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7170183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笔记(七版教材为主)(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针 灸 学 1/70第一章 腧穴总论1.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言经气所居之处。 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别称:腧穴在内经中又称“节” 、 “会” 、 “气穴” 、 “气府” 、 “骨空”等; 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 、 “穴道” 、 “穴位” ;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 。虽然“腧” 、 “输” 、 “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人体的腧穴既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2、。 灵枢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2.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共有 361 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

3、。 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目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 ,对 48 个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 “不定穴” 、 “压痛点”等。 阿是穴多治局部病变。其命名由唐代孙思邈首先提出。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也” 。针 灸 学 2/703.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 这

4、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 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局部病证,还治疗本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 证。 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应。 奇穴也具有一定的远治作用,如二白治疗痔疾,

5、胆囊穴治疗胆疾等。特殊作用, 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 如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 如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 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4. 腧穴的主治规律 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

6、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如灵枢“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灵枢亦载:“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起于手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经穴既可主治本经循行部位的病证,又可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

7、的列缺穴,不仅主治本经的咳嗽、胸闷等病证,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病证。 分部主治规律针 灸 学 3/70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既各具特点,又有其共性,兹分经列表、分部绘图简介于下。 手三阴经 主 治经 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厥阴经心、胃病手少阴经心 病神志病胸部病手三阳经主 治经 名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手太阳经后头

8、、肩胛病,神志病目病、耳病咽喉病,热病足三阳经主 治经 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三阴经主 治经 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脾胃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任督二脉主 治经 名本经特点三经相同针 灸 学 4/70任 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 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5.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 骨度分寸在

9、其自身测量。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是以灵枢骨度所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而确定的。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 3 种。 1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 1 寸。 2 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 1 寸. 3 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 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常用常用“骨度骨度”折量寸表折量寸表部位 起止点

10、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头 第 7 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 穴的纵向距离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 7 颈椎 18 直寸 棘突下(大椎)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胁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11、)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背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腰 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上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肢 部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下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针

12、 灸 学 5/70肢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 (臀沟至腘横纹相当 14 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1. 十四经脉主治概要 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