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知识梳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7150913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史知识梳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化史知识梳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化史知识梳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化史知识梳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化史知识梳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史知识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史知识梳(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必修三模块 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第 1 课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一、思想家孔子一、思想家孔子1、孔子的救世药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他以“仁、礼”思想积极救世,力图维护统治秩序。2、 “仁”的思想:含义:“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核心思想)。方法:“恕”是低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要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对统治阶级来讲, “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君子。3、 “礼”的思想:含义: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

2、分封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规则。实践方法:一是“正名”: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贵贱有序。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仁与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循“中庸”之道。4、 “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5、天命思想:孔子重视现实人生,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主张理性,反对迷信,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

3、文化传统。6、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致力耕战,孔子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二、教育家孔子二、教育家孔子1、教育思想: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2、孔子的教育地位:邹平一中 2010 年 精华版落实课标讲义2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 “万世师

4、表”;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三、孔子的三、孔子的历历史地位史地位1、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但经历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上成为主流。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2、儒家思想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四、老子四、老子(课标未做要求,一般了解)1、 “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

5、。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治大国如烹小鲜”等,主张人们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面对春秋乱世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贯穿东方的大智慧。4、老子的历史地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五、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别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

6、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第第 2 课课 战战国国时时期的百家争期的百家争鸣鸣一、百家争一、百家争鸣鸣出出现现的的历历史条件史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4、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

7、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二、孟子、荀子与儒家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地位:战国不被重视;孟子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荀子:主张:“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3三墨子和墨家三墨子和墨

8、家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之后趋于没落,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四庄子和道家四庄子和道家1、主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2、评价: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其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五五韩韩非和法家非和法家1、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2、影响:顺应

9、了国家统一和社会转轨的时代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秦国和秦朝的主流思想。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六兵家1、孙膑思想: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重视人的作用;创造利己形势;2、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七、七、综综合分析合分析1、代表立场:儒家是贵族立场,代表的是文士;墨家是平民立场,代表的是武士;道家没落贵族立场,代表的是隐士;法家是新兴地主立场,代表的是谋士。2、救世根据:儒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墨家认为是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平等、兼爱的社会;道家认为

10、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法家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3、争鸣焦点:儒墨之争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儒道之争的焦点是“有位”还是“无为”;儒法之争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4、概念辨析:儒家的民本是为民做主,现代的民主是人民作主;法家的法治是帝王之法,现代的法治是人民之法。八、八、 “百家争百家争鸣鸣”的的历历史影响史影响1、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

11、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第第 3 课课 汉汉代的思想大一代的思想大一统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4政治: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政治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开拓大一统事业;文化: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适应了积极有为的时代需要。2、董仲舒的思想: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3、巩固措施:汉武帝起用大批儒者参政;儒学成为

12、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重要标准。4、历史影响:对国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同时“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对儒学:儒学完成官方化、制度化转变,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化上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独尊儒术禁锢思想,扼杀才智;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儒学的神学化合宗教化导致迷信与唯心主义思想泛滥。第第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一、背景一、背景魏晋时期儒学出现危机:1、国家分裂,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民生痛苦,佛教和道教盛行;3、儒学本身存在局限,面临佛道挑战。二、程朱理学二、程朱理学

13、(程颢、程颐、朱熹)1、主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万物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儒家的道德伦理由此被“天理”尊崇到至高位置。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是深刻探究穷尽,物是万物本原),强调力行,注重实践。2、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纲常名教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三、三、陆陆王心学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2、明朝王守仁:明中后期专制统治强化,道德沦丧,

14、他认为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危机;思想核心: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四、理学影响:四、理学影响:51、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理化、思辨化的改造,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建立起贯通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新的儒学体系,成为宋明时期德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第第 5 课课 明清之明

15、清之际际的的进进步思潮步思潮一、主要思想家一、主要思想家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晚期福建人,号卓吾, 焚书藏书等著作)政治: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强调独立思考;主张男女平等;经济:强调正当私欲,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解放;思想: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是万物本原,冲击了理学的理论基础。2、唯物思想家王夫之(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文化:天地万物的规律在物质世界中,反对“天理”是万物规律和原则;正确认识要通过考查客观事物才能得到,反对“发明本心”;经济: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肯定情感欲望和私利是合理的人性本能,反对“灭人欲”。政治:批判封建理学;3、批判君主

16、专制的黄宗羲(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政治:“君害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民主思想:言论自由,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内阁为最高权力机关,学校为监察咨询机关;主张君臣平等,否定理学纲常。 经济:工商皆本。4、经世致用的顾炎武(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文化:批判空疏学风,经世致用,治学要务实;政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二、相同主二、相同主张张1、政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批判理学纲常和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民主。2、经济:主张工商皆本,大力发展工商业。3、文化:批判教条、空疏学风;提倡独立思考、经世致用和“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社会根源三、社会根源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纲常礼教扼杀人性;明亡清兴,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