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78702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摘要国内外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对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进行 SWOT 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文化品牌塑造、内容生产创新、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完善以及投融资平台打造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提升环渤海经济圈软实力。关键词软实力 文化梯度 内容生产 SWOT 分析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区域要真正成为综合竞争力强的发达区域,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经济增长等硬指标上,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文化等软指标。 提升环渤海经济圈软实力,应当在全面分析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积极推动,进

2、一步培育和提升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一、对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对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 SWOT 分析(见下表)显示,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优势是主要的。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强势产业,从而大大提升环渤海经济圈的软实力。 二、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一) 形成合理的区域文化梯度 区域文化整合的基本条件是处于区域“龙头”地位的城市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北京的吸引力和增长力有目共睹。但还要带头主动与区域其他地区沟通合作,形成合

3、理的区域文化梯度。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的文化合作需要一个清晰的合作次序。因此,以北京为环渤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在极化效应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扩散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形成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次级文化中心天津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继而通过城市体系的作用,使文化生产活动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文化的发展。 (二)打造和提升环渤海经济圈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 文化品牌涵盖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传播、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收藏、体育健身八个主要领域及其他衍生领域。文化品牌与普通的商业品牌相比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4、。因此,在环渤海经济圈文化品牌打造的过程中,第一,文化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塑造品牌、维护品牌。应当着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品牌形象战略,使得文化品牌创造成为文化企业行为的宗旨。第二,加强对原有文化的发掘。把握对象的文化个性,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第三,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品牌建设。建议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群众、相关开发商共同参加的文化品牌建设听证会。同时建议设立相关文化品牌建设保护基金会,协调好各方切实利益,实现各方“共赢”。第四,建议确立一个或数个真正能够体现城市文化风貌的文化品牌,通过专业机构

5、,作出正确的品牌营销3策划。力求使那些应该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具备一种温和的渗透力。可利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机,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创新 文化产业必须重视内容生产,加强研发与创新,否则无法形成产业研发的文化链与资本链,以及文化产业、非物质制造业内容再生产的放大效应和经济规模。因此,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加强创新,是区域文化产业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从环渤海经济圈来看,即使是文化产业发展处于首位的北京,其文化制造业仍缺乏文化制造元素与本土文化资源整合的创新要素。因此,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政府应高度重视

6、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加强文化制造业的内容创新,在文化资源发掘、文化咨询服务与文化符号交易中形成内容生产的文化制作与文化博弈资本,建立产业元素非物质基础设施与文化资本的交易模式,同时建立内容生产的文化资本控制系统、文化市场的销售系统、文化装备的技术支持系统与文化运营的经济支持系统,从而完成知识元素与创新要素的文化制作,最终形成内容生产的知识产权与产权交易的文化创新。 (四)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从总体上看,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存在着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文化产业制造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过小等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互补优势和开放合作优势,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实

7、现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北京可以利用其优势产业如教育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业发展文化产业,给低梯度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天津、青岛、大连等次级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成为专业产品流通中心,不但有流通与生产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保障本地产业能够得到最前沿4的专业信息,受到最新潮流的推动,保持产业的领先地位。 (五)整合优化资源要素,完善产业价值链 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不仅包括技术、资源,还有创意、信息、知识、版权国际化程度、无形资产等。对基于创意、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构建完善文化产业价值链,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充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文化产业

8、的发展。整合质量越高,手段越活,投入产出率越高,产业效益越好。 查尔斯兰蒂(Chades Landry)提出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包括 5 个价值环节:创意的形成(创造性过程本身)、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流通、发送机构、观众与接受。这 5 个环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结合地区文化产业的特点,环渤海完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应包含 6 个环节(见图 1):创意、设计、生产、营销、传递和观众接受。其中:创意和设计是文化产业的内核和价值链的高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与文化产品生产紧密连接的文化产品营销以及传送是产业价值链的下游阶段;最后是价值链的终端即观众的接受。同

9、时,环渤海文化产业价值链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如环境、信息、技术、体制和投融资的影响。要过打通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一个畅通的、统一协调的价值链系统,在文化产业链中建立起整合的机制。 总之,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就是在各个文化企业内部或相互之间高度分工,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营销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 完善环渤海文化产业价值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创意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良性发展,实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高效运转。第二,拓宽营销思路,5拓展销售渠道。以电影为例,

10、建议在前期宣传阶段营销思路应该更宽广,要加强后续的横向拓展,还应加强终端销售机制,完善零售渠道和物流配送体系,使所有想购买文化产品的人都能随时随地买到。第三,开发衍生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应该注重对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比如一本书出版后,可以拍成电影、电视剧,可以制成 DVD、影碟、游戏,还可以授权。同时,对好的创意应充分利用,尽可能延长它的生命周期,让它最大限度地创造商业和社会价值。第四,充分利用新技术,改善产业价值链。应特别关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 3G 新技术对文化产业价值链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五,纵向整合产业价值链,实现规模效益。可考虑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内部整合。比如一些大型企业下属

11、几家分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营销部门,但往往部门营销能力不强,辐射的营销区域有限,而把所有分公司的营销部门整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该企业的营销职能,就能扩大营销网络,形成规模效应。另外一种是企业间整合,即将某一企业的某一价值链环节与市场上相关企业的该环节进行整合,借助共同的力量,完善自身的价值链,提升自身实力。建议借鉴众所周知的迪斯尼公司的做法,将规模效应发挥到了最大化。 (六)构建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急需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海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使经营性文化实体的投

12、融资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可借鉴欧盟设立结构基金(Structural Fund)和其它基金的做法,设立区域结构基金和三省二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兼顾所有成员利益的原则,向区域各省市进行项目贷款,优先考虑能传承和发挥文化传统的项目,努力促进各种文化、技术、市场要素的合理分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投资在提高就业、推6动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议三省二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本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胡惠林2005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