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5421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理论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能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理论并指导更高级的实践,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本质的客观要求,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如此,一个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党组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环保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出发,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环境承载能力,以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环保理论,努力谱写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环保

2、理论的新篇章。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及历史背景为了探索符合我国新时期特点的环保理论,指导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实践,1998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积极推动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 号)为标志,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理论来源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循环经济是科学的环保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在 1962 年

3、发表了寂静的春天,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为工业社会的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鲍2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最终会使这艘小船内的有限资源消耗殆尽,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废物最终会使飞船内的有限空间完全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用“循环经济”代替“单移式经济”,人类才能持续发展下去。第二,传统的环保理论是循环经济产生的理论根源和土壤。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人类要

4、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第三,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是循环经济产生的直接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 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4 年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1000 美元,开始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

5、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如何适应环境保护外界条件的变化,如何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有的环保理论已经不能适用,必须建立新的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循环经济产生的哲学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对传统环保理论扬弃的基础上,以研究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以指导新的环境保护实践为目的,大胆探3索,勇于创新,积极推动,逐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理论,在对环境保护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环境保护理念及环境保护方法等方面,

6、立足创新和发展,努力开拓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新境界。循环经济对传统环保理论的扬弃纵观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漫长历史,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 3 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排放污染阶段。该阶段在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突出。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逐渐削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来越突出。第二阶段

7、,生产过程末端治理阶段。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人类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阶段,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泊淤积;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无节制开采使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地和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而加剧了洪涝灾害;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洪涝干旱灾害加剧;水体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4

8、题等。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甚至日益尖锐。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生活的生态化。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效果。因此,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的转

9、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环境保护经验的科学总结。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发展并推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其科学性的根本原因。当传统的环保理论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就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传统理论进行扬弃并提出新的环境保护思路,并逐步使这个思路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坚持传统环保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环保理论。循环经济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环保理论,它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

10、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循环经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循环经济是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5基本原理对传统环保理论进行的继承与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党组不断总结经验,敏锐地抓住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保护的重大现实问题,抓住了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结合我国环境的状况和特征,探讨出一套科学的环保理论,成为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

11、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仅仅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表面特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新的系统观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个要素中,资本和劳动力都在循环,只有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

12、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这种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形成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6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

13、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要求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尽量多地生产和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生

14、产、适度消费、分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新的政策观 循环经济要求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持循环企业的生产。同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循环经济是中国环保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循环经济的环保理论中,不仅每个方面都具有新的深刻内涵,而且每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循环经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循环经济以更丰富和深入的认识补充了传统的环保理论 传统的环保理论特别7重视污染的治理,但它是“先污染、后

15、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提出了在重视污染治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填补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和环保理论认识的空白 从提倡废弃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到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和环保理论的重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产生废弃物的传统工业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 增

16、长;改变重速度、轻效益;改变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使传统环保理论有些比较模糊的认识更加明晰 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循环经济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在传统环保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论框架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环保理论集中体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循环经济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包含其中,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善、发展。8循环经济使环保工作焕发了蓬勃生机国家环保总局党组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循环经济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焕发了蓬勃生机。加快建立资源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