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342441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马宏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区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马宏达摘摘 要:要:说明现代电信大楼防雷的三个子系统及雷电能量的耗散过程,从而说明外 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的区别。用波动电磁理论分析电信大楼的雷电过程才能正确估量 系统的雷电参量,才能做出得当的综合防雷的设计关键词:关键词:综合防雷 LEMP 波动电磁理论一、一、LEMPLEMP 和内部防雷概念的产生和内部防雷概念的产生 LEMP(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是信息技术发展后的产物,由于电子元件耐受雷电 电磁脉冲的能力很低,避雷针防雷方式不足以保护电子设备的安全,新的防雷措施 要能消除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发展了包括法拉第笼、分流、屏蔽、搭 接即等电位连

2、接)、接地和过电压保护等的综合防护措施共同保障电子设备的安 全。文1形象的把这些防雷措施归纳成防雷的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接 闪、引流和接地散流防护系统,这是第一道防线,就好象防洪中的主干泄洪道;第 二个子系统是阻塞侵入雷电波进入机房的防护系统,这是第二道防线,就相似防洪 中的堤坝(在这里是电气堤坝,是由电感元件构成,如电缆屏蔽效应或隔离变压器 等);第三个子系统是限制被保护设备上的雷电过电压的防护系统,这第三道防线 就类似防洪中的排涝系统。这第三道防线中的保护元件有放电管、压敏电阻器、避 雷器、电容器等。这三道防线各有其责,缺一不可,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只是 视微波站的大小,设备多少

3、,具体情况不同,那道防线设置防护元件多少不同而已” 。如果从消散雷电能量来看,可以参看图 1。图 1 电信大楼的进出及其直击雷防护系统示意图当进线前端遭受雷击时,雷电 70-90%的能量消散在前端避雷器接地和埋地电 缆段中,并从那里入地。进入建筑物内的雷电能量已大为减弱。当雷击大楼法拉第 笼时,雷电 70-90的能量消散在法拉第笼及其接地网上,包括埋地电缆段和地下 管网上,从电缆芯线中溢出的雷电能量很少。笔者曾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洪原理 来比附这种电磁屏蔽的原理2秦朝李冰父子在玉垒山下利用“宝瓶口”引水到内 江灌溉农田,为了洪水不到内江泛滥,在“鱼嘴”处使岷江分流,利用水下山脊做 “飞砂堰”使

4、洪水到来时扩大分流,“宝瓶日”在洪水到来时发挥瓶口效应阻止洪 峰侵人,达到灌溉和防洪的双重目的。这个水利工程的功能与用铁管穿线屏蔽电源 线路和信息电路的道理是一样的。前文我们已用波动电磁理论分析过电缆段进线防 雷的原理,本文不再重复。这里只强调说明用波动电磁理论分析电信大楼的雷电过 程才能正确估量系统的雷电参量。二、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雷电流波形的区别二、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雷电流波形的区别外部防需是相对内部防雷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建筑物外部,包括线路和构筑物 遭受雷击的情况。在直接遭受雷击的物体上雷电流能量要按规范附录六有关规 定估算。直接雷击的标准雷电流波形是 10/350s,它的使用范围包括:

5、接闪器尺 寸的确定、输电线尺寸的确定、储油罐壁厚的确定等等。在分析直接雷击事故中也 要用到有关规定,如雷击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造成的内外导线断裂和蒸发现象和森 林雷电火灾等。内部防雷雷电流波形是 8/20s,它不是从直接雷击电流波形中选定的。它 是作为检验防雷器件耐雷击能力的一种通用标准,它代表的是经过分流和衰减的雷 电流波,线路静电感应过电压波和防雷导体(如避雷网、避雷带和防雷引下线等)通 过雷电流时对其附近电气导线的电磁感应过电压波。8/20s 电流波包含的能量仅 相当于同样幅值 10/350s 电流波能量的二十分之一3。长期以来电力系统在 LEMP 计算中 surge 的波形用的都是 8/

6、20s,智能建筑物的 LPZ1 区及其内部使用的 雷电流计算波形也是 8/20s。文4分析了低压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指出: “计算表明,对于 200kA 的雷击电流一般能连续使 6-7 基电杆对地放电,在过 去的运行经验中也曾发生过连续 10 基电杆对地放电的情况”。从配电线侵入的雷 电波经过沿途的衰减不会维持 10/350s 的波形,再经过电缆段的阻塞进人建筑物 内的侵入波通用 8/20s 波形规范。建筑物遭受雷击时电缆段的芯皮电磁藕合使内 芯电流波受到阻塞,并迫使电流波从外皮散流,电缆芯内不会有大的雷电流排出。 建筑物接地环内为等电位,电缆芯皮处于等电位状态,带放电间隙的 SPD1 不能启

7、 动。文3和4都指出规范第 6.4.7 条混淆了选用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雷电流 波形的区别,笔者认为它还错在否定法拉第笼和电缆段的屏蔽作用。三、关于德国的建筑物典型雷电流分配图三、关于德国的建筑物典型雷电流分配图图 2 “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雷电流分配(规范图 6.3.4-1 及 IEC 1312-1 Figure 13)图 3 进入外部设施(TT 系统)雷电流分配的例子6(Figure l.1)IEC 建筑物防雷的各项文献一致采用图 2 做“进入”建筑物的各种设施之间的 雷电流分配的估算。此图的标题有重要错误,应该标题为雷击建筑物向各种外部设施宣泄电流的分 配示意图。这一简化雷电流分配

8、图作为避雷针防雷方式下反击雷电流破坏作用的科 普宣传是适当的;但是不能用于法拉第笼防雷方式下雷电流分配的估算。因为它没 有显示电缆段和法拉第笼的屏蔽作用,没有显示各分支线路的波阻抗。它用集中参 数的电路处理脉冲放电过程是不合理的。同样道理 TEC61312-3 的规范图例也都没 有考虑电缆和法拉第笼的屏蔽作用;也没有用波动电磁理论做计算,而是用集中参 数电路做计算,这都是不合理的。由于以上错误,按上述图例计算的雷电参数与实 验和运行经验不一致。尤其是图 2 标题的错误误导了某些人,他们误认为反击雷电 流是流向建筑物内部的,所以雷达站的内部过电压保护要一律安装一级保护 SPD1, 其通流容量为

9、I-PEAK=10-20kA,IEC 规范组已经发现了这点错误,文件6对图 2 作 了改进,见图 3。但是此图中仍然没有标出雷电流将沿电缆外皮泻出,也没有按波动电磁理论标 出各分支线路的波阻。法拉第笼外泻雷电流的正确电路示意图应如图 4 所示:图 4 雷击法拉第笼时雷电流沿各种外接设施的分配法拉第笼内部的导体处于等电位状态,如果有振荡电流发生也不会超过 10kA(8/20s),用铁管穿线足以把这种振荡电流屏蔽掉。SPD 的 3 级保护是对侵 入雷电波说的,在反击情况下法拉第笼内部的导体处于等电位状态,此时 SPD 的多 级保护不是按级次动作,而是按启动电压大小随机动作。SPD1 的启动电压高,

10、它 在此情况下是不会动作的。一则内部过电流不大,没有安装 SPD1 的必要;二则它 在高地电位反击情况下不会动作,所以笔者认为安装 SPD1 是没有意义的。文5和 4从模拟雷击实验和理论计算两方面给出了比较正确的分析,可供读者参考。四、四、SPDSPD 通流容量应以耐受多重雷击的能力标定通流容量应以耐受多重雷击的能力标定大多数为多重闪击,用一次耐雷的 Im (雷电流幅值)检验和标志是不科学的, 应用多次(2 次以上)的耐雷电流值检验和标志。耐多重雷击的能力仍按 In 标志, 检验波形为 8/20s。文7指出 SPD 的通流容量相当一种资源储备,我国企业可 以生产 In 为 40-60kA 及更

11、高通流容量的 SPD,价钱也不贵,可以适当提高 SPD 的 通流容量标准,以备多次雷击的通流容量的储备。但是通流容量储备的选定要有切 实地运行统计分析和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盲目地按某些防雷公司的宣传提高 SPD 的通流容量标准。建筑物的防雷,不论直击雷防护还是进线雷电波防护都要把散流 和屏蔽这两道防线做好,将雷电能量尽可能地降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 SPD 保护,即第 3 道防线的保护。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许颖,微波通信站的防雷保护,微波通信站的防雷保护研讨会讲义,电力 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青河,1994 年 5 月,1-5 页; 2 马宏达,建筑物防雷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在厦门防雷研讨会

12、发言,(2000 年厦门市防雷研讨会文集,2000 年 2 月,70 页; 3 区健昌,对 IEC61312 中的雷电流参数质疑,CHINA 防雷,2003,05,7-11 页; 4 刘继等,IEC 建筑物防雷标准和我国建筑物防雷国家标准中的几个急需纠正的 错误和问题,CHINA 防雷,2003,04 和 05 期: 5 曾永林,智能大楼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设计,雷电防护与标准化,2002 年第 1 期 42 -48;6 IEC 61643-12: 2002, Low-voltage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art 12: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connected to low-voltage power distribution sys- tems-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s, page189;7 许颖,WGMOA 正名和新技术条件要求,中国雷电与防护,2003, No. 2,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