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515337 上传时间:2018-04-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指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2005 年秋学期物理期中复习指导(八年级)年秋学期物理期中复习指导(八年级)一一. .填充题填充题 1.如图所示,鱼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鱼网,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表明_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_。 2.遇到大风的天气,郊区路旁架设的高压线会嗡嗡作响,这是因为 声音是由于_高压线_的_振动 _而产生的。 3.甲同学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钢管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 _3_次响声,其中第一次响声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通过_水中_传来的。4.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 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

2、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 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1._不能听到爆炸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_; 2._应先看到火光,光速比声速快_。 5.女同学讲话的声音“尖细” ,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音调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讲话时声带 振动频率比较_窄_的缘故。 6.“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_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_。 7.牛的叫声与小鸟的叫声是不同的,_小鸟 _的叫声音调高,_牛 _的叫声响度大,另 外 牛的叫声和小鸟的叫声的_ 音色 _也不相同。 8.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城市的市区设有如图所示的标志,这种标志是对市区_噪声 的限制,意思是_噪声不能超过 60dB_。 9.光能使周围变得

3、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 ,这些事例说 明 光具有能量 ;同时,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 内能 、 机械能 、 电 能 。 10.如图是表示某地区出现的“日全食”现象的成因, 其中 B 表示的是 月球 的位置。 (地球、月球) A B 太阳 11.天气晴朗时,在树阴下常看到一些明亮的圆形小光斑,这是由于光的 小孔成像 而 形成的。这些圆形的小亮斑与小孔的形状 无关 【添“有关” 、 “无关” 】 。 12.口含冷开水,背对太阳,将冷开水从嘴里喷出,反复试几次,总能看到太阳光变成了 【见书】 等色彩。英国物理学家 牛顿 首先研究了 光的 色散 这一现象,由此现象可知,白色的太阳光不是 单

4、色光 。 13.观看日食时,一定要用涂黑色的玻璃片对着太阳才安全,这样做的物理道理是 吸收大 部分太阳光 ,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 14.太阳、月亮、灯光、萤火虫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 光源 ,它可以分为 人造光 源 和 天然光源 。 15.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见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 液 化 现象;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这是 凝固 现象;严寒的冬天,冰冻的 衣服也会变干, 这是 升华 现象;秋天的早晨,常常出现满天大雾,这是 液化 现象,太阳出来,雾又渐渐消失,这是 汽化 现象。 16.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如图所示,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

5、别为 36.836.8 和 1111 。 17.从物态变化看,蒸发和沸腾的共同点都要 吸热 。不同点是:蒸 发在 任何温度下 进行,沸腾是在 沸点 的温度下进行。 18.水蒸气一般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用水壶烧开水时,水开后在壶嘴 处会看到“白气” ,这是水先 汽化 后 液化 而形成。 19.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 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 中暑患者身上擦上 酒精 ,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 酒精蒸 发吸热 。 20.蒸包子的笼往往有好几层, 上上 层中的包子最先被蒸熟;用冰来冷却食品时, 冰应放在食品的 上方上方 。 (“上方”或“下方” ) 21.氧气瓶

6、中的氧是利用 加压 的方法使它 液化 成液态贮存在瓶中的;人们在 吸氧时,瓶中液态氧又会 汽化 成气态被人吸入体内。 22.加热放在烧瓶里的碘颗粒,观察到烧瓶里出现 碘蒸气 ,这是碘的 升华 现象。 停止加热,让烧瓶自然冷却,又能看到 固态碘 ,这是碘的 凝华 现象。 23.夏天,买棒冰时,小明同学发现售货员从冰箱里拿出的棒冰是硬棒棒的还粘着白花花的 “粉” ,这“粉”实际是 小冰晶 ,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 而成;一 剥 去包装纸,棒冰就“冒烟” ,这实际上是 小水珠 ,是由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而 成。 22.秋天的早晨,同学们走进教室,发现教室的玻璃挂上了许多小水珠,这是晚上玻璃的温

7、度 低 ,教室空气中 水蒸气 在玻璃上发生了 液化 产生的。 23.做晶体熔化实验时,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00.511.522.533.544.55温度/-5-20000013610 (1)晶体的熔点是 0 ,熔化的时间大约是 2min 。 (2)在 13min 内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固态变成固液共存态再变成液态 。 (3)在 1min 时,它处于 固 态,在 4min 时,它处于 液 态。 24.夏天,对着开水“吹气”能使开水加快变凉,这是因为 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加快,吸 收更多的热 。冬天对着手哈气能使手变暖,这是因为 液化 放热 。 25.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能作致冷剂是因为

8、干冰升华吸热 。 26.如图装置中,对烧瓶 A 加热使其中的水沸腾,隔一时间会到 B 容器中的水面会渐渐 增多 ,温度计 C 的示数 上升 。 这个过程 A 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 水蒸气 通过 玻璃管送入 B 容器中,发生 液化 现象。同时放出 热量 。 27.牙科医生在诊断牙齿病情时,常常借助于一块金属小镜来帮助诊断,使用它时常常在酒 精灯火焰上加热一下,其原因是 防止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二二. .选择题选择题 1.在下列几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 B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人的说话声吓走 3637甲 乙-20-10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D

9、.在岸上听到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 2.前几年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 乏必要的自救措施,是使丧生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 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C ) A.大声呼叫 B.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 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3.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B ) A.在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 D.在声音传播过程中植树造林 4.钢琴与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首旋律的乐 曲时,

10、我们仍能分辨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 (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 ( D )A.乐器商店的标志 B.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C.道路转弯注意安全 D.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6.关于噪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声音是不带病菌的,所以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B.城市绿化对减弱城市的噪声污染也有一定有一定的作用 C.广场上的高音喇叭能使远处的听众听清楚,对人们有用,不属于噪声 D.在耳朵塞上一小团棉花,是为了降低听到的声音的音调 7.按照歌谱来唱歌, “1”比“5”低的是 ( A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

11、幅 8.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D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弱 B.把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10.在暗室里用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小刚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戳了圆

12、形、正三角形、 正方形和五角形四个小孔,则墙上可能 ( B ) A.出现一个蜡烛火焰的倒像 B.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倒像 C.出现四个跟小孔形状相同的清晰光斑 D.出现四个模糊的光斑 11.一个人沿马路行走时,经过一盏路灯,路灯照射下人的影子长短会发生变化,其变化 情况应该是 ( D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12.摄影中,为了改变拍摄影像的色调,常使用滤镜,其作用是 ( C )A.使相机镜头美观 B.可以挡住空气中的灰尘,使影像清晰 C.只允许某种色光通过 D.以上都是 13.红外线的强度是取决于物体的 ( B )A. 形状 B.温度 C.大小 D.亮度14.电视机的遥控器是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控制的,有时可以将遥控器对着墙控制 电视机,这一现象是 ( C )A.光的直线传播 B.平面镜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15.电焊工人在焊接时戴上防护眼罩的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