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62771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26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05修订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2005-8-31 编制说明 第一章总 则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三章 工艺与装备 第四章 配套工程 第五章 建筑与建设用地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第七章 劳动组织与劳动定员 第八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编制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修订) 是根据国家建设部建标函200443 号 二 三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 计划的要求,由建设部负责,具体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修订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的基本国策,注重推动技术进步和充分发挥投资 效

2、益,贯彻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国家有关城市给水工程行业的技术 政策。 修订过程中在对收集的城市给水工程的建设经验与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的基础上,按照平均先进,兼顾现实和可能性的要求,完成征求意见稿阶段的文 件编制。 本标准共分八章: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工艺与装备、配套工程、建筑与 建设用地、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劳动组织与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的宏观 调控,提高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 建设标准,有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和

3、社会效 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本建设标准是为项目决策服务和控制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 估、审批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 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新建给水工程项目。改建、扩建工程和工业给水工程 项目可参照执行。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执行 国家有关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用地、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消防等政策和 供水行业的有关规定。 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水平,必须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为基础,考虑城 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按不同建设规模和不同处理深度,合理确定

4、,做到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 为主,考虑远期发展。对水资源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正确处理城市与 工业、农业用水的关系。工程建设和系统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新建项目应 与老系统相结合。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能力。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设备时,应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具体情况,在有利于提 高城市给水工程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按我国现行建设方针和经 济政策,经技术经

5、济比较确定。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 必须建立在水源可靠的基础上, 应对水资源的水质、 水量进行充分论证,其供水量应满足城市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发展需要,地下水 开采量不应超过允许开采量。地表水保证率应达到 90%97%,当保证率无法达 到时,应进行充分论证,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供水。 沿海缺水城市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海水资源, 缺水城市应充分重 视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业用水应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和 合理利用。有条件分质供水的城市,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考虑分质供水的可能 性。 城市给水工程应根据水源水水质以及供水水质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可行的水 处理工艺,当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

6、求时,应考虑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保 证供水水质。 城市给水工程产生的排泥水应进行处理与处置。 有条件或水资源紧缺地区的 水厂的生产废水宜进行回收利用。 城市给水工程抗震设防应考虑在城市发生震害时, 给水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 足城市的供水需要;一、二类城市水厂的主要生产构筑物与主要供水管网的抗震 设计烈度宜提高一度设防,其他非主要构筑物及建筑物应按基本烈度设防。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有可靠的供电电源,保证安全供水。工程建设 前应落实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来源,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定 额和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

7、目构成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应根据城市类型、建设规模、水处理深度确 定。建设规模和水处理深度划分如下。 一、城市类型 一类:直辖市、特大城市、经济特区以及重点旅游城市; 二类:省会城市、大城市、重要中等城市; 三类:一般中等城市、小城市。 二、规模类别(以水量计,单位:万 m3/d) I 类:3050 类:1030 类:5 10 注:以上规模分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 类规模含上限值。 三、处理深度 常规处理工艺:混合、絮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及后续消毒的水处理工 艺; 预处理+常规处理工艺:在常规处理工艺前增加生物预处理(或其它预处理 单元)的水处理工艺; 常规处

8、理+深度处理工艺:在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活性炭过滤(或臭氧生物 活性炭过滤等其它深度处理单元)的水处理工艺; 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前后分别增加预处理 和深度处理的水处理工艺。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应根据城市性质、城市总体规划,按工程规划期限分别进 行工业与综合生活需水量预测,结合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总水量应包括城市综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管网漏失水、浇洒 道路用水、绿化用水、水厂自用水及未预见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标准应按工业发展要求,根据工业类型、万元产值耗水量、工业 发展要求以及提高节约用水率和工艺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行预测;也可按产业分 类,根据产品产

9、量及综合耗水量指标测定或综合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 城市综合生活用水量应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机关、团体、市政及服务业 的用水,同时考虑流动人口、用水增长率等因素,进行分析预测。 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城市给水工程由取水、净水、输水与配水工程等生产构筑物和相应的生产辅 助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构成。 新建城市给水工程项目, 其配套工程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应充分利用建设地 区条件,坚持专业化协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尽量减少项目建设的内容。 取水工程主要包括地下水或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水泵机组、供变电、通信、 交通、行政管理与生活服务等设施,必要时还包括防洪、拦蓄

10、水、引水等配套设 施。 城市给水工程净(配)水厂的生产设施: 一、常规处理工艺的净水厂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常规处理工艺的净水厂的生产设施主要由水处理和污泥 处理二部分组成。水处理工艺主要有投药、混合、絮凝、沉淀(或澄清)、过滤、 清水池、送水泵房以及消毒等构筑物及设施。污泥处理工艺主要有调节、浓缩、脱水等构筑物及设施。 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以及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可行的工程项目 可包括废水回收设施。 二、预处理+常规处理工艺的净水厂 在常规处理工艺前设置预处理工艺单元的净水厂。 其生产设施除常规处理工 艺外,还包括预处理单元以及与其配套的生产设施(如供氧、臭氧制备等),对 高浊度水还包括沉砂或预沉等设施

11、。 三、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的净水厂 在常规处理工艺后增加水质深度处理的净水厂。 其生产设施除常规处理工艺 外,还包括水质深度处理工艺单元的生产以及配套设施。 深度处理工艺有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 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以及膜处理 工艺等。 四、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的净水厂 在常规处理的前后分别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的净水厂。 五、配水厂 直接供原水的地下水配水厂,应有消毒设施;当地下水含铁、锰、氟超过标 准时应有相应的处理设施。 净(配)水厂辅助生产配套设施宜包括:变配电、生产控制系统、计量、给 排水、维修、交通运输(含汽车库)、化验、仓库、照明、管配件堆棚、消防和 通信等设施。

12、 净(配)水厂行政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宜包括办公室、食堂、浴室、值班宿 舍、绿化、安全保卫等设施。寒冷地区还应包括锅炉房等供热设施。 输水工程主要包括输水管(渠)、穿越工程及其附属设施、中途加压站、调 蓄设施、供变电设施、管(渠)维修养护的道路等。 配水工程主要包括配水管道及其附属闸阀、消防设施、加压站、调节水池、 供变电设施以及管网调度检测设施等。 城市给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根 据生产需要和依托条件合理确定,应尽量减少项目建设内容。改、扩建工程应充 分利用原有设施的能力。 第三章第三章 工艺与装备工艺与装备 第一节 取水工程 供水水源选择必须先进行水资源的

13、勘察。供水水源应不易受到污染、水量充 沛、安全可靠、水质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并符合远期发展的需要。当有地下水与 地表水两种水源可供选择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地下水水源宜选在水质及富水性好、远期补给充沛的地带。取水方式应根据 水源的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适当的取水构筑物。地下水水量 应以枯水期可取水量为准,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开采水量,当采用井群取水时, 应有 10%20%的备用井,备用井最少应有 1 口。在非稳定流条件下,地下水取 水构筑物应在经济上合理,有较长的使用年限。 地表水取水工程应根据河床条件、河道水深及主流流向,在适当位置选择合 适的河心或岸边取水构筑物。当

14、需要采用拦蓄闸坝抬高水位时,其冲砂、防淤设 施应同时建设,河心引水管道不应少于两条,严寒地区应有防冰冻措施。 在沿海地区易受咸潮影响的内河水系取水时, 可在咸潮影响范围以外的上游 河段取水,或采用避咸蓄淡水的取水措施。 固定式取水工程复杂、投资高,土建部分宜按远期规模一次建设,机电设备 分期安装,岸边取水构筑物应对河岸进行防护,保持构筑物的稳定性和良好进水 条件。 水库、湖泊取水工程应根据岸坡地形、地质、不同水深、不同平面位置的水 质变化和生物分布;结合输水线路的走向;原有水库输水设施的利用以及施工条 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适的取水位置和取水形式。在随水深变化 水质变化较大的区域取

15、水时,宜考虑分层取水。 在水库或江河水位变化幅度较大的河道内设置的取水构筑物, 应充分考虑水能的 利用或采用电机调速与其它节能措施。 第二节 净水工程 地表水水厂场址的选择,应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城 市给水系统布局规划、废水排除和处理处置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经过技术经济 比较后确定。 净水工艺应根据当地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要求等具体情况, 经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地下水除氟宜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地下水除铁 一般采用曝气接触氧化单级过滤工艺。 对于含有铁和锰的原水, 铁低于 6mg/L、 锰低于 1.5mg/L

16、时,可采用曝气单级过滤工艺;铁或锰高于上述浓度时,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可采用曝气双级过滤工艺;除铁受硅酸盐影响时,可根据实 际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工艺。 地表水的净水工艺流程有常规处理、预处理+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 理或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等几种。工艺流程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与 对净化水质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成熟的先进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地表水原水为一般水质时,宜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单元包括:投加凝聚剂、 混合、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当地表水原水的含砂量高或有微污染时,可增加预处理。高含砂量的预沉方 式宜采用沉砂、自然沉淀或凝聚沉淀。原水的氨氮、臭阈值、致突变前体物、藻 含量较高,可生物降解性较好,经过试验后,宜采用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方 式有人工填料接触氧化和颗粒填料生物过滤等。微污染水可采用氯、二氧化氯、 臭氧和高锰酸钾等的预氧化。化学预氧化的化学副产物浓度不得超过标准。原水 在短时间内含较高浓度溶解性有机物, 具有异嗅异味时, 宜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 常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机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