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428046 上传时间:2018-04-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差异摘要:本文是想借鉴 von fintel (1994)对量化结构中的域限制(domain restriction)的研究,以及 deising (1992) 和 heim (1982) 对主语名词短语的研究,来探讨在量化结构中,当谓语分别是阶段性谓词(stage-level predicate)和个体性谓词(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时,主语量化词是怎么受影响的。研究表明,在量化结构中,强量化词(strong quantifier)能提供一个语境变量(context variable),

2、 当谓语是阶段性谓词时,能提供一个存在封闭(existential closure),对语境变量进行约束,得到一个存在的解读;当谓语是个体性谓词时,能提供一个 GEN 算子,对语境变量进行约束,得到一个全称的解读。弱量化词中的名词短语的指称则不会受到谓词的影响,无论谓词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弱量化词中的名词短语都只能得到存在的解读。关键词:个体性谓词;阶段性谓词;强量化词;弱量化词一,一,引言引言Milsark(1974)观察到在英语中有一类量化词不能出现于存现句,而另一类则可以。如下面所示,由 every, all, most 引领的名词组不能出现在 there be 后面,而由 a few,

3、some 及 three 引领的名词组则可以,Milsark 把前者称为强量化词(strong quantifier),后者为弱量化词(weak quantifier)。 强量化成分在句法和语义上与弱量化成分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不能出现在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中,而后者可以,如例(1)所示。(1) a. * There are every / all /most people in the room. b. There are a few / some/ three people in the room.这种区别在汉语中也有所体现,在汉语中 there-

4、be 结构主要是表现在“有”句子结构中。如:(2) a. 所有的/ 每个/大部分的学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b. *有所有的/ 每个/大部分的学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3) a. 一些/很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b. 有一些/很多学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所以我们认为在汉语中也存在强弱量化词,那么二者在语义层面上有什么区别呢?在接下来的几章里面,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 汉语中强弱量化词在语义层面上有什么不同?2. 为什么它们与不同的谓词连用会得到不同的语义解读?二,二,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区别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区别在引言部分,我们从句法的层面证明在汉语中同样存在强弱量化词,那么二者在语义深层面到底有什

5、么不同呢?我们认为二者不同主要体现在强量化词中存在一个语境限制域(context restriction domain)(von Fintel 1994,Giannakidou 2010),而弱量化词中没有。这种观点也得到了Reuland every student got drunk.von Fintel (1994) 认为在第二个分句中的 every student 不是指世界上所有的学生,而是指昨天晚上参加聚会的所有学生。 能够得到这种解读主要是因为在第二个分句中存在一个语境变量 C。而第一个分句中的 people 则没有特指哪些人。那么在汉语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大家先来看一些例子,

6、如:(5) 所有的书/每本书/大部分的书我都读过。(6) ?很多书/有些书我都读过。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所有,每,大部分可以出现在话题位置(topic position) ,但是很多和一些则不行。根据 Daniel Bring (1997)认为话题和语境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出现在话题位置说明该句也存在具体的语境。不同于Giannakidou (2010)认为是一个特指小词比如英语中的 the 来提供一个语境集(context set),我们认为汉语中强量化词的语境集是由谓词提供的而不是特指小词。大家先看以下几个例子。(7) 所有的/每个/大部分的学生都挂过课。(8) 所有的/每个/大部分的学生

7、都喜欢看娱乐节目。从以上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同样的名词短语,因为谓词的不同得到的解读也有差异。例(7)中的学生不是指世界上任意的学生,而是指特定语境下的学生。但是例(8)则没有同样的解读可以指任意范围的学生。同样的量词同样的名词短语,谓词不同得到的解读也不同,那么谓词和量化结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下一章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谓词对量化结构中名词短语解读的影响。三,谓词对量化结构中名词短语解读的影响三,谓词对量化结构中名词短语解读的影响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讨论了汉语中强弱量化词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中存在一个 语境变量,并且会受到谓词的影响,跟不同的谓词连用会得到不同的解读。该处所说的不 同谓词是指

8、个体性谓词(individual predicate)和阶段性谓词(stage predicate)(Carlson 1977)。 3.1 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 根据 Carl son (1977),阶段性谓词和个体性谓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表达的是短暂性的 事件,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后者表达的是稳定,长久的特征,不会受外界空间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二者的区别,大家可以看下下面两个英文例子。 (9) a. John was drunk. b. John kissed May. (10)a. John was intelligent. b. John lov

9、ed May.例(9a)中约翰喝醉酒可以发生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比如说:约翰昨晚在办公室喝醉酒了。 同样的(9b)也可以解读为:约翰在 2014 年 2 月 14 号晚上 11 点在花园里吻了玛丽。但是 (10a)和(10b)所表达的意思则相对稳定,持久些。我们一般不说约翰什么时间在哪儿很聪明。而是把聪明当成是约翰的一个特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那么在汉语中是否也 存在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呢?大家可以看下下面两个例子 (11)张三去过北京 (12)李四喜欢钓鱼 例(11)中张三去过北京是可以跟具体的时间或地点来连用的,比如说:张三 2011 年去过北 京。但是例(12)中李四喜欢钓鱼则表达

10、的是李四长久稳定的爱好,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改变。由此可见,在汉语中也存在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那么两种不同的谓词是怎样 影响主语的? 3.2 相关的语言事实相关的语言事实 大家可以先看下两个英文例子:如: (13) all desks are brown#all pages in this book were torn (Partee 1995:583) (14) all the girls went to the gym *All girls went to the gym (Brisson 1998:7)其中发现当谓语是个体性谓词的时候,全称量词 ALL+NP 中的 NP 必须是光杆

11、的,但是当谓 语是阶段性谓词的时候,ALL+NP 中的 NP 必须是有定的。 再来看一下中文中的例子: (15) a. 所有(的)学生都挂过课。b.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看娱乐节目。 (16) a. 每一个学生都挂过课。b.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17) a. 大部分(的)学生都挂过课。b.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服输。 我们发现,例(15a) ,(16a),和(17a)中的“学生”都不是指世界上任意的学生,而是指一 定语境里的学生,也就是说预设存在一个语境,这里所说的学生,指的是这个语境里的学 生。但是(15b) ,(16b),和(17b)却得不到这样的解读。那么看 15-17 中

12、的 a 和 b,主要不 同的是谓语,可以发现,a 中的谓语都是阶段性谓词, 而 b 中的谓语都是个体性谓词。这说 明汉语中的谓语对量词中 NP 的指称是有影响的。 再来看下面一些例子 (18) a. 一些人正在客厅看书。 b.一些狗喜欢过冬。 (19) a. 很多人昨天去参见了会议。 b. 很多人喜欢这副画。 例(18a)中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场景“张三下班回来,看到几个人在客厅里看书,就跑进 里屋问老婆, 一些人在客厅看书,他们是谁啊? ”这说明这个“人”的指称是不明确的, 再看(18b)这里所说的“狗”也不是指一定语境里面的狗。例(197a)和(19b)也存在 类似的问题,量词+NP 中的

13、NP 都不是指在一定语境里存在的事物。虽然(18a)和 (19a)中的谓语都是阶段性谓词, 都影响不了量词+NP 中的 NP 的解读,这个是与例 15-17 截然相反的。 3.3 两种不同的谓词对名词短语解读的影响两种不同的谓词对名词短语解读的影响根据以上的语言事实,大家会疑问,为什么强弱量化词中 NP 的指称会因为谓语是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根据 deising (1992) 和 heim (1982)对光杆复数名词(bare plural NP)的研究,我们认为在量化结构中,阶段性谓词也能提供一个存在封闭(existential closure),而个体性谓词也会提供一个

14、 GEN 算子,但不同于 deising (1992) 和 heim (1982)的是我们认为在量化结构中,两个算子约束的对象不是光杆复数名词提供的变量,而是语境提供的语境变量(这个在第二部分强弱量化词的区分中有所分析) 。具体来说,强量化词中语境变量是可以进行量化提升(Quantifier Raising)。没移位之前,语境变量在逻辑层面(Logic Form)被存在封闭(Existential Closure)约束,得到的是存在解读,即预设存在一个语境,谓语动词体现的动作行为是发生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的,谓语中的名词短语可以得到一个有定的清晰解读;当移位到语音层面(Phonetic Form

15、) 时,语境变量能得到 GEN 算子的约束,得到通指或是全称解读,这个就不是指一定的语境里发生的事情了,所以此时的名词短语得到的是一个不定的解读。但是在弱量化词中,因为不存在语境变量,所以不能经过量化提升,最后只能被存在封闭约束,得到一个不定的存在解读。四,四,结语结语 基于 Carlson (1977) 和 Kratzer (1995)对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的研究,以及 Milsark (1974) 和 Barwise & Cooper (1981) 对英语中强弱量化词的区分,本文研究了 汉语中的强弱量化词以及它们与个体性阶段性谓词的关系。尤其解释了为什么强量化词和 不同的谓词连用得到不同

16、的解读,而弱量化词则没有同样的解读。研究表明,汉语中也存 在强弱量化词,二者的区分在于前者存在一个语境变量,而后者没有。当强量化词和阶段 性谓词连用时,会得到一个存在性解读;而和个体性谓词连用时得到全称解读。弱量化词 无论和个体性谓词连用还是阶段性谓词连用都只能得到存在性解读。参考文献:1 Barwise, J., & R. Cooper. 1981. Generalized quantifiers and natural language J. Linguistics and Philosiphy 4:159-219.2 Brisson, C. M. 1998. Distributivity, Maximality, and Floating Quantifiers D. Ph.D Dissertatio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3 Carlson, G. 1977. Reference to Kinds in English D. Ph.D Disser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