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的爬山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32559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科学的爬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科学的爬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科学的爬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科学的爬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科学的爬山1 / 2如何科学的爬山 (一)科学、经济、有效的健身方式登山运动 投身健身如今已成时尚之事,许多人投资健身器,有的参加了健身俱乐部,但对于那些登山的朋友 来说,却选择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健身之路-登山运动。登山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简单、经济、易行的 健身运动,使人远离城市喧闹,沐浴山林的新鲜空气,身心舒畅,充满活力。 选择健身方式不但要因人而异,还要因环境、因条件、因时间而异。去大山登高,去野外跑步,没 有什么投资,照样强身健体。健身不在投资多少,而贵在坚持。我们积极提倡这种崇尚自然、热爱人生 的科学的健身方式。 (二)爬山与心血管体操 爬山的运动方式可形成独特的心血管运动特点:

2、首先是双腿交替攀登时,双腿的肌肉收缩间隙中的 压力升高,静脉血管受到挤压,使回心血回流加速。肌肉松弛时,肌肉间隙中压力降低能从毛细血管和 动脉端吸引血流,再向心房方向推送,形成收缩与放松时静脉的回流具有辅助泵作用,有效降低下肢的 静脉压,对减少其血液淤滞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爬山的运动节律比较平稳,血流量对血管壁的毅力比较 固定,对恢复血管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从心脏的负担上看,虽然说比平时加快,但从上述两点看, 对心脏的负担反而不大。 (三)登山可防骨质疏松 1、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生骨折,而登山可以让中老年朋友的腿部灵活,腿部有力,大大减少 摔倒的机率。 2、在发生骨折的部位,髋关节骨折

3、对人的影响最大,发生的机率也很大,而登山时要高抬腿,增加 了大腿骨的活动范围,使大腿骨粗壮有力。 3、骨质疏松要补钙,老年朋友的肠胃吸收功能差,钙摄入量明显不足,登山增加胃动力,阳光下有 利于维生素 D 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四)糖尿病的爬山疗法 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有三,其中运动疗法对糖尿病康复有积极的意义,爬山是比较理想的运动方式。 爬山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提高免疫能力,减轻或避免并发症,消耗多余的热量,促进减脂,增加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和口服糖药物的用量;促进身体组织对糖的利用,特别是骨骼肌对葡萄糖 的摄取利用能力,恢复细胞对糖的吸收,使血糖、血脂水平下降。登山过程中,腿部大肌

4、群参与较有规 律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负荷,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张开,加强氧交换,增强新陈代谢,使人体对胰岛素的 敏感程度加强,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水 平。 (五)爬山出汗的益处 爬山时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体温升高,给身体带来积极的作用。爬山出汗可以将体内和体表 的一些废物排出,给身体做一次大扫除。爬山过程中,由于体温升高,可以将一些细菌杀死,然后由于 汗液的适当排出,使体温在可以控制的安全的范围内。有规律的爬山运动,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经系统得 到锻炼,使之更敏感。爬山出汗具有美容美肤作用,血管的收缩、舒展、收缩,相当于给皮肤做安摩。 但要注意出汗后用温水洗澡,及时补充水分和运动后的保温。 (六)登

5、山要把握运动量 爬山应该量力而行,因为超负荷的运动对心脏的损害是无形的和潜在的。掌握运动量一是控制好爬 山速度,以不大喘气为好,不追求时间、速度,只求把自己搬到山顶,精神满足即可。在爬山过程中, 以每 10 秒为单位测量自己的脉搏,最佳应该是 18 次(3 次)/10 秒。爬山为了健身,要掌握好强度。 (七)登山的好处 1、脚力锻炼-令双脚灵活有力,登山是进行脚力锻炼的最佳方式之一。 2、登山可促进毛细血管功能-感觉全身舒爽通畅。 3、登山可以强筋健骨。 4、森林浴-绿色健康法。进入森林,跋山涉水,静思养神,全身沐浴森林的精气和香气,洗净城市 尘嚣,心旷神怡。如何科学的爬山2 / 25、登山可以明显提高腰、腿部的力量,行进的速度、耐力,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加强 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八)登山“四大” 1、浑身大出汗。登山出汗时全身毛孔都象张开了口似的,畅快地同大自然进行交流沟通。 2、呼吸大吐纳。深吸深呼,不仅减少了疲劳感,而且增大了肺扩量,强化了呼吸系统的机能。 3、血液大冲刷。登山血液循环加速,很多时候有血液在不停冲刷附在血管壁上的有害物质的感觉或 美妙想象。 4、心情大愉快。自然环境优美,林木茂密,负氧气离子多,运动后体内分泌内啡肽,登高远眺,一 览众山小,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