态、语调、 关键字词的运用解读 人物2143”50%这个环节设计的强化 了阅读中朗读的作用, 可以看到老师研读较深 ,但实际操作时教师处 理得节奏稍有点快,同 时由于缺乏驾驭课堂的 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和 发挥。再读形象再读形象借助环境、细节描写 挖掘人物形象的社会 意义。917”20.

3、5%设计由浅入深,但由于 前半段时间把控没有处 理好,造成了前紧后松 ,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显 得单薄,且背景资料的 呈现,未能为老师的讲 解做好铺垫。应预留更 多的时间进行研读和反 馈。 小结小结借助鲁迅的话进行 课堂小结2074.5%时间把握很紧凑,名家 所言总结本节课的,设 计巧妙。(二)学生活动组一:学生活动与实效学生活动组一:学生活动与实效观察人观察人蒋春瑜蒋春瑜学生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时长时长效果(主动性、参与度、合作、深度)效果(主动性、参与度、合作、深度)1.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436全部参与,效果不错2.学生跳读课文,找出主人翁的“变”124全班参与,效果良好3.自

4、由朗读主人公“变”的句子56”个别学生不参与4.分男女读句子50”全班参与,效果良好5.全班齐读52”全班参与,效果良好6.师生分角色朗读第 21-27段124”全班参与,效果良好7.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135”全班参与,8.找出文章描写法律的句子56”全班参与,9.个别回答 23 次不够主动,参与度不高,思考不深入,老师启发有点吃力。(3)学生活动组:语言交流图、巡回路线图学生活动组:语言交流图、巡回路线图观察人:蒋春瑜观察人:蒋春瑜【观察结果观察结果】(1)谢老师整节课与学生交流共 36 次,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29 次,生生交流 2次,学生主动提问 0 次,老师正面回应 19 次,负面

5、回应 0 次,回答错误或无关0 次,教师无应答 0 次。(2)跳读课文,划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变”的句子,大,共花时间 124” ,要求全班参与,但个别同学不够主动,没有积极参与。(3)自由朗读主人公的“变”的句子,共花 56” ,要求全班参与,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认真揣摩语气。(4)分男女读句子,50 秒,全班齐读 52” ,效果较好。但两次活动中,大部分孩子能积极参与朗读,还有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5)师生分角色朗读 27-41 段的人物对话,共花时间 1 分 24 秒;全班参与,效果好,老师朗读很出彩。(6)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共花时间 1 分 35 秒,均有学生消极

6、被动等待老师公布答案。(7)划出文中写法律的句子,共花时间 56 秒,仅有少数学生能找到相关句子。(8)个别学生答问 23 次,共花 21 分钟左右,所有学生不是积极主动举手答问,由老师点名作答,且有几位学生不愿作深入思考,导致耗时过长,抽个别学生答问的路线是靠近老师位置的第一、二、三组的学生较多,而坐后面的学生及第四组的学生没怎么顾及到。总之,从观察来看,这一堂课突出了学生的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书中,品味了人物语言,分析了人物性格,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只是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参与方面有所欠缺。(四)呈现方式组:表(四)呈现方式组:表 3 31.1. 阅读指导方式及效果阅读指导方式及效果观察

7、点观察点优优良良中中差差未看未看到到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2.引导学生用概括事件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朗读揣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5.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表现时代背景的语句,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6.借助鲁迅先生的话,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文意。【关键事件分析】呈现方式组:关键教学事件分析呈现方式组:关键教学事件分析事件事件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评析评析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中把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对小狗的态度的变握人物对小狗的态度的变化,以此把握人物形象。化,以此把握人物形象。观察记录:观察记录:(1)学生找到文

8、本中相 应句子速度较快,能通过 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明确 人物性格特征。(2)学生的角色朗读把 握得较为到位,教师的指 导稍显生硬。(3)师生互动不错,气 氛较为活跃。能引导学生从重音、语速 等方面进行朗读,但教师 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到位 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指导 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调控 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找环境描写的语段和透露出时代背景的细节。(2)教师给出学生所找的语句,明确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3)师生合作交流,得出人物的典型意义。教师提问指向性还不够明确,学生的阅读目的也不太明确。3 3、亮点分析亮点分析( (一)绝妙结构,登高望远一

9、)绝妙结构,登高望远这是节课务实的教学生学语言的语文课,是一堂一步步引导学生步步登高的语文课。登高望远,才能轻松地到达山顶,才能欣赏到一路风景。这节课用四个主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写奥楚蔑洛夫的变,从变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他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贯穿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引导学生登上一个新高度。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学生自由诵读后很快得出文章基本内容:奥楚蔑鲁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然后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2.请继续阅读全文,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的变。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细品诗歌。这一环节,学生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沉浸醲郁,

10、含英咀华。这“英” “华”不是老师喂给学生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获得的。所以,学生咀嚼得也特别有味。师生一道,从刚开始不知道狗主人是谁的“疯狗” “野畜生”的咂摸,到后来,听到狗主人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的称呼改变为“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从语气语调细品,辩词析字,比较分析。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总结顺利地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从奥楚蔑洛夫随着狗主人不断的变来变去,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善变的,见风使舵的、趋炎附势的,媚上欺下的人。对人物的分析和解读到此为止,似乎课应该结束了,但是谢老师又抛出第四个问题。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第四个问题把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向对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的挖掘

11、。我们说好的语文课是这样的,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避免浅层的训练,应做深层的训练引导。如果这篇文章在对人物的认识上,只定位在“奥楚蔑洛夫是怎么变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教学上的话,这篇课文就教浅了,很多渗透在文章中的文字的内涵,比如:”为什么第一段写到了广场的气氛,为什么多次的说到法律,为什么再次强调围观的群众,甚至提到赫留金的手指头等等,学生是不理解的,对人物的分析也只能停留在这个人是什么的浅层的认识上,这个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学生找不到深层的原因,但是谢老师的问题设计中加入了“他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设计,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得到了解决,人物的认

12、识也得到了深入。因此这节课是站在了高处来审视文本,这四个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生在品味中不知不觉地向纵深发展,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听着课,不由得想起刘鹗描写的“小玉说书”:“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及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一个问题,一个小结,一次诵读,就仿佛盘旋,回望,再眺望,继续攀登。(二)有味诵读,提升意境(二)有味诵读,提升意境有味诵读,提升意境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为了读出奥楚蔑洛夫随着狗主人的不同的不同的变化,谢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了这样的设计。有味朗读: 读出语气的变化读出语气的变

13、化 读出讨好的味道读出讨好的味道 读出复杂的情绪读出复杂的情绪三个要求是由梯度的,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由读变化到身心读出味道,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人物的复杂的感情,一步步深入,由文面走入文心。前两个环节,老师通过同学示范朗读或通过直接点拨进行指导。每一次朗读都结合具体的字词做得很到位。第三个环节的朗读, “读出复杂的情绪” ,谢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作者写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其实就是为了讨好和巴结,请认真听老师朗读,注意这部分中省略号的运用,语音的拖延中有奥楚蔑洛夫因为变来变去,想掩饰内心的心虚,在老师提示下亲自示范读,给学生营造了奥楚蔑洛夫一个入情入境的善变的氛围中,再一次强化学生了对人物的认识

14、。在朗读环节中,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层次和角度,通过精细的训练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会朗读,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两项任务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实现立体地朗读和立体的解读。(三)背景铺垫,表达感受(三)背景铺垫,表达感受阅读教学应该说不仅是读懂文本,读懂作者,不仅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读自己,读生活。为了认识人物变化的根源,谢颖凤老师引入了助读资料,这个资料:我们看得出谢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的设计,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做了合适的铺垫,都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到了学以致用。4 4、存在问题存在问题1.教师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和定位,挖掘了作品深层的意蕴,延伸了教材的宽度,但是因缺乏驾驭课堂的应变的能力,没能在预设的基础上,利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处理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朗读三个环节指导的指向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2.语言表达偶有些慌乱。也许开课时的紧张,老师的习惯语言带到了课堂,如把“契诃夫”说成了“我们的契诃夫”等。3.本课人物绝佳语言精妙,从课堂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朗读的水平应该不低,不乏精彩之论,但遗憾的是,缺乏学生集体诵读精彩片段的安排。语文教学我们永远在路上,理念与创新,过程和方法、教与学,如何达到我们的追求更高的境界,相信谢颖凤老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大家的帮助,能走得更远,更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