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57765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江苏历史高考变化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对策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08、09、10 年高考是江苏实施新课改以来的三次新高考,对选修科目而言 也是高考方案改革(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而是按 A、B、C、D 划分为四个等级) 的重要两年。新课程的理念,新方案的颁布,决定了这两次高考与前几年相比, 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会有很大变化,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做出适 当的调整。 一、形式上的变化 (一)试题结构的变化 08 年江苏高考试题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6 年,选择题 23 题分值 69 分, 非选择题 6 题 81 分(材料题 3 题 39 分,问答题 3 题 42 分),总计 150 分。 20

2、07 年,选择题 24 题 72 分,非选择题 6 题 78 分(材料题 3 题 33 分,问答题 3 题 45 分),总分 150 分。2008 年,选择题 20 题 60 分,非选择题 7 题 60 分 (其中必做题 3 题 36 分、选做题 4 题,选做题每生只能选做 2 题 24 分)总分 降到 120 分。 09、10 年高考基本沿袭了 08 高考的试题结构,仍是选择题 20 题 60 分, 非选择题 60 分,总分 120 分;但又有所变动,主要变化在于非选择题的必做题 由 3 题变为 4 题,分值变为 40 分,选做题仍是 4 题中选做 2 题,但分值降为 20 分,这样必做题(

3、考查必修部分内容)的分值由 2008 年的 96 分增加到 100 分(约占 84%),选做题(考查选修部分内容)的分值则由 2008 年的 24 分降 至 20 分(约占 16%),体现出 2009 年历史科高考注重对必修内容的考查。总 体而言,试卷结构变动不大,非选择题虽然增加一道,但非选择题的设问项相 对减少,增加的 24 题也比较简单,影响不大。 (二)试题类型的变化 08、09、10 年江苏高考试题和之前的试题相比,选择题直接设问考查基础 知识的题目明显减少,情境性题目明显增加。以 0608 年江苏高考历史选择题 为例,直接设问的题量为:06 年有 11 题,07 年为 2 题,08

4、、09、10 年没有, 每道试题都需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在情景的设置上,有 以下特点: 1、形式多样。08 年高考除了说明性的文字(第 1、4、8、10、11、12、13、16、19 题)外,还引入了诗歌(第 2 题)、图片 (第 7、9、18)、报刊引言(第 6 题)、墓碑铭文(第 15 题)、历史名人引 言(第 3、5、20 题)以及历史学家的观点(第 14 题)。09、10 年基本继承了 这种特点。 2、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 08 高考第 6 题以生活化的材料来创设新情 境,从接生这个话题反映近代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的变化,就很富有时代生活 气息。第 7 题,“如果看

5、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从学生 的情感体验角度设问,既紧贴生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再如 21 题将经济生活、戏曲发展与历史研究贯穿在一 起,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最后一问“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 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更是与材料首尾呼应,金珠串线,堪称“点睛之笔”。还有 09 高考 16 题假 设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研究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题和 20 题反全球化的题目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还有 10 年高考 21 题以茶为主题的题目也体现了注意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 3、紧跟时代步伐,

6、关注热点问题。如第 4 题唐朝“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 行的文化符号的原因”、第 10 题“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第 24 题孝文帝 改革等题都体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第 21、22、23 题则分别反映了 “暖 春之旅中日关系” 、 “京剧进入中学课堂” 、 “改革开放 30 年”这些热点话题。 09 高考也关注了“经济危机” 、 “全球化”等热点话题。10 年高考则主要关注了 辛亥革命(22 题) 、台湾问题(25 题)苏联工业化(23 题)等。 二、内容上的变化 (一)涉及知识点的变化 08 高考,从知识点的分布来看,选择题中政治史部分 8 题,经济史 5 题和 思想文化史部分 7 题。

7、非选择题中的 3 道必做题,涉及政治中日外交、经济发 展模式、思想文化史戏曲,分值分别赋 12、14 和 10 分;选做部分仍为 4 道题, 每本选修教材涉及一题,由考生选做其中的 2 题(江苏地区大多选做“改革” 和“人物”两题),各 12 分。分数分布分别是:必修一政治部分 36 分,占 30%; 必修二经济部分 29 分,占 24%左右;必修三文化部分 31 分,占 26%左右;选修 一和选修四各占 10%。 09 高考,选择题中政治史部分 9 题,比去年多 1 题,经济史 8 题,比去年 多 3 题和思想文化史部分 3 题,比去年少 4 题。主观题中的必做部分为 3 道材 料解析题,经

8、济江南士大夫题、文化婚姻史题、政治英国政治各一题,分别赋 10、12 和 10 分;比去年多一道简答题,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一体化 8 分,选做部分仍为 4 道题,每本选修教材涉及一题,各 10 分。分数分布是分别 是:必修一政治部分共计 37 分,占 31%;必修二经济史共计 41 分,占 34%;必 修三共计 22 分,占 18%;选修一和选修四各占 8.5%左右。 10 高考,选择题中政治史部分仍是 9 题,与去年齐平,经济史 7 题,比去 年少 1 题和思想文化史部分 4 题,比去年多 1 题。主观题中的必做部分为 4 道 材料解析题,宋代茶题、辛亥革命题、苏联工业化、启蒙运动各一

9、题,分别赋 10、9、11 和 10 分;选做部分仍为 4 道题,每本选修教材涉及一题,各 10 分。 分数分布是分别是:必修一政治部分共计 38 分,占 31%;必修二经济史共计 40 分,占 34%;必修三共计 23 分,占 18%;选修一和选修四各占 10 分。 对比这三次高考以及之前的高考,可以发现: 1、与之前的高考相比,08、09、10 高考有三点变化: 第一,题量、考试时间与试卷分值都减少了,这也就意味着考查历史知识 点的覆盖面有所减少。新高考往往摘取其中一点来考查,不求面面俱到,力求 做到少而精。 2008 年历史考试说明必考部分 26 个大专题,没有考到的专题 有 5 个:6

10、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6 现代中国科技发 展的主要成就,其他专题或多或少的涉及一些知识点。选考部分考查的知识点 也是蜻蜓点水,改革只考了 7 个改革的其中之一孝文帝改革、人物评说 17 个人 物中只考了华盛顿和拿破仑。 2009 年历史考试说明必考部分 26 个大专题, 没有考到的大专题有 9 个: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 世纪以来的重大

11、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选考部分考查的 知识点也是蜻蜓点水,改革只考了 6 个改革的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人物评说 19 个人物中只考了圣雄甘地。 第二,考试仍紧扣考试说明,突出主干知识,但考察的角度不同,立意较 新。如 08 高考选择题第 2 题书法题,以往的训练题大都通过图片来判断,它却 用杜甫的一句诗来判断书法家的时代以及书法特点。再如 09 高考选择题第 6 题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个经常考的专题,但这里通过一个学者的观点呈现民族 资本主义的阶段发展特征,来考察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历程的认识。 还有一些题目,08、09 年连续考察到,但考察的角度也不一样。如

12、 08 年选择 题第 3 题、09 年选择题第 2 题都考到唐朝的政治制度,但 08 年是从封建帝王 的角度考察制度设立的原因,09 高考则是从制度本身体现的执政理念进行考察。 再如 08 年第 9 题、09 年第 10 题都考察中国现代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但 08 年是由时间来考察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某一时段的具体变化,09 年则 是通过一段材料来考察学生对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过程的理解。 第三,考查注重细节。选择题中注重对时间的准确把握,如 08 年选择题第 9、10、14 题,09 年选择题第 10、12 题都需要对历史时间有精确的把握。另外 09 年的选择题 3 题对王阳明思

13、想的认识、第 4 题对灌钢法的技术特点的考察也 非常细致。非选择题中尤其是选做题非常注意细节的把握。如 08、09 年重大历 史改革都只考了一个点,并没有将几个改革串起来考,但即便一个改革,也没 有面面俱到。08 年孝文帝改革考察得就很细微:孝文帝与太子的矛盾;为“为 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09 年王安石变 法更是避开了经济方面的改革这个重点,而是选取了科举制度这个大家都容易 忽视的点来考察。再如历史人物评说题,08 年考查了华盛顿和拿破仑,要求考 生根据当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华盛顿建立民主政权、拿破仑实行独裁帝 制的不同历史因素,覆盖面太窄,而且只考两

14、人次要的社会功绩,关键的两部 法律只字不提,具有回避热点重点之嫌。09 年也只考察了 19 个历史人物中的 一个甘地。 2、09、10 与 08 年高考相比,又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必修二经济史模块(包括社会生活史)的比例大为增加,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与命题组的专家(如命题组组长苏州科技学院朱小田教授主要研究 方向是“现代化比较研究”和“江南区域经济史”)的专业方向有关,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近年来伴随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社会史受到重视。 第二,09 高考对 09 考试说明补充和增加的历史内容给予一定关注,如近 代史部分 “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增加的“王安 石变

15、法”。还有部分题目历史书本没有明显知识点作支撑,属于历史知识面的 新拓展,考试说明中也没有明确点明,如 21 材料题江南士大夫 10 分;22 材料 题近代以来人们婚姻观念 12 分,要说命题的依据我们只能从考试说明开首 页找到这两大题命题的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 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 合理的解读。 (二)能力要求提高 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 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08、09 高考从传统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增加了能

16、 力要求,试题难度陡增。能力要求提高,难度大幅度增加。就其原因有以下几 点: 1、题目设计新颖,设置陷阱。如 08 年选择题第 1 题,不少模拟题都考察 过“齐人”、“鲁人”、“楚人”或者“齐鲁”等表述的来源是分封制,因此 命题者这故意题目换做“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 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以至于许多粗心的学生 一看到这些表述,就选择了分封制。09 年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选择题第 4 题问的是灌钢法的时间,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发明的,引文却出自宋朝沈括的 梦溪笔谈,并在答案选项 D 中设为“北宋”,故意把学生引向宋朝。第 8 题考察外国列强在华北驻兵的时间,题目却故意在题干中设置了抗日战争的情 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中日之间的战争了。第 10 题引用了江苏某乡的一首山歌, 考察建国以来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但在答案选项中却故意设了一个 “富有地方色彩”,很具迷惑性。还有第 18 题,这是一个组合型选择题,考察 罗斯福新政中兴办公共工程的作用,这是一个老题目,以往考试呈现、上课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