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43508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利于成长?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利于成长?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 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 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 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 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 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 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 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

2、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 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 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 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 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 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 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 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

3、情上的一点挫折,就 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 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 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 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 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 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 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 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

4、和生命在 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 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 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 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 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 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 然会形

5、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 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 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 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 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 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 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

6、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 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 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 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 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 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

7、处碰壁 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 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 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 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 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 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 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 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 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

8、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 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 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 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 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 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 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 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 偶

9、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 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 ,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 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 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 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 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 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 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

10、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 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 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 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 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 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 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 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

11、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 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 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 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 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 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 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 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 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

12、 1972 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 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 存,联合国为 21 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 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 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 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 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 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 自然规律。 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 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 “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