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28859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 4 年第 3 期 二 亚当 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 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 赵惠明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 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 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 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 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 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

2、作用。马克思指 出: “ 关于 分工, 亚 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 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 别强调分工。 ” (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 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 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 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 的作用, 而劳动生 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 一 及运用 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3、, 技巧和 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 (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他认 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 度, 增加他 们完成的工作量 。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 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 述内容 。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 。 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 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

4、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他说未 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 。 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 一 9 一 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 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 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 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 。 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 行分 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 此的需要都 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 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

5、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 间存在 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 。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 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 遍富裕的结论。 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 理论不过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 。 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 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 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 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 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 第 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 国

6、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 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 斯密论述分 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 的意义。 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 意 。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 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 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 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 版第 7 1 、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 想, 没有 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 (

7、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 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 。 他说: “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 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 况。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 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工场手 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 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社会内 部的分工, 或工厂 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

8、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 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斯 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 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 义社会 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 亚当 斯密指出了 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 . 史 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 ” 我认 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 容忽视。 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

9、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 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 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 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 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 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 一 IQ 一 民教育。 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 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 的重视 。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 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然, 斯密的见解也存在着缺欠, 他禽开分工的社会性, 用纯技 术观点考察分工, 不了解 所谓分工的不利后果, 是

10、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造成的。 虎翼舞亚当. 斯密对分工起因的探讨, 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 义的问题 。他把分工的产生看成是 一个客观过程, 而“ 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 这为他考察分工起因能够形成某 种科学见解奠 定了基础。 斯密首先把交换着成是一种人类的倾向 。 他说: 人类不象动物成年之后那样孤立生存, 而是彼此互相依赖, 需要互相帮助,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因此这种互相帮助不能无偿地 进行, 只能通过交换, 因 此交换是人类的倾向。 斯密认为分工正是交换这一人类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斯密在探索分工的起因时, 抛开人的智慧这个因素固然是对的, 但是, 他把有关分工向 题的起点归结为

11、人的所谓本性自私, 终于还是陷入了历 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相 反。 他说: t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 象, 同工场手工 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 1 9 7 5 年 版第 38 9 页) 第一个起点是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 第二个起点是公社之间自然形成 的差别, 即马克思说的: “ 不 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 生活资料。 因此, 它们的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和 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 ” (同上书第 39 0 页) 马克思告诉我们: “ 这种自然的差别, 在公社互

12、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 互相交换, 从而 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 ” (同上书第 3 90 页) 后来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部, 破坏了自然 分工和 原始的依存关系, 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商品交换。 他认为正是商品交换引起了社会 分工, 而社会分工发展到 一定的历史阶段, 便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在分工起因问题上,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交换引起分工。 抽象 地考察这个命题, 似乎完全 是错的 。因为讲到分工的由来, 人们自然想到人类最初的分工, 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 尽 人皆知, 这种自然分工存在于交换之前, 是以人的年龄, 性别等生理差别为基础形成的, 绝 不能是交换引起的 。 一旦, 我

13、们接触到斯密的具体论述, 就会发现他说的交换引起分工是另 有所指, 包含着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科学成 分 。 他说: “ 例如, 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 有个善 于制造弓矢的人, 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 与他人交换家畜 和兽肉, 结果他发觉, 与其亲 自到野外捕猎, 倒不如与猎人交换, 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自身的利益打算, 他只 好以 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 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 。另有一个人, 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 动房屋的框架和 屋顶, 往往被人请去造屋, 得家畜兽肉为酬, 于是他终于发觉, 完全献身于 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 因而成为一个房屋 建筑者 。同样, 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

14、 第四个 人成为销皮者或制革者, 皮革是未开化人类的主要衣料。 这样 一来, 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 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 分。这 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 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 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 或才能 。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14 一 15 页) 从斯密这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他以为弓矢制造者等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分工, 他根本 一 U 一 不知道原始民族中存在着自然分工。因而他说的分工, 实际指的是社会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牧 业中分离出来 。他所说的交换引起分工,

15、 实际说的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 工。他在理论上分 析了商品交换是怎样引起社会分工的发生。他假定商品交换能够顺利的实现, 他认为有专长 的 生产者实行分工, 专业生产, 以其产品从市场上换回的物品, 比不实行分工、自己生产这 些物品, 所得到的要多 。 同时, 分工能普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剩余产品的交换, 彼此 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也鼓励人们专一 生产。因此, 商品交换必然引起社会分工。 我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观点的错误时, 不能把这一观点包含 的科学成分抛弃 掉。不论从理论上分析, 还是从人类历史考察, 总是先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然后才能出现社会 分工。 是商品交换引起

16、社会分工, 而不是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有的经济学说史裸本在批评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思 想时, 竞然否定了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的思想, 提出“要先存在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才会出现商品交换”(经济 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 1 分了夕年版第 18 1 页) 。 从理论上说, 没有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 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 。只 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社会分工即从事专业生产, 对生产者才是有利哟。 斯 密已经讲了这个道理。 同样,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分工分业才是可能 的。例如某些劳动者 善于养蚕, 只有在他们生产的蚕茧能够卖出去, 他们需要的粮食等生活 资料和他们必需的生产资料能够买回来, 他 们才能放弃别的生产, 专门养番。 在人类历史上先要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才能通过商品交换把不同公社自然形成的 不同的 生产领域联系起来, 形成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 “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 而 是使不同的生产 领域发生关系, 并把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