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277106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上上事不凑巧。 中午 11 点多,走进江苏常熟郊外的隆力奇工业园时,暑热并没有被甩在身后。工作人 员在为我打开空调的瞬间,办公楼突然跳闸停电。与其他人一起汗流浃背等待了近半小时后, 楼内终于恢复供电。3 个多小时后,隆力奇董事长、总裁徐之伟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真是不巧,今天 是今年夏天这里第一次停电,就让你碰上了。”让我长出一口气的是,不是那台空调导致了 这场停电。隆力奇显然是幸运的。因为直到 7 月末,它才赶上了早已司空见惯的停电。不过,有一 点它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那就是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奇特的风暴中。差别只在程度上。眼下,几乎所有的

2、民企都深受缺电之苦,其中的一大部分企业,还同 时面临因控制土地而带来的缺地,以及因银根收缩而引发的缺钱之痛。还有少数民企因自身经营与诚信问题,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而这,甚至还引发了一些 舆论对民营企业群体的新一轮不信任。现在,有人在感慨,有人在观望,还有人在揣测。他们说不清的是,究竟是宏观经济环 境的变化,导致了民营经济的集体失落;还是个别企业的胆大妄为,引发了这场针对民企的 信任危机。这,有点像隆力奇那台空调与那场停电的关系。不过,至少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眼下是他们这个社会阶层在近 20 多年的沉浮中,遭 遇到的又一次危机。酷暑秋凉酷暑秋凉如果说德隆危机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再度拾起“放大镜”来看

3、民营企业,让民企感到有些 不自在的话,那么,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则使民企的生长环境直接发生 了一定变化。而对很多民企来说,后者的影响比前者还大在上海灼热的骄阳下,没有人会愿意在马路上多待一分钟。要不是这样,行人中的不少 股民,在路过浦东源深路 1155 号时,或许会驻足观望一会。因为在那里面,有着太多解不开的谜团。眼下,这幢德隆大厦显得孤单而失落,早已没 有前几年鼎盛时的喧哗。很多人都相信,曾红极一时的德隆,再一次从这幢大楼里体面地走 出来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曾经,德隆是中国民营经济中的一道奇特风景。这个发端于遥远新疆的企业,拥有爆炸 式的财富积累速度。出事前,拥有近 20

4、0 个子公司和孙公司。而这个庞杂的体系,是 1986 年由唐氏四兄弟为首的一群大学朋友,从胶卷冲印起步的。“四两拨千斤”是以前德隆一再强调的资本运营技巧。正是这种技巧,让德隆能够在极 短的时间内迅速成功。资本市场赫赫有名的“德隆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德隆系因 其在过去 3 年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其股价的高位态势,而获得了“熊市 不倒翁”的称号。但泡沫吹得太大,就迟早会有破灭的一天。今年 4 月 12 日以来,在经历了过去三个月 的阴跌后,德隆系“三驾马车”新疆屯河、湘火炬 A、合金投资突然大幅跳水。从 4 月 12 日收盘价至 4 月 21 日,其流通市值共缩水 61 亿

5、元。从那一刻起,德隆开始四处救火,无奈火势越救越大。而在很多人眼中,德隆出事是这 一轮民企危机的导火线。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在德隆危机的深处,不仅仅是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可能倒闭的公司。 它还是一个庞大复杂、充斥违规交易的黑洞,甚至足以引发政府与公众对同类企业的信任危 机,进而要求彻底打开民企尤其是大型民企的资本暗箱。如果说,自德隆危机开始,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再度拾起“放大镜”来看民营企业,让民 企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话,那么,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则使民企的生长环 境直接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对很多民企来说,后者的影响比前者还大。这半年以来,许多民企老板的心情都不太好。他们普遍的反映是,地拿不

6、到了,钱贷不 到了,项目更上不了了。有些地方的民营企业里,弥漫着一种郁闷的气息,似乎一夜之间从 功臣变成了罪人。前几天,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总向记者感慨,最近他为上一个项目跑了趟 省里,得到的回答还算客气:“现在上项目不太可能,就算要上,恐怕也轮不到你那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的工商联成了民企老总的倾诉对象。而反映听多了,也促使他 们拿起笔,向政府部门转达民间的声音。在近来众多类似信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给 民营企业少一点指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安抚,多一点实际支持。民企的担忧自有它的道理。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投资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少民企表示,现在他们集中投资的热点行业,已与

7、以前 10 年投资轻工业为主不同了。 以前的轻工业投资是见效快、投资周期短,很快就能见到效益,不出效益的民企也可以很快 调整方向。现在,民企不约而同地看到重工业里的机会。但是,重工业的投资数额巨大,投 资周期长,而且往往在一开始就有几期扩建计划,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往重工业投资,现 在动手早的也就是刚刚完成一期,而重工业必须上规模,不上规模就和等死一样。可以说,大多数的民企老板对中国新一轮的重工业化道路寄予厚望。在重工业化道路上 衔枚疾进的民企老板可以数出一大串,包括投资电解铝的刘永行、大炼钢铁的郭广昌等等。但是,民企的这轮重化工业投资热潮,恰好遭遇宏观调控的重点。与此同时,部分银行 在

8、此轮宏观调控中出现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倾向,即这些银行为压贷款总量,不分对象, 能压就压,能收就收,甚至快收快撤,对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和贯彻,结果是可 以续贷的项目下马了,问题贷款却依然没有解决。针对民企的不安与疑问,7 月 25 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批示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 策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保护 私有财产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此举显然是让民企定心。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看法是,这轮宏观调控并不是有 意

9、“卡”民企,如果说对民企有伤害,那也是误伤。而民企容易受伤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 身实力不够强。在这个酷暑难当的夏日里,民营企业正经历新一轮的不安与困惑。他们感受到了宏观环 境与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他们现在要做的是试探着能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而此刻,中央 传递的“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民营经济”的重要信息,至少让他们又有了底气。因为不管现状 与前途多艰险,他们始终相信一点: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趋势不会动摇。天使魔鬼天使魔鬼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常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飞速变化这几天,在上海复星集团网站的主页上,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一直挂在显要位置。它所针对的,是前几天南方一家报纸的一篇报道,题目或许让复

10、星看得触目惊心:复星 走进“慎贷”名单。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在有些人看来,当神 话般的德隆系终于倒下后,难说复星不会步其后尘。这是因为,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同是民营背景,在产业方面的扩张速度都 极快,都需要靠不断收购金融企业并通过其融资,以维持整个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不过, 在复星看来,这样的指责与猜测当然不能成立。那份声明表示,银监会和上海市银监局今年 7 月初从未发布过该文所述的“慎贷”文件,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未被列为“慎贷”名单。同时,复星及下属产业公司与银行的银企关系一直良好,包括宏观调控以来,复星得到了银行信贷的继续支持。最近几个月,

11、 复星集团所属企业一直有新增银行贷款,6 月 30 日还入账了新贷款。今年上半年,复星的钢 铁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保持增长,南钢联去年全年利润 12.34 亿元,今年 1 6 月利润为 8.7 亿元。复星的愤怒满纸皆是。此刻,它希望人们相信的是,它决不会是“德隆第二”。或许, 在他们看来,维护自己的名声和信誉是当前最迫切的事。因为很多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 一家民营企业从天使到魔鬼可以在转瞬间完成,中间甚至不需要停顿与过渡。在中国,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常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飞速变化。当周正毅 等“问题富豪”被揭露时,民企的声誉一度跌落谷底。当时,银行为避免遭受类似损失,一 度

12、向一些民企亮起红灯,甚至有银行专门发文要求下属分行严控对部分民企的贷款流向。时过境迁。到去年下半年,在学术界争论“中国经济过不过热”时,主张不过热的一方 拿出的关键证据就是:此次投资高潮主要由民营经济所驱动,因此是有效率的。这时,民企 几乎就是天使,是理性的代表,只要是民企的投资就是好的。因为他们不会冲动,他们的钱 是自己的,或者是要自己还的。过了没多久,当今年春天以后过热之忧成为共识时,“民营经济兴风作浪”又在一部分 人中成为流行看法。这时候,民企就是魔鬼,因为它们最喜欢钻政策的空子,更何况它们拿 来投资的钱还不都是银行的?其实,老资格的民企应该早就习惯这种两极化眼光。上世纪 80 年代末

13、90 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有人质疑民营经济 的性质姓“社”还是姓“资”,使民营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当时民营企业家们最担心国家 改革开放的政策会变。为突破困境,将企业挂靠到乡镇集体企业成为时髦,以至于后来一些 集体企业实际上大都是个人办的企业。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国家鼓励外商投资,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采取了优 惠政策。从那时起,许多有点规模的民营企业纷纷找海外的亲戚、朋友投资,或变相到海外 注册公司再回来投资,都挂上中外合资、外资、港资的牌子,实际上还是民营企业。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才迎来新的“春天”。1997 年党的十五大后,个 体、私营

14、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与国有、集体经济同样的法律 保障和政策环境,民营企业才得到比较彻底的“松绑”。现在的问题是,将宏观经济形势简单地与所有制结构挂钩,对民营经济无论是褒是贬, 都是缺乏依据的简单化做法,不仅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偏差,还会导致民营企业对宏观调控本 身的不解与反感。这种所有制联系,可谓是中国国情之一。设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各不相同, 若一家或几家公司连续出问题,亦很难让人迅速联想,有意无意间与某一类所有制相关联。 而在国内,所有制关联简直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方式波及面甚广,香港市场当年对民企 股的追捧和如今的避之惟恐不及,就是偏见的实例。或许,民企最

15、期待的,还是社会舆论能以平常心看待他们。民企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与就 业机会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应尽可能避免“简单所有 制联系”,而只是看作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问题对待。如果把民企从舆论的“过山车”上放下来,那些老板的心脏或许会好受些。矛盾民企矛盾民企在“官与商”、“实与虚”等矛盾中,民企面临的是对自己身份的重新确认,以及发展 路径的两难选择。没有人能忽略这两个关键矛盾,因为在其背后,反映的是民企渴望尽快长 大的迫切心态“沈书记,客人来了。”宽大的办公桌前,沈学如不紧不慢地抬起目光。显然,这样的称谓他早已习以为常了。 不过,他此刻的身份是江苏张家港的澳洋集团董事长,

16、一家民营企业老板。聊起过去,这位 50 岁的“书记老板”最感慨的是,在毛纺行业发展最快的上世纪 90 年 代,他到张家港的一个镇当起了党委书记,这个“书记”称呼就是当年这么叫下来的。“那时候,阳光和三毛(均为江阴的著名纺织企业)才刚刚起步,都靠那个机遇 发展壮大。而我呢,去当了 7 年书记,企业交给别人管。等我 1997 年辞职回来时,企业已 经不成样子了,只能从头干起。”时至今日,沈学如回想当年,依然有着不少遗憾。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在“澳洋集团董事长”的上面,印着另一行字: 江苏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这又勾起沈的另一番感慨。原来,由于当年沈在当镇委书记时,在招商引资方面颇有心 得。于是,去年张家港实施开发区重新整合,当地领导力邀其出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沈推 托不掉,只得再度出山。现在,沈的工作安排是,每天早上准时到管委会上班,一般下午 3 点左右回到公司。 “我现在是 60%的精力在开发区,40%的精力在企业。由于精力有限,我大致估算一下,每年 因为身兼两职至少损失 1000 万元。”不过,沈也承认在开发区兼职,可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