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

上传人:实*** 文档编号:37560331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中国行政史】新版本_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_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行政史第 1 页 共 9 页上篇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引言1、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时间长,持续 2000 多年,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 同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

2、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法制的日趋完备。4、相关法制著作: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5、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6、管理官员的制度:(1)官员的录用管理(2)官员的行为管理(3)官员待遇的管理。第一章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奴隶制社会时期。2、共性:国家

3、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国集合而成的王朝体系。3、治国思想特点:夏之政忠忠、商之政敬敬、周之政文文。忠:夏朝的政务朴实无华。敬:指商朝的政务在神事礼仪威严的神秘气氛下使人产生敬畏而加以服从。文:周朝的政务靠一套文物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礼乐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建设。4、中国奴隶制国家:其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5、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

4、,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6、军事民主时期:1、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7、夏、商、西周: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中国行政史第 2 页 共 9 页8、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9、西周的行政监督 二种形式: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天子、诸侯、卿

5、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 :10、官员的选拔: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官制度(夏、商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 。11、官员的爵制夏:公、侯、伯、子、男五等商:公、侯、伯、子、男,分为三等。一等:公、侯商王族或亲族二等:伯远方首领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隶属各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为三等。公为第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1、皇帝制度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高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2、宰相制度及其变迁丞相

6、制三公宰相制尚书台3、丞相制:丞相制:是秦到西汉初年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左、右丞相,但其中也仅一个负主要责任。权力:1)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不设太尉期间;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皇帝侧重于决策中的决断权与行政执行中的监察权;丞相侧重于决策的参与权及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4、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

7、朝决策的格局。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意义: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5、三公宰相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6、列卿中尉掌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掌土木工程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他们与九卿合称列卿)7、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中国行政史第 3 页 共 9 页轨制

8、管理模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4)持节领护官。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1、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必要性:首先是州的数量大量增加;其次是郡的滥置;州郡的滥置导致了机构的臃肿和重叠。调整的内容:是在州上设官。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2、三长制:为地方基础行政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核查户口,征收赋役,并办理一般民事诉讼。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决策方式的两种形式: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决策;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4、

9、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二种权力:是对诏敕的解释权解释权;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组织指挥权。5、惟才是举的选官原则:是各割据政权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原则,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惟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尤以曹操为典型。 “惟才是举”的选官原则,仅是三国初期的几个开明皇帝个人行为,并未成为制度。6、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是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工具。7、官员升迁的依据:考课(效果较差) ;门资。8、停年格选:魏晋南北朝时期,规定地方官员任期一律为六年,他们去职后可到吏部重新铨选,因这一时期官职少而侯选的者

10、多,北魏在宣武帝时实行“停年格选”,以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惟一标准。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1、唐的行政管理隋唐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议事之所)权力超越政事堂枢密院刑部执掌相关大理寺中国最早独立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科举制度确立隋朝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二个方面进行调整:对地方行政层次进行调整。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3、官员的选拔科举最主要的途径。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和进入幕府等其他途径。、科举制度:、门荫: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行伍: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流外入流:指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

11、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入幕:充任藩镇幕府僚属,若得府主信任,不仅升迁快,且握有实权。4、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削弱地方政府的行政自主权中国行政史第 4 页 共 9 页5、唐代决策会议的组织形式:大臣廷议;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1、宋代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二府三司制2、五代 掌管财赋三司使3、保甲制度 王安石 核心功能:强化地方治安4、宋代监察制度改革内容:台谏趋于合一;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轻重相制,交叉监督5、宋代会议制度: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第六章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1、统治方法

12、因俗而治中枢机构南北宰相府行政执法机构(重要特点:设置鲁花赤)夷离毕院选官制(笼络汉人而设)科举制燕京:南京、西京、东京辽有名无实:中书省、门下省主管军事枢密院掌管军政、民政都总管汉人入仕科举金行政层级:路、府、县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掌管佛教事务宣政院行政监督最高机构御史台元监察法规:设立宪台合格例 、行台体察等例 、察司体察等例第七章 明的行政管理1、废除宰相制,确立 内阁制 鼎盛时期:万历年间;文书机构:通政司2、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3、大学士的职责:协助皇帝阅读;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和起草诏书;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4、翰林院的作用: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级决策人员的培养机构;文化教育机构5、三法司

13、:大理寺;刑部;都察院6、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从职务设置上看,前者是无定员;后者定额定员;从地位看,后者是最高行政长官,前者谈不上地位;从职权看,前者仅有决策参与权,后者有决策参与权和指挥权7、地方行政层级变革的要点:将元之宣慰司取消,设立不同的派出机关;府成为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州将为低于府的特殊行政区第八章 清的行政管理1、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2、议政制度最完善的时期皇太极时期3、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文馆4、雍正后,中枢机构的核心军机处中国行政史第 5 页 共 9 页5、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6、东北地区建立起八旗制度7、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8、汉人入仕的途径科举(主要)

14、;学校;荐举和捐纳;世职和荫叙;吏道9、官员的考核标准:操守、政绩、才能、年龄10、监察制度的完整性体现:机构;体系下编下编 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第九章 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1、推行新政的核心机构督办政务处2、 “预备立宪”始于厘定官制3、新疆省1884 年4、晚清 最高督查机关都察院5、总理衙门的职能:管理外交;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6、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综理性机构;外交和洋务性机构;兼管性机构7、章京: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额外章京8、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停业捐纳;裁汰书吏;职官分级9、百日维新的改革内容:行政机关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

15、散重叠的衙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10、百日维新的主要阻力: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顽固派的顽强抵抗;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1、建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2、核心临时大总统3、 临时约法规定的整体形式责任内阁制4、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国务会议5、最高军事指挥家机关大元帅大本营6、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军权;合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7、南方革命的特点:军事性、临时性、过渡性、变异性8、临时大总统权力受到 4 方面的限制:参议院的决议限制;参议院同意权的限制;国务院副署的限制;事实上的限制9、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1、政事堂:是 1914 年袁世凯撤销国务院另设的辅弼机构,它由国务卿、左右丞组成,下设五局。以法制、政治、财政三种讨论会的形式为总统决策提供参考。2、盟旗制度:是外蒙古的主要组织形式,旗是基本的编制单位,也是实际行政单位,其首长是世袭的扎萨。盟是数旗的合称,主要是办理各旗不能决定的事务和地方官的交办事务。3、政事堂的议政方式:法制讨论会;政治讨论会;财政讨论会4、行政诉讼机关: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