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364688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发展研究上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时期。经济新常态下的电力工业发展,与各行各业一样,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顺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态势,加快推动电力市场与消费革命。与经济新常态并行不悖的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样可以概括为“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增速换挡:用电进入中速增长期增速换挡:用电进入中速增长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全社会用电相应高速增长。尽管 2008 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本世纪前 10

2、年,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保持年均增长 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 23.0%、14.9%和 20.2%,带动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即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 8.4%和 12.0%。前 10 年经济发展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瞩目成就,主要受益于我国巨大的人口红利、高储蓄高投资增长率和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的系统性稳定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伤害,一是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膨胀加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失衡日益加剧,经济、金融和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上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广大民众没有真正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需求结构和产业

3、结构失衡,城乡和地区结构不平衡加剧;三是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问题。很显然,这种经济旧常态本身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表现出明显的经济、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难以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11 年三者依次增长 9.3%、7.1%和 12.0%,2012年依次增长 7.7%、4.0%和 5.6%,2013 年依次增长 7.7%、3.7%和 7.6%。未来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实际在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潜在增长率可以理解为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受劳动投入、资本投入、

4、技术生产率三大因素和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国际因素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换挡”到中高速增长周期。从劳动投入看,我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2 年首次出现绝对下降并将延续下降态势,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从资本投入看,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因人口负担轻而能维持高储蓄率-高投资的态势难以持续,今后将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从生产率看,技术进步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短时间大幅提高。以互(物)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智能化、数字

5、化日趋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或四)次工业革命,既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分布式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又能够采用诸如 3D 打印技术等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智能技术,企业只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用 3D 打印机通过利用各种材料和采用叠加工艺等,将产品“打印”出来,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所需原料远低于传统生产方式,能源消耗也远远低于传统方式;还能够采用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等,使制造业对工人的依存度大幅下降,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降低,制造业不再与工厂、工人密不可分,使得国际分工不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即便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能向资本密

6、集型转化,进而使新兴市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趋于消失,不仅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空心化,而且会反过来让缺乏自主创新和创意的新兴市场制造业空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最终影响世界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可能因此发生巨变,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制造业则可能因不能顺势而为而失去优势。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发达经济体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和国内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的重大影响,力求“重新回归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矫正全球经济失衡。例如,美国通过调节税收政策来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

7、担,以提高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能力。美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核心在高端制造,着力纳米技术、高端电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推动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的集群发展,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制造业回归将促进新一轮全球供应链及国际分工体系再重组,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经济再平衡,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将减弱。电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全国用电需求增速也相应进入“换挡期”。即从过去高速甚至两位数增长进入 4%-6%的中速增长周期,更长远看还会进入中低速乃至低速增长期。“十二五”前三年,用电年均增长 8.4%左右,2014 年用电预

8、计增长 3.8%左右,2015 年预计增长 4.5%-5.5%。“十三五”用电年均增长在 4%-6%间中速增长。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仍然是全国用电负荷中心,但用电增速和占全国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西部地区经过大开发的 5 年培育期,2005 年后用电增速开始发力,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用电增长的领头羊和火车头。从用电结构看,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可能中高速增长,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稳步提升;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回落,其中高耗能行业继续中低速增长,而新兴战略性产业用电保持中速增长。2020-2030 年期间,全社会用电再次换挡到 2%-4%的中低速周期,东部地区用电低速增长,而西部地区用电中速增长。全国全

9、社会用电在 2030 年左右基本达到饱和,开始进入 2%以下的低速增长周期。结构升级:推进电力消费革命结构升级:推进电力消费革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电力消费革命事关生产方式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核心是坚持和有效落实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发挥电价调节引导作用,建设节约文化,做到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存量减量化、增量高效化和节约生活化。坚持节约优先,需要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科学使用能源资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0、,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同步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产业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提高度电产值或提高电能产出效益。加快实施以终端节能为重点的节能优先战略。要遵循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投入的过度依赖,限制不合理的电能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节约消费、适度消费,以更集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实现更高的能源经济效

11、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快实施提高电气化水平的终端能源替代战略。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以煤为主,油气资源不足,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高,决定了我国油气占终端能源消的比重难以大幅度提升,以电气化水平提高和电能替代为主要方向推进终端能源替代更符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中东部地区大气环境面临更加严峻挑战,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煤从空中来”,对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加快实施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绿色交通战略。积极开发、推广和使用电动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是现代化交通发展的方向,也是促进节

12、能减排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内容。电动汽车的发展对推动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转型、优化能源消费方式与结构、缓解能源供应压力、改善人口密集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制定落实节能优先的保障措施。一要完善节能、节电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激励政策,改革完善能源电力价格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二要结合国情和结构调整要求,实事求是提高能效标准,特别是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效标准。三要全面推行能效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四要提高节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在能源密集行业普及高效节能装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新机制,推进节能

13、服务产业化发展。五要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六要加强舆论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开展全民节能节电行动。七要结合新城镇建设,提高新城镇能效标准示范水平。结构升级: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结构升级: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随着绿色化转型、空间布局以及发展形态的加快调整,我国已经进入电力价格上涨长周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电价承受力仍然较低存在较大反差。未来电力发展,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多元经济、绿色智能原则,构建电力多元化供应体系,正确处理好电力安全、绿色转型与经济社会可承受、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相对较低的电力成本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有效需求。重点要规划和正确处理好非化石能源发电与化石能源

14、发电关系,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有效控制发展成本,着力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绿色电能,促进提升国内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正确处理好非化石能源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关系,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加快绿色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已经提出 2020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2014 年 11 月中美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又提出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提高至 20%左右。只有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才能实现上述能源结构调整目标,除此之外,绝无他法。需要指出的是,非化石能源

15、发电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受投资大和发电利用小时影响,上网电价相对较高,除水电和核电外,在较长时期内,都需要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才能生存和发展,加上要满足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大规模稳定运行、需要大规模增加调峰电源或现有传统发电电源为此调峰,这些都要相应推高全社会电价水平。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越高,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比重越高,对电力系统造成的总发电成本和总电网成本就越大,相应的全社会电价水平就越高,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额度就越大。进而言之,如果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比重急速提高,需要国家财政补贴额度也将急速提高,全社会电价水平也将急速攀升,将可能对国家财政补贴能力、国内经

16、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民生保障、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无论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还是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都应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补贴的可承受能力,规划中应该作电价测算和可承受能力评估,在可承受范围内稳步提高,从而促进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调整和社会发展进步。正确处理好非化石能源发电内部结构品种优化配置关系,优先开发水电和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有序发展新能源发电。非化石能源发电品种较多,既包括常规发电品种的水电和核电,又包括新能源发电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规划中优化提出合理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的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优化配置各类品种,最终确定合理的非化石能源发电结构,既能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的电源结构目标,又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如较低的发电成本、上网电价和全社会电价水平等,真正做到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绿色电能。在非化石能源发电品种中,水电和核电属于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相对(新能源发电)较低的品种,普遍低于风电,远低于太阳能发电。更为重要的是,水电和核电不仅具有相对较好的电能品质(如绿色低碳),还具有相对较好的电力容量品质,如 100 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