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287586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初税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2编户制度:西汉的编户齐民A何谓“编户齐民”?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B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农民的主要负担):A田租:十五税一;B人头税:算赋:120 钱;口赋:20 钱;C徭役:每年一个月,不去交更赋代役;D兵役:一生服役 2 年。评价: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

2、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制度。3租庸调制: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A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B隋朝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的租庸调制A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B唐朝租庸调制规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 ;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A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

3、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4两税法: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A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B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大为减少。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A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B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A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4、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5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6一条鞭法: 时间:1581 年;人物: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内容: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 “并为一条” ,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意义:A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B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

5、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7地丁银制度: 内容:A1712 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意义:A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B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6、。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征税标准:人丁田亩两税法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一条鞭法 征税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两税法 税种:繁多少一条鞭法 必须服役代役庸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征收商品三、对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 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民族融合的加强; 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重用人才;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上述因素中,对

7、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多种因素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封建制度的确立,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铁农县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诸侯兼并战争形势下,各国统治者为了壮大国力,纷纷实行改革,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为发展生产提供了政策保障。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为发展生产提供了客观环境。各国都兴修水利,既扩大灌溉面积,又有利于预防水旱灾害。天文历法的进步,指导了农事活动。货币的发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四、中国古代经济的规律和农业的成就与局限 1、规律: 农业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是

8、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2、古代农业的成就与局限: 成就: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局限:传统农业具有极强的保守性,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保护他们。 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再加上户籍束缚,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精耕细作靠投入大量劳力来获取收获量,未成年人过早投入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五、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对此你有何认识? 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自治城市里产生的,且出现后迅速蔓延,发展为资本主义势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下的城市里产生的,由于封建制

9、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同: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以手工工插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也大致在 1416 世纪之间。 原因:明清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需要大力发

10、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六、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期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

11、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七、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度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认识: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条件,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

12、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从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作用(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3)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13、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级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其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

14、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权机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君主的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愈益强化;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在明清时期走向极端。八、 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也是

15、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从建立到废除的 1300 年间,科举制度起了强化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而且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有:(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以往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刻苦勤奋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有:(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