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7169229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市中区市市中区兴兴亮蔬菜亮蔬菜农农民民专业专业合作合作社社设设施施农业综农业综合开合开发发建建设设项项目建目建议书议书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市市中区兴亮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1.2 项目承担单位:*市市中区兴亮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1.3 项目负责人: 1.4 建设性质:续建1.5 建设地点:西王庄乡横沟村1.6 建设规模:100座大棚标准化改造、15亩批发市场改造及新建40亩连栋温室。1.7 总投资:建设总投资 570 万元,其中:大棚建设投 230万元,水利设施配套投资 200 万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50 万元,连栋温室建设投资 40 万元,其他费用 50

2、 万元。申请国家扶贫资金 200 万元。1.8 效益估算:工程建设完成当年可见成效,标准化改造大棚 100 座,新建蔬菜加工、批发市场 15 亩,连动温室 40亩。年均创收 2000 万元,每年为项目区人均收入增加 1200元。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项目区基本情况2.1 项目背景西王庄乡横沟村位于市中区东南部, 是城乡结合部,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距城区 4.5 公里。70 年代,西王庄乡横沟村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本地独特的光源、地源优势,积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村耕地面积 610 亩,其中种植蔬菜面积 550 亩,占总耕地 90%,发展冬暖

3、式蔬菜大棚 420 多个、户均 4 个以上,蔬菜种植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85%以上。横沟村种植的西红柿,在 2004 年就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无公害验收。2004 年以来,连续多年通过省农业厅组织的无公害蔬菜复验, 2007 年,顺利通过农业部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2008 年由横沟村民袁兴亮发起组织成立了*市兴亮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 年,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协调下,采取“政府引导、合作社搭桥、农民以地入股、企业投入”的模式,引进*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 多万元,流转土地 120 亩,建成了*旺达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集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技术培训

4、为一体,推行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措施,大棚采用中控室自动监控调节温度、湿度等技术,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上,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采取“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等五项措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基地农户建设的大棚建于 70 年代,设施简陋,设备落后,特别是*旺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新技术、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带动了自由采摘、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原有的农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成为制约基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5、,合作社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改建高标准日光温室 150 座,配套标准化生产设备,完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形成年产 750 万公斤绿色蔬菜,销售精品蔬菜 500 万公斤”的横沟标准化有机蔬菜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设施农业建设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所在,也是广大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在顺应政策导向上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合作社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立足于当地生产实际,积极做好落后农业生产设施升级改造,符社员的共同心愿;此项工程代表了广大社员的根本利益,是一项能够极大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向健康、稳定、小康方向迈进的得民心工程。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6、1、区位优势明显:项目区位于 206 国道市中区与峄城区交界处,东临大沙河,西靠 206 国道和裴山,南接峄城区中桥村,是*市城郊型蔬菜生产供应基地。2、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 13.9左右,1 月平均气温在-1以下,其它各月平均气温都在 0以上,其中 7 月气温高达 27。光照时间年均 24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4%。年平均降水 860 毫升,65%的降水集中在 7 月初至 9 月初。气候条件适宜保护地蔬菜生产。3、群众基础较好:项目区群众长期从事保护地蔬菜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全村 330 人,耕地面积 5

7、00 亩,全部用于温室番茄生产,人均纯收入 10060 元,其中 80%来源于温室大棚蔬菜生产。4、市场发育成熟横沟村保护地蔬菜生产历史悠久,种植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较好,与部分大中城市客商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购销关系,市场销路畅通。近两年,实施*市蔬菜标准园项目建设,示范推广精品番茄生产技术,统一收购产品,采用“旺达”牌包装销售,逐渐被高端市场接受,市场前景广阔。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西王庄乡横沟村蔬菜基地是市中区保护地蔬菜生产集中产区,历史悠久,在带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搞好现代横沟村有机蔬菜基地改造,对推动农业、农民和农

8、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重视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是政府一把手工程。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市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不同程度的制约了蔬菜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耕作方式粗放,土地产出率低,机械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滞后,缺乏品牌,流通不畅,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情况,从而导致蔬菜商品率低,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经济放缓。随着*旺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随着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横沟村蔬菜基地改造势在必行。二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9、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技术创新有效手段。项目实施其目的是在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及组织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探索农业发展内在运行机制奠定基础,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的需要依照市场的供求关系,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探索一条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市场信息、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根本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新路子,探索科技和农业结合、市场与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形成高新科技创新平

10、台,是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旺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将为探索以高科技投入、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创造有效的模式。四是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旺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它所采用的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新的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将对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产生极大影响和示范作用,必将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农业产业的成长壮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做出积极贡献。五是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旺达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设计和

11、运行,将体现高起点、高效益的基本原则,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基本目的。在园区内不仅要选择具有突出优势的农业高新项目,而且还要选配和组装与蔬菜产前、产后相关项目以及现代农产品加工营销项目。这就有利于形成市场、技术、资源一体化的载体优势,有效带动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成为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保障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建设*旺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分必要,对全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横沟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对口扶贫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依靠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

12、,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全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当前农业发展大力倡导“品牌化”和“规模化”的新形势下,横沟村一户一家的蔬菜种植已很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如不及早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单纯依赖分散的小规模种植业是难以实现小康社会的。只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中连片,把全乡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在“创品牌”和“上规模”上狠下功夫,才能融入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大潮中。3.1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建设设施农业生产、销售,是贯彻落实和田地区“六个三十万”富民工程和“两个加速,一个突破”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3)设施农业建设已在我乡开展了

13、 40 年,农民已经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但只是小片经营,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只有将该产业集中化、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体化,才能使我乡的农牧民得到更大的收益,(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新鲜蔬菜、瓜果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反季节蔬菜、瓜果的生产、加工迫在眉睫,我乡建设生产销售一体化,将为项目区农牧民增收带来新亮点。 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模布局4.1 基地确定原则立地条件好,能集中连片,有一定灌溉条件。行政村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项目实施。 干部、群众素质高,积极要求参与基地建设。 项目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方便。4.2 建设规模标准化改造大棚 10

14、0 座,新建蔬菜批发市场 12 亩及连栋温室大棚 40 亩。4.3 建设内容标准化改造大棚 100 座,新建蔬菜批发市场 12 亩及连栋温室大棚 40 亩。配套水利设施共需要 200 万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科技指导、新品种引进、农牧民培训、病虫害防治等共需要资金 50 万元。 第五章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需资金 570 万元。其中:大棚建设投入 230 万元,水利设施配套投资 200 万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0 万元,市场建设投资 40 万元,其他费用 50 万元。5.1 标准化改造大棚 100 座,计需投资 230 万元。(1)棚架改造:每个棚 0.8 万元,计需投资

15、 80 万元.(2)棉被:每棚需 60 个,每个 250 元 ,计需投资 150 万元。(3)其它费用:铁锹、剪刀等生产辅助工具,由农民在投工中自行解决,故不计金额。5.2 水利设施:计需费用 200 万元。5.3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需投资 50 万元。5.4 新建市场 12 亩:计需投资 40 万元。5.5 其他管理费用:50 万元。5.6 资金筹措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计需投资 570 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持资金 200 万元,主要用于棚架改造、市场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及项目管理等费用。第六章 保障措施6.1 项目组织管理为保证项目如期完成,乡政府成立以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为正

16、、副组长,以各村蹲点领导和设施农业办公室、农技站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协调各方面力量,从宏观上调控项目建设。同时成立技术施工组,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技术指导,工程管理,科技推广培训。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乡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担任。6.2 项目运行管理该项目由乡党委、政府组织,建成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乡党委、政府负责从棚架改造、市场建设,由乡水站负责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乡农技站和林业站组成技术服务队,并配备必要的技术服务工具,建成专门的实验室和培训中心,免费为农民提供具体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乡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在要求农民科学种植的基础上,随时向果农提供有关技术、管理与反季节瓜果、蔬菜有关的信息服务等。要求农牧民按要求管理,通过契约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6.3 项目技术保障(1)品种该项目区将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种植蔬菜、瓜果的品种。(2)整地:全面推广使用保水剂,生根粉,根宝本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