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7213658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内容简介内容简介】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专题是课程论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结合。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员要能够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三种典型的课程流派;要理解课程开发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课程类型划分的不同的角度及其划分方法,明确各种课程类型的优缺点;能够应用课程类型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课程结构的特点;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核心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开发以及当前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课程领域三种典型的课程流派介绍

2、:学科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儿童、社会、学科特征三种基本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课程类型及其特征,介绍了课程类型划分的不同的角度及每一种课程类型的特征;第四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及实施状况,简要的介绍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及当前的实施状况。【课程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专题涉及到课程论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一方面要凸显其基础性,将课程理论流派、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课程类型的划分等基础知识讲解清楚;另一方面,要体现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专题

3、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因此要把课程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典型案例来呈现当前的课程改革。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课程理论流派一、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课程理论(一)学科课程理论学科课程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精心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自古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居统治地位。1学科课程的优点首先,根据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其次,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门学科,

4、有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学科课程合乎传统。由于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长期教学的锤炼,比较成熟,教师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它比较容易组织教学。再加上课程的构成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组织评价。所以,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课程。第四,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支持分科教学的。2学科课程的缺点首先,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难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形势。其次,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对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材料,仅仅作为理论的例证,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因此,学生学习这种课程之后

5、,往往缺乏面对社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学科课程多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特别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常常注意不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课程为了保持自己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先进性,势必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二)活动课程理论(二)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1活动课程理

6、论的核心观点( 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来自于教育之外的,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教育即发展,这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 )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能,以儿童的兴趣和当前的需要来组织课程。他主张 “ 学校就是社会 ” , “ 教育就是生活 ” , “教学内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 ,不应采用 “ 固定的、现成的 ” 、 “ 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 做教材;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当顾问,当参谋;教学方法是 “ 做中学 ” 。( 3 )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杜

7、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教材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中。2活动课程的特点( 1 )实用性。教学内容不是既定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比较联系社会和生活,比较实用。( 2 )课题性。教学内容是一个个分离的课题,而不是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3 )综合性。因为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常常牵涉到多种学科,所以一般的课题是综合的,而不是严格分科的。( 4 )实践性。活动课程是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做合一,一切学习都要通过直接实践,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为目的。( 5 )关心学习

8、的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的结果。3活动课程的缺点( 1 )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由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受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活动的课题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这就决定了活动课程不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不能完成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任务。( 2 )活动课程要通过一个个的活动来教学,处处强调学生的直接实践。在低年级,其教学内容有限,而且教学时间充裕,这种教学方式尚还可行。但是到了高年级,教学内容增多,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如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时间利用不经济了。(三)社会中心课程论(三)社会中心课程论又叫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与教

9、学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代表人物包括克伯屈、康慈、布拉梅尔德,其主张如下:1.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工具。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改造也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的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强调的是团体的经验。团体经验的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3. 超越科学技术主宰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他们认为,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课程与教学。4. 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

10、程主张课程与教学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与教学,使课程与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二、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二、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一)课程开发的含义(一)课程开发的含义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二)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1儿童发展需求儿童的兴趣、发展需要等往往决定其所注意的事物,并决定其行为方向,也是决定

11、学习的主导力量。课程开发首先需要针对儿童发展的这些需求,开发出适合儿童需求的课程,一方面能使儿童有兴趣去探索,不断的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能够做到扩展儿童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2. 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这是课程开发的外部动因。社会需求包括社会的期望、家长的资源及其态度、社区资源及其要求、民间团体等多方面的需要。3. 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体系化要求,任何杂乱无章的知识内容是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的。课程内容应该反映现代的、科学的知识,代表知识的最基本的部分,即学科的最基本的理念和思考方式,反映探究的精神和方法。反映探究的精神和方法意味着重视求知过程,关注学科内容

12、的结构和学科之间的统整关系。三、课程类型及其特征三、课程类型及其特征(一)课程类型的定义(一)课程类型的定义课程类型指的是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目前,课程类型名目繁多,人们划分课程类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只介绍以下几种在国内外有一定代表性的划分及课程类型。(二)课程的不同分类(二)课程的不同分类很多学者都提出过课程的分类问题,我们综合过去的研究,提出这样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和综合课( 1 )分科课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

13、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的缺点:第一,分科课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会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第二,过于重视各门学科各自完整的内容体系,使得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以知识的逻辑体系安排课程,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综合课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

14、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2从课程内容本身的属性:学科课与活动课(经验课)( 1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学科课程具有知识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是从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偏向于社会本位,从认识论上看,它偏向于理性主义,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2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

15、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更重视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在实践中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走向“活动主义”。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 1 )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强制性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2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

16、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发展选修制度必须在观念上有以下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4从课程的表现形态:显性课与隐性课( 1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其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 2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