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桂家的鱼》的原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040510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4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桂家的鱼》的原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桂家的鱼》的原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桂家的鱼》的原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将军的情诗李殿仁李殿仁吴纪学吴纪学周克玉将军喜欢诗, 从年轻起, 就抓紧余暇时间写诗, 离开领导岗 位后写得更多, 出版过 京淮梦痕 足茧千山 心羽飞虹 沧桑云影 等诗集。 他的诗, 内容丰富, 形式多 样, 思想深厚, 艺术娴熟, 颇为人喜 爱。 我们在他的诗中读到一些写爱 情、 婚姻的诗, 特别是写他和夫人王 昭大姐的, 可以说是情诗, 感到很有 意思。 这些诗, 最早的写于战争年代 的恋爱时期, 最晚的是在近年, 时间 跨度半个多世纪, 连缀起来, 是一曲 悠长的情歌; 铺展开去, 是他们丰富 经历中亮丽的画幅; 细细品味, 又有 着美好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诗是抒情的, 尤其恋爱中

2、的人, 往往用诗这种形式表达满腔炽热起 伏的爱潮, 倾诉语言难以叙说的心 曲。 青年时的周克玉也是这样,明 月还会亮 就是一首恋歌。 诗曰:“狂 风掀恶浪/乌云黑茫茫/人民眼睛 亮/跟定共产党/花儿依然香/明月 还会亮/消灭反动派/遍地映红光/ 那时你和我/相逢诉衷肠/王贵李香 香/我俩的榜样” 。 没有缠绵悱恻的 情话, 没有爱呀想呀的蜜语, 和那个 时代一样朴实无华, 回响着坚定的 政治信仰和不移的胜利信心, 一句 “王贵李香香, 我俩 的榜样” ,借用长诗 王贵和李香香 里主人公的名字, 包容了所有的志向和深情。 周克玉出生于江苏盐城阜宁县偏僻乡村一个贫苦 的农民家庭, 父辈倾其全力,

3、送他进了收费低的学堂, 断断续续读到小学毕业, 终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不 久, 到盐城, 为他提供了读中学的机会, 他在中 学里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即在区里做青年工作。 这 个时期, 他认识了也在同一个区里做妇女工作的王昭。 这位少女也出生于穷苦人家, 几个月大就被送给人家 做养女, 后来这家生了男孩, 她更不被喜爱。 这样的生 活养成了她坚强和叛逆的性格, 促使她早早地投身于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一个青联主任, 一个妇联主 任, 经常在一起开会、 交谈。 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追求, 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时间长了, 便产生一种超越一 般同志关系的感情。 这种情感的出现, 使一向处

4、事认真诚实的周克玉 高兴, 也使他感到苦恼。 因为很小的时候, 父母已经给 他订了娃娃亲。 他一方面向家里提出退婚, 一方面如实 地把一切告诉王昭, 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没想到, 此事 一挑开, 却使他们原本朦胧的爱情明朗了起来。 王昭还 利用下乡的机会, 编个假名字登门探望周妈妈, 劝其同 意儿子解除婚约。 就这样, 他们公开相爱了。 后来, 周克 玉调到县里工作, 王昭仍在区里, 虽然相隔并不遥远, 但连绵烽火使他们难得经常见面, 于是书信往来就多 了。 周克玉用粗糙的牛皮纸订了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 将心中的思念以诗的形式写在上面,明月还会亮 就 是其中的一首。 这个小本子, 王昭大姐一直

5、像定情信物 一样保存至今, 我们读着上面的诗, 仿佛听到了周克玉 那时的心声。 一次, 王昭几经周折找到了分别一年多的 周克玉, 见面刚对坐不一会儿, 就传来枪声, 敌人打了 过来。 身为指导员的周克玉, 立即带领全连战士向外 冲, 到村外才想起王昭没出来, 就想带一个班打回去营 救未婚妻。 区队长虽然理解他的心情, 但还是劝止住 了。 周克玉以为王昭牺牲或被俘了, 便带着痛心和仇恨 投入新的战斗。 王昭和她的一位女友, 在房东大嫂的掩 护下脱离险境, 后来在苏北军区文工团当分队长。 一年 后的南下途中, 他们才偶然见了一面, 也只是站在田埂 上说了几句话, 便又投入各自的工作。 那情景, 那

6、心情, 大概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体会到的。 有记者曾开玩笑 地问王昭大姐:“他把你丢了, 你不生气吗? ” 王昭大姐 说:“那时候的女孩子与现在不同, 我根本一点儿都没 想到埋怨他, 反而觉得他很英勇, 更喜欢他。 ” 经过战火考验的爱情更加坚贞; 穿过枪林弹雨的 恋人, 终于结成伴侣。 1952年, 周克玉和王昭结婚了。 可是不久, 周克玉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尽管怀孕 的妻子支持他, 他却仍然心悬牵挂, 把想说的话, 诸如 怎样锻炼提高自己、 怎样保养身体、 怎样看好孩子、 读 什么样的书等等, 一条条写在一本纪念册上, 作为 “遗 书” 留给妻子。 这虽然不是诗, 但比诗更优美, 它是

7、爱的 旋律和音韵。 这本纪念册, 王昭也一直珍藏着。 在他们结婚60周年的时候, 已经年过80岁的周克 玉写了一首 钻石谣 :“周庄王庄陈良庄, 阳桥涂桥华 阳桥。 落难孤女幸运儿, 烽火钻石两心雕。 ” 诗的第一二 句, 巧妙地把他们生长、 工作、 恋爱、 结婚的村庄名串连 起来, 三四句点出他们的身世及走过的岁月, 让人读之 回味, 心为所动。 从时间上计算, 这首诗距写作 明月还会亮 已60 多年, 当初的年轻恋人已成为霜染鬓发的老年夫妻。 这 其间, 该有多少风风雨雨, 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但没有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稀释, 反而像陈年佳酿, 越来越香, 越来越醇, 正如王昭大姐所说:“这么

8、多年风雨同舟, 我 们俩始终没有变。 ” 应该说, 也有变, 那就是越变爱得越 深沉。 过生日, 也是他们寄托真情的时机。 王昭过生日, 周克玉欣然写下一首 戏祝老伴58岁生日 的诗:“颠 簸辗转城与乡/终究未改村姑样/征衣虽脱心依然/发 白更见真情肠/一肩何惧内外重/两手勤育新花香/儿 孙同祝寿无量/百年嘘问共安康” 。 周克玉过生日, 王昭 画了一幅祝寿的画, 画面上是两个鲜嫩的桃, 颇像两颗 偎依的心。 周克玉为之题了一首诗:“此桃绝非凡人 栽, 蟠苑瑶池特意赉。 一片丹青千年愿, 两心相映百寿 台。 ” 读着诗, 看着画, 人们眼前总会出现这对恩爱夫 妻的形象。 一次, 周克玉出国访问

9、, 这时, 他们都已年过花甲, 王昭大姐是怎样为他送行的, 不得而知, 周克玉却用诗 记述了夫人的关心, 题为 叮咛 : 欲出国门万里行/行 前老伴细叮咛/细检衣扣紧不紧/又摸领带平不平/ “勤 梳头发勤整衣/大事小事多留神/上梯举步昂起头/下 梯伸腿看分明/登机乘车缓半步/平平安安回京城” /我 望老伴满脸笑/恍若当年别柴门。 出访在外的周克玉, 也时时想着夫人王昭。 他任解 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时, 率总政歌舞团出国访问演出,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每当有人回国, 他都带一封信给 夫人, 只要有机会, 他都要亲自为夫人买一件礼物。 周克玉家的墙上挂着一些画, 不少是王昭画的, 他 题的字或诗

10、。 颇有造诣的画, 配上刚劲的字, 让人产生 颇多的联想和感慨。 有一对青年人新婚时, 王昭以画祝 贺, 周克玉题诗曰:“不用绿叶扶/苦寒共争春/炼得骨 节硬/还靠根底深” 。这是对新婚夫妻的由衷祝福, 不 也是他们夫妻道路的真实写照吗?戈壁人家安安谅谅土地与生长生活质感“老桂” 是一个疍民。 老桂家的鱼 (收入我的小说集 绿皮 车 ) 写的是一户疍民的生活, 发表之后, 当年 的大学同班同学未见内容便问, 是否写的我 们班的老桂? 此 “老桂” 非彼老桂。 我们江西大 学78级中文系确实有一个老桂, 毕业之后辗 转赣粤两地的新闻媒体, 曾官至 惠州日报 常务副社长, 我写的是小说 “老桂”

11、, 且写的是 一个疍民, 只不过这家疍民跟我的大学同窗 同城皆在惠州。 前者在车水马龙一侧的 大楼里上班, 后者在江边讨生活。 小说中的 “老桂” 并不姓桂, 既是小说, 我 不能用原型的原姓, 顺手就将每次去惠州便 照面的老同学的姓, 给予了小说的主人公。 大 约是10年前, 有个在惠州教数学的青年教师 小赖, 忽然决定改行学中文, 报考了深圳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投在我门下; 那 时候我刚买了一辆捷达车, 带上他以及另外 两个女生, 兴兴头头驱车去惠州。 或许见我对 日新月异且雷同的城市略感失望, 他踌躇后 忽道, 老师, 惠州还有疍民! 于是我们沿江边 逶迤搜寻, 很快在西枝

12、江的大桥下面, 找到一 片横七竖八的 “乌篷船” 。 竹跳板搭在船上, 岸 边有小块菜地, 枯黑的丝瓜藤爬在树上, 鸡啄 狗吠, 乃都市遗忘的一个角落。 江边走了一 段, 除了动物, 没有人理睬我们。 正不知如何是好, 一条船上钻出一位中 年妇女, 招呼我们上去坐坐。 俩胆小的女生几 乎是手牵手, 走上颤巍巍的跳板。 这是一条报 废的水泥船, 三四米宽, 20多米长, 船舱隔成 两三间卧室, 尾部是厨房与厕所。 前面的舵舱 成了孩子的卧房, 舵盘业已生锈, 墙上挂着褪 色的明星画片。 在卧房兼客厅里聊天, 女船主 告诉我们, 老家在紫金, 80年代承包了一条船 出来搞运输, 后来花了3万块钱将

13、船买下, 借 的农村信用社的钱, 还有一笔余款迄未还清。 再后来, 船已衰朽, 不能开了; 张罗了渔网、 小 船, 就在江边打渔。 西枝江水质不行, 打上来 的鱼有异味, 自己吃, 当然也卖给做工的人。江上生活的难处很多, 吃水和用电都是问题。 从岸上砖厂接过来的电, 时断时续; 吃水去岸 上挑, 5毛钱一担。 很意外地见边上立着一只 煤气罐, 罐子上戳着一根管子, 一只乳白色的 煤气灯罩。 想起 “文革” 年间的70年代, 我在火 车站做装卸工, 一旦夜班起来上铁道线, 必定 是先点着一盏汽灯。 汽灯在外形上和马灯有 些相似, 但二者的工作原理不尽相同, 在具体 构造上也有一些差别。 首先汽

14、灯在装上煤油 以后, 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 以便产生 一定的压力, 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 喷出; 其次, 汽灯没有灯芯, 它的灯头就是套 在灯嘴上的一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 三者, 汽灯的上部还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 遮光罩。 由于纱罩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工艺 处理, 当纱罩遇到高温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我们装卸之时, 将汽灯挂在车厢顶端, 一盏汽 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透 亮。 寒冬之际, 尤感温暖。 可是, 21世纪了, 城市一侧的居家, 还在 用这种燃气灯具, 境况艰窘, 不问而知。 女船 主儿女双全, 儿女话不多, 对我们皆友善。 她 的老伴亦即我小说中提到的主

15、人公 “老 桂” 满面黧黑, 自始至终在一旁木然吸烟。 女 船主留我们吃饭, 我们婉谢了, 留下一盒茶 叶, 一个红包, 匆匆离去。 当然, 如果细细推敲, 女船主成为疍民, 还是从她这一代开始的; 惠州也有几代疍民 的, 多半来自广西梧州, 他们的船只主要泊在 东江边, 东江水质较好, 东江码头市声喧腾,鱼虾也卖得出价。 疍民无论在哪里打的鱼, 都 用小船运到东江码头去零售。 后来彼此成了朋友, 之后几乎年年去探 望, 每次必带去一拨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 将 疍民或底层生活作为她们观察生活的一个窗 口、一个镜像。每次皆会给船家带去一些礼 品,包括学生们捐出的八成新的衣物。后来 出现一个拍纪录

16、片的契机。乃是深大传播学 院一位从北京电影学院调来的导演专业毕业 的胡老师,相中我被小说月报转载的一 个中篇铁壳船 ,想找寻一两个生活基点 或拍摄外景。 铁壳船是我在南昌抚河的 感受,时过境迁了,忽想到,可以带胡老师 去惠州看看疍民。 他一见倾心, 决定跟踪拍一 个纪录片, 名曰 寻找岸上的河流 , 迄今跟拍 两三年了, 拍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 前月在深 大图书馆配合我讲 老桂家的鱼 , 他剪辑了 40分钟的纪录片素材播放, 同学们看了, 感受 非比一般。 围绕这个原型, 去年发生了两三件事情 值得一说, 一是年初发现 “老桂” 全身浮肿, 病 情加重, 此前, 得知他患高血压多年, 我带去 腕式血压计, 量得他的血压是180/230, 吓了 一跳, 疑是肾性高血压。 这种血压在常人, 早 都住院了, 他却还在风里浪中讨生活。 于是驱 车带他去医院检查, 女船主及其儿女跟过去。 果然肾病严重, 医生建议入院, 选择权当然是 在家属。 其结果, 还是开了药回家休息。 二是, 在感觉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