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37378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运用史料开展课堂教学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 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帮助和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的一条重要途径。 2制约史料教学有效性的现象 没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史料 没有多角度地使用史料 没有鼓励学生分析比较 没有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史料 没有针对史料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是反映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核 心

2、能力,也是体现历史学科特质的教学关键问题。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方案一:如何从史料中提炼观点方案一:如何从史料中提炼观点 (一)提取与概括:(一)提取与概括: 利用史料直接提取和概括,这是对史料进行利用的最基础的办法。 案例 1:“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背景教学问题:你在这份奏折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案例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 史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 李时岳史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 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问题:请你根据上述两则史料

3、,说说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案例 3:“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教学问题:请结合以上图表,分析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在受教育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如何运用不同 历史资料通过阅读分析、概括提取、解释推理通过选择鉴别、比较分析、综合探究提炼历史观点论证历史结论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 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 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 田中奏折 (1927 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的奏折)(二)用已知知识解释(二)用已知知识解释 由于史料中所用的语言通常不会与教科书或教师的课堂语言完全一致,因而可以用已 知知识解释史料,从而推导出结论。

4、 案例:“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教学 材料一: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 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 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女性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 (三)向空白点发问(三)向空白点发问 史料的结构常常是不完整的,而其不完整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案例:“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 日之间,见外诸司奏札凡 1660 余件,共 3291 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 207 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 411 余件。 明代政治史 问题:造成史料所述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从不同角度看(四)从不同角度看 运用史料还可以把历史中的人与事等作为着眼点,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处理史料,从 而提炼出观点。 案例 1:“新文化运动”教学活动:认一认图片中的人物,并说说蔡元培的话体现了

6、他怎样的主张。 案例 2:“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教学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地点地点地点地点事件事件事件事件人物、借口、人物、借口、人物、借口、人物、借口、经过经过经过经过等等等等影影影影 响响响响“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 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 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 由发展。 ”蔡元培松花江上 词曲: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 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 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

7、回到我那可爱的 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 欢聚一堂?1931.1931.1931. 9.189.189.18沈阳沈阳沈阳沈阳九一八九一八九一八九一八事事事事变变变变日本关日本关日本关日本关东军东军东军东军按照按照按照按照预谋预谋预谋预谋炸炸炸炸毁毁毁毁了沈阳北了沈阳北了沈阳北了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满铁满铁满铁满铁路,反路,反路,反路,反诬诬诬诬中国中国中国中国军队军队军队军队破坏破坏破坏破坏东东东东北北北北沦沦沦沦陷陷陷陷方案二: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论证历史结论方案二:如何运用不同的

8、史料论证历史结论 (一)以相近指向史料阐明问题(一)以相近指向史料阐明问题 一个历史结论可以用几则同类型的材料从同一角度加以说明或论证,从而使学生对这 一历史结论产生较强的认同,而且特别信服或是引起新的思考。 案例 1:“辛亥革命的影响”教学 史料一: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史料二: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 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问题:请结合上述史料,说明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 案例 2:“

9、七七事变”历史事件教学问题:为什么日军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 (二)以不同指向史料造成冲突(二)以不同指向史料造成冲突 一个历史结论也可以用几则不同指向的史料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加以说明或论证,从 而使学生对这一结论产生多面的认识,理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的观察可能发 生的变化。 案例:“辛亥革命的影响”教学问题:请结合史料,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三) “呼应呼应”与与“铺陈铺陈” 多则史料的相互配合不一定要集中在一处,也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或者是 先后出现形成呼应,或者以连贯铺陈构成教学的脉络。 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

10、 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 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 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 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末一来,日本在华北 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册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 500 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 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 4200 万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 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在乡村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11、戴 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 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三:案例 1:“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教学案例案例 2:“五四运动”教学案例 史料一: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 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史料二: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 至于日本,则是如愿以偿。 顾维钧史料三: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视频) 顾维钧 三、评述与

12、建议三、评述与建议 (一)评述 方案一从史料中提炼观点,主要是从结构角度处理和利用史料,这些方法大多以“知识 和技能”为目标,是在熟练地对史料进行结构上解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基础上开展史 料教学 。 方案二用史料来论证结论,更需要对史料加以别择和内涵的发掘,这些方法目标已经主 要从“知识和技能”延伸到了“过程与方法” 。 (二)建议(二)建议 1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2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搭建“对话”的平台 4提倡史料的多样性 披沙沥金,用以形容史料“别择”的难度,丝毫不为过,要有点“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 临渴掘井,或者饥不择食,史料的匹配总不会非常理想。还有,可以借助第二手资料,但必须 找寻原出处复核确证,拿来即用,若以讹传讹,一旦被挑射落马,喊怨不能。这就逼得我们平 日必须多多阅读原著,多多翻阅查考史料,熟识各种历史情景,九年储粮,方可解三年之荒。 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治史者与史料的对话,是历史学科永动的审美过程,乐趣在其中, 艰辛也在其中。 “别择”与“剪裁”只有放在这样宏大的格局里,方能不断触动灵感,升华境界, 生生而不息,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 王家范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