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07001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一)概述心、脑血管疾病是指一时性或持久性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和各型心脏病。它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组疾病。世界大多数国家前三位的死因构成都是心、脑血管病。在我国,从 1957 年1966 年的 40 年中,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增加了 15 倍,中国卫生年鉴 1992 年记载了我国部分县、市心脏病死亡率是 64658507/10 万,脑血管病死亡率是 1037912269/10 万;而中国卫生年鉴 1998 年记载的心脏病死亡率为72219999/10 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 1120313488/10 万,在 6

2、年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分别增高了 1169%(县)、1754%(市)和 794%(县)、994%(市)。死因构成比也在上升。表明对人群生命的威胁仍在升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都高,由此造成患者本人、家庭及成员身心的极大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每年全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百万以上,在存活的患者中有 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40%可发生严重致残。(二)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分布及危险因素(二)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分布及危险因素1 1冠心病的分布冠心病的分布(1)地区分布: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不同,差别可达1015 倍。芬兰、美国

3、、荷兰等欧美国家是高发国,日本、希腊为低发国。我国仍属于冠心病的低发国家,但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特别大,因此发病和死亡人数仍居多。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2)时间分布:冠心病的发生与死亡均有一定的季节性,国内外报道冠心病的死亡率和病情恶化以及诱发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的好发时间都在冬季和早春。从长期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近 30 年来冠心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医学|教育网整理,而我国呈现上升趋势,上升最显著的是罗马尼亚。(3)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好发疾患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一般

4、认为 40 岁以下发病甚少,40 岁后每增加 10 岁,患病率增高1 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患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应予以重视。 性别分布:冠心病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到中年时约高 3 倍。女性发病较男性平均晚 10 年,发病多为心绞痛;男性发病多为心肌梗塞和猝死。但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明显增加,到老年时接近男性水平。 职业分布: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为高,在长期精神紧张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及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的职业人群中发病更高,发病比约为 23:1。 种族与民族分布:中国、日本比欧美国家低,在我国、藏族和哈萨克族高于汉族,而苗族、布依族低于汉族。2 2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的

5、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都会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升高。其机理可能是血压升高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促发冠心病。国内外报道认为高血压与冠心病存在正相关关系,血压越高,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越大,发病率也越高。并且开始患高血压的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概率就越大。(2)遗传因素:冠心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有冠心病史者,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的概率比无家族史者高 512 倍。而且研究证明父母发生冠心病的年龄越早,子女患病年龄前移现象越明显医学|教育网整理。(3)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血清胆固

6、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小,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对抗作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4)行为生活方式: 吸烟与冠心病存在明显联系,随吸烟量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上升。因香烟中的一氧化碳造成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盐饮食与冠心病也有联系,因食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能使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高。 高脂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也可使患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大量饮酒不仅能使血压升高,而且使血凝时间缩短促进血栓形成,使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上升。(5)地

7、理环境因素:寒冷刺激可能是冠心病的诱因;饮用水的硬度降低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一些化学元素如铅、钴、镉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升高。(6)糖尿病与肥胖:许多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 倍;肥胖尤其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胆固醇(LDL 升高)血症。故认为它们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7)生活生产环境与个性特征:噪声、忧虑、心理创伤、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使冠心病发病率升高;性格急躁、进取心强、对工作专一、有竞争性和紧迫感的 A 型性格,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其机制尚不清楚医学|教育网整理。(8)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引

8、起的疾病。同时具备的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危险性越大,各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方式又以协同作用最为多见。3 3脑卒中的分布脑卒中的分布脑卒中是指迅速发生的局部或全身脑功能紊乱的临床征象,持续超过 24 小时或导致死亡,除血管外无其它明显原因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四种,最常见为脑梗塞和脑出血。(1)地区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脑卒中的分布差异很大。日本、丹麦、埃及、菲律宾等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一些欧美国家和非洲国家较低。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国家,其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与日本接近。我国的脑卒中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发病率由南向北递增,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医学|

9、教育网整理,并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2)时间分布:世界各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几十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发达国家更加明显。我国及一些少数国家死亡率仍呈现升高现象。国内的研究资料报道,脑卒中死亡率增高趋势的原因可能与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增高以及环境和精神紧张有关。(3)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尤以 45 岁后增长更为明显。有资料表明,我国 70 岁以上年龄组比 4565 岁组高 510 倍,比 45 岁以下组高 2050 倍。 性别分布: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但 70 岁后女性有明显的升高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是失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所致。 职业分布:一

10、般来讲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比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发病率低;户外重体力劳动者又比一般劳动者高;精神紧张的职业人群发病率较其它人群明显升高。 种族与民族分布:中国、日本较欧美国家发病率高;在我国汉族高于其它少数民族。4 4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任何年龄组,血压升高程度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假如以血压正常者的发病危险性为 1,则高血压患者的 RR 为 131,严重高血压患者为 368。(2)心脏病:心脏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任何血压水平上,有心脏异常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心律

11、失常等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均比无心脏病者高 2 倍以上。(3)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对脑血管的作用危险性比冠心病稍弱,但高血脂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同时升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是一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对年轻男性作用更甚。上海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5m mol/L 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为胆固醇103m mol/L 者的 846 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数学者认为 TIA 为各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IA 是指在 24 小时内可完全恢复的局部脑神经功能缺失。约有 1/3 脑卒中患者曾有过 TIA 病史,TIA 与脑梗塞关系密切。有 TIA 病史

12、者,患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 6 倍。(5)行为生活方式: 吸烟与脑卒中有关,据 Framingham 的 18 年随访研究资料,吸烟量较大的男性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 3 倍,而且吸烟与脑梗塞的年龄标化率呈剂量反应关系。 高盐饮食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据报道大量饮酒易发生脑梗塞。这些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可能是通过血压升高,影响脑血管舒缩功能、血流调节不良等环节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升高。(6)糖尿病和肥胖:糖尿病目前认为是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肥胖者易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性增高,因此它也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易患因素或称为间接危险因素。

13、(7)遗传及其它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寒冷气候也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我国脑卒中发病分布特征(北高南低)及冬季好发的特点(日本等国也类似)已说明了这一点医学|教育网整理。饮用水低硬度不仅与冠心病有关,而且也是使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增高的因素之一。此外,心、脑血管疾病均为心身疾病,因此社会心理因素必成为它们的共有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制(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制1第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不像传染病那么清楚,它的病因较为复杂,现认为是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所引起。因此,目前还无法针对某一特定因素加以

14、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对那些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这仍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根本的预防。(1)高血压的控制:高血压本身是一个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病,它又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人群的血压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我国卫生部 1995 年制订的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九五”至 2010 年规划中指出,要以防治高血压为重点,通过降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来遏制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上升趋势。国内外大量资料已证明,群体防治高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而且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一级预防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社

15、会参与的一项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在改变知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使全人类充分认识心、脑血管病的危害及危险因素,进而自觉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显得格外重要。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医学|教育网整理,健康教育要求每一个人养成“戒烟限酒、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调整心理、适应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且从儿童时期抓起。(3)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根据 WHO 专家委员会的推荐,膳食预防应做到: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类摄入,使其占总能量摄入量的 48%。 控制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各占总

16、能量摄入量的 10%。 控制胆固醇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mg。 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在 5g 以下。提倡适当增加蛋白质,宜多食豆类及其制品;少量多餐,避免晚餐过饱;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它们是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的良好来源,还有利于降低体重。(4)改进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的联系。吸烟及大量饮酒都会使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升高,因此最好不吸烟或戒烟;不饮酒或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不超过50 毫升(一两白酒) ;适量饮用茶水,茶水能利尿,而且茶碱鞣酸可吸附脂肪并有收敛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对增加心血管的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呼吸功能,减轻体重都有很大的好处。(5)保护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它既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也包括空气、水等外环境。因为内环境的性格类型、精神紧张、心理素质等,外环境的气候寒冷、饮用水的硬度和化学元素等均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完整的人格素质,避免寒冷刺激医学|教育网整理,合理饮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