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430495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7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油墨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文/蔡 芳成刚虎常说的油墨转移,一般是指油墨从印版或 橡皮布向承印物表面的转移,它是印刷的基本过 程。要想保证获得高品质的印刷品,必须始终保 持油墨传输和转移的稳定、均匀和适量。因此, 为了控制印品质量,了解和掌握油墨转移的原 理,并将之运用于印刷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 文主要讨论油墨从印版向承印物表面的转移。所以说,油墨在纸张或其他承印材料上的附 着,主要依靠分子间的二次结合力和机械投锚效 应。对于平滑度较高的纸张,油墨的附着主要依 赖于分子间的二次结合力;而对于较为粗糙的纸 张,则更多地借助于机械投锚效应。2油墨转移率和油墨转移系数 印刷中的墨量总与印版表面或承印物

2、表面的面积有关。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用 x表示;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他承印物表面上 的墨量,称为转移墨量,用y表示。则转移墨量y 与印版墨量x之比称为油墨转移率,记为:y f=100%一、油墨转移的原理1.油墨的附着 当油墨与纸张接触时,分子间的二次结合 力使油墨附着在纸张上,二次结合力愈大,附着 效果愈好。另一方面,由于纸张表面凹凸不平且 有孔隙,而油墨又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能,所以, 当油墨转移到纸张上以后,有明显的机械投锚效 应,使油墨在纸张上附着。此外,纸张中所含的 填料等无机化合物,能大大地提高纸张的表面 能。当较低表面张力的油墨,覆盖在纸张表面 时,降低了纸张的表面自由能,并

3、迅速形成较为 稳定的体系,故油墨能牢固地附着在纸张表面。x(1)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上的剩余墨量xy 之比,称为油墨转移系数e: y e=xy(2)3 WF油墨转移方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油 墨转移方程的研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油墨转 移模型,其中,沃尔克(WCwalke)和费茨科技术交流PRINTING QUALITY & STANDARDIZATION(JWFetsko)于1955年提出的油墨转移模型得 到了普遍认同。 他们首先做了两个假设:由于纸张表面凸凹不平,在油墨转移过程中,纸张表面不可能与油 墨完全接触。因此,转移墨量y首先与纸张接触 油墨的面积有关;其次,接触面

4、积内,转移墨量 的大小又与自由墨量因二次结合力而产生的分裂 率和机械投锚效应有关。因此,单位面积纸面上得到的转移墨量y(x) 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于机械投锚效应而 填入纸张凹陷处的墨量;第二部分,则是由于油 墨分子间二次结合力的作用,转移到纸张上的墨 量。如图1所示。设单位面积纸面上与油墨接触的面积比为 F(x),未与油墨接触的空白面积比为1F(x)。分析可得WF油墨转移方程,建立转移墨量y与 印版墨量x的解析关系。即:xxy(x)=(1-e-k)b(1-e- b )+fx-b(1-e- b )(5)二、油墨转移性能的影响因素油墨转移性能可用油墨转移率定量评价,而 影响油墨转移率的因素很

5、多,包括承印材料的性 质、印刷油墨的流变特性、印版的材质和图文形 式、印刷机的类型和结构、印刷的压力和速度。1 承印材料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承印材料对油墨转移率有明显的影响,以铜版纸和新闻纸为例,它们的油墨转移率曲线如图2所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这两条曲线差 异明显。铜版纸的平滑度较高,k值较大而b值较小。 随着印版墨量x的增加,根据公式(3),F(x)将 迅速上升而趋于饱和;在印刷瞬间 可能填入纸面凹陷处的极值墨量较小,转移墨量能迅速达到b值。显 然,油墨转移率f将会快速上升而趋 于饱和值。此后x再有增加,y也不 会明显增加,体现为fx曲线急剧 下降。新闻纸的情况恰好相反,f x曲线的上

6、升和下降都比较平缓。从图2还可以看出,当x等于dF(x)=k1-F(x) ,k为比例系据经验假定满足dx数。引入边界条件x0时,F(x)0,则有:F(x)=1-e-k(3)图1 油墨转移中的墨量分配设b为凹陷处的极值容纳墨量,实际填入纸 张凹坑的墨量与油墨容量极限之比为(x)。据 d(x) =1-(x) (x)。引入边经验假定满足dxb 界条件x0时,(x)0,则有:x(x)1-e- b(4)印刷中填入纸张凹陷处的实际墨量不会大 于b,可表示为b(x),这便是第一部分转 移墨量。此时,印版上剩余的自由墨量为x b(x),由于分子间二次结合力的作用,仍 有机会向纸张表面转移。设再次转移的墨量为

7、fxb(x),f为自由墨量分裂率。综上图2 铜版纸和新闻纸的曲线70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08.10技术交流PRINTING QUALITY & STANDARDIZATION图3 不同印刷压力下的油墨转移率曲线图4 油墨转移率f与印刷速度的关系曲线23m时,铜版纸的f达到最大值,约为60%。 当x等于67m时,新闻纸的f达到最大值,约 为55%;但是当x足够大,如等于10m时,新闻 纸的f值却比铜版纸的高。实际印刷中,非涂料 纸上的墨层厚度约为23,涂料纸上的墨层 厚度约为1。2.印版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印版的材质与版面的图文结构,对印刷过程中的油墨转移率都有影响。 自由墨量分裂率f的大小,

8、与印版、油墨和承印材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力有关。非 极性的高聚物版材与金属版材相比,印版与油墨 之间的分子作用力小,因而留在印版的墨量较 少,转移到承印材料表面上的墨量较多,即 f 较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感光树脂版比金属版的 油墨转移率要高。但是,当x足够大时,由于印 版表面上的墨膜很厚,墨膜表层受印版表面分子 作用力影响很小,导致自由墨量分裂率f与油 墨转移率f近似相等。显然,此时的油墨转移率 与印版的材质基本无关。另外,油墨在压力作用下向承印材料表面转 移的同时,会有部分墨量从印版着墨部分的周边 被挤出而扩展到印版的空白区域。显然这部分墨 量并没有转移到承印材料表面。所以印版着墨部 分

9、周边长度的总和愈长,油墨从印版的着墨部分的边缘扩展到空白区的机会越多,而转移到承印 物表面的墨量就会越少,油墨转移率就会越小。3.印刷压力与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图3是不同印刷压力下的油墨转移率曲线。可以看出,当印版墨量x较小时,p愈大,则压 入纸面凹陷处的墨量b(x)和单位面积纸面上 接触油墨的面积F(x)愈大,则f愈大;而当x较大 时,由于墨量充足,纸面的凹陷处被油墨填满, 并且F(x)趋近饱和,f与p和x几乎无关而趋于一个 常数。从图3中还可以看到,在x较低时,p较高的 fx曲线呈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印刷压力的减 小,油墨转移率会降低;p较低的fx曲线呈上升 的趋势,表明随着印刷压

10、力的增大,油墨转移率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08.1071技术交流PRINTING QUALITY & STANDARDIZATION会增高。 图4是油墨转移率f与印刷速度的关系曲 线。可以看出,随着的提高,f有下降的趋 势。这是因为,随着印刷速度的提高,印版上的 油墨与纸面的接触时间变短,油墨转移的机会减 少,相应的b(x)和F(x)都会有所下降,f自然 也随之下降了。实际印刷中,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往往是相 互作用的,所以不能单独考虑两者对油墨转移的 影响。改变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进行油墨转移 实验,从WF油墨转移方程k、b、f的变化, 也能分析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的影 响。表1中是用

11、吉林新闻纸进行油墨转移实验得 到的数据,用近似法处理的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当印刷速度一定时,随 着印刷压力的减小,纸张与油墨的接触程度减 少,因而方程各参数值均有所下降;当印刷压力 一定时,随着印刷速度的提高,纸张与油墨接触 的时间变短,方程参数值k、b、f也随之减小。 显然,油墨转移率也必然降低。速度有关,纸张表面粗糙、吸收性强,f值有 变小的趋势;印刷速度愈低,自由墨膜的分裂部 位愈是接近墨膜的中间,f值愈是接近于0.5。k表示单位面积纸面上接触油墨面积的比 率。影响k值的因素很多,在纸张方面,纸张平 滑度愈高,质地愈柔软,k值愈大;在印刷条件 方面,印刷压力愈大,印刷速度愈低,k值愈

12、 大;油墨对k值的影响较小,但如果油墨稀薄,k 值有增大的趋势。由于印版上的单位面积内着墨部分的周边总 长,以实地版最短,线条版次之,三、结 论表1 印刷条件对k、b、f的影响网线版最长,所以油墨转移率由大 到小,依次为实地版、线条版、网 线版。WF油墨转移模型考虑了纸张 的印刷平滑度。但是,纸张对油墨 的吸收性能也会对油墨的转移产生 影响。所以在运用该模型的时候,kbf影响b值的因素,在纸张方面,主要是纸 张表面结构,纸面的凹孔愈多,b值愈大;在 油墨方面,主要是油墨连结料的黏度,黏度愈 大,油墨的流通性能愈差,则b值愈小;在印 刷条件方面,印刷压力愈大、印刷速度愈低, 则b值愈大。当印版墨

13、量x很充足时,自由墨量分裂率近 似等于油墨转移率。影响f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是油墨的流变特性。另外,还与纸张表面及印刷应该对k值进行修正。其次,WF模型认为F(x) 是x的确定函数,但是由于纸张表面的凸凹分布 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在更为细致的分析中,往往 还需要对F(x)的分布进行讨论。最后,由于没有 考虑纸张表面的形状,该模型对于涂料纸印刷 过程的分析符合实际,而对于非涂料纸则误差 较大。因此,需要考虑到纸张表面和凹坑形状 的差异,这也是该模型发展的方向。(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72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08.10方程参数值 印刷条件压力625N/cm,速度0.2m/s0.32715.85290.3679压力625N/cm,速度0.6m/s0.22254.52880.3282压力350N/cm,速度0.6m/s0.17011.16050.29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