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2769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4 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 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 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 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

2、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 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产生了什么气体” 。第一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本课要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因此首先要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这是观察两种物质 反应的前提。教科书第 3

3、2 页的图中,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溶 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 270 0C 时全部 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白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对两种物质的观 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作好准备。第二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 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用字母表示为:AB 十 CD- AD 十 CB0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 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怎

4、样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般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倒好白醋,然后加人适 量的小苏打;另一种是先放人小苏打,再倒人白醋。其实两种方法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这个实验 在数量上是有要求的,这是考虑到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 二氧化碳气体。在学生不知道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也许会由于操作不当而散失, 所以教科书提出了盖上玻璃片进行观察。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够感觉到稍微比原来凉一些, 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这也是这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的现象。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对作出正确判

5、断的依据就越多,因此要提示学生不要 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观察要全面细致。第三部分:产生了什么气体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种现象吸引着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学生也 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气体?如果查明了气体的身份,就很容易确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 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了。教科书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在实际操作中,肉眼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出两个实验进行检验。关于是什么气体的判断上,教科书提醒我们“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 气体” ,这一点很重要,这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因为证据还不够充分,如果单单从能灭火和比空气

6、 重两个证据来看,其他气体也可能符合这样的条件,如氢、氛等稀有气体。所以从科学思维的严谨 角度要求,提示学生不要根据经验认定是二氧化碳。当然,教科书也出示了结论, “科学家经过研 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在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经过研究”的背后含义,说明还需 要有更多的证据,科学上的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好机会。教科书还把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起来, 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最后,教科书还提出了“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这部分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

7、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留下的物质,对照实验前的小苏打和白 醋,研究这些物质究竟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外进行探究。本单元的资料库中 有资料介绍,可以提供学生阅读思考。 (三)教学建议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教师要提供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1)把一部分小苏打倒到纸上,观察特点,记录在表格上。(2)把一部分白醋倒人玻璃杯中,观察它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3)把观察过的小苏打和白醋放在桌子中间,在后面的比较中要用到。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呢?”不要满足于简单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 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猜想,还要请学

8、生说明猜想的理由。生活经验和猜想,都不是建立在 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所以未必能说出有事实依据的理由,但说了就达到了日的。由此形成探究的 情境,进行科学观察,收集科学事实。混合了小苏打和醋以后, “我看到了什么现象?”冒出气泡是混合后发生的现象。 “气泡” 有许多文章可做,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 产生了气体。因为产生了气体,才有用火柴去检测的理由。把这些文章做足,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用火柴检验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物不要满足于“火柴熄火了”这个事实。如果产生的气体, 像氢气球中的气体那样,我们还能检测到它吗?气体没有上升,而是沉在杯子里,说明产生的气体

9、比空气重,火柴在这种气体中会熄灭,两者共同说明这种气体的性质。结合观察到的事实,作一点 推理,既是认识逻辑的需要,又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需要。(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2)讨论怎样混合,混合的数量是多少。(3)按照讨论的结果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当气体产生时,提醒学生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 玻璃杯,感觉温度的变化,同时记录混合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在这个活动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3.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验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好时机。(1)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当学生观察不出有什么不同时,提出用实验的 方法继续检验杯中的气体。(2)指导学生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火焰的变化。提问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3)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种 现象,你们又获得了什么证据?能做出怎样的推断?(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5)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说说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的成分的?(6)观察玻璃杯中留下的物质,你们认为留下的是什么物质?能查阅资料找到结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