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031318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中暑事故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夏季生产作业天气炎热,生产员工普遍在高温环境下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中暑事故。特别是在非洲等高温地区作业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中暑现象。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因此,加强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是保护员工们的身体健康,保证施工生产的任务能完成的一项重要措施。一、预防中暑事故伤害的基本安全要求(一)、落实组织措施:1、加强防暑降温工作的领导,在每年入暑高温天气前,安环部门与综合部制订落实防暑降温计划措施;供应防暑降温清凉饮料。2、加强对全体员工

2、防暑降温知识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防范预防中暑和工伤事故。注意保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3、应根据本地区气温情况,适当调整生产作业时间,利用早晨、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生产作业,延长休息时间等办法,减少阳光辐射,以免因中午阳光太强而发生中暑事故。还可根据生产作业工艺合理调整劳动组织,缩短一次性生产作业时间,增加生产作业过程中的轮换休息。24、贯彻劳动法和职业病防治法,控制加班加点,加强员工劳动纪律管理,切实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员工吃好、睡好、休息好。(二)安全防范技术措施1、进行技术革新,改革工艺和设备,尽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减轻行业生产劳动强度。2、在员工较集中的生产作业生

3、产现场中设置休息室,室内应通风良好,室温不宜超过 30。露天施工作业较为固定时,可采用活动布幕或搭设凉棚,减少阳光的直接辐射。3、在室内生产作业时,应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窗排气,侧窗进气,也可采用通风机、空调强制通风措施,向高温生产作业岗位输送凉风,抽走热风,降低生产作业岗位的气温。(三)、职业卫生保健措施1、入夏前对从事高温生产作业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凡患有持久性高血压、贫血、肺气肿、肾脏病、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有关疾病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和高处生产作业。2、加强个人防护。生产作业时应尽量穿着颜色较浅的衣服,并根据生产作业需要配戴好各种劳动保护用品,露天生产作业应戴白色的安全帽,防止阳光

4、直接曝晒。3、对高温和露天生产作业员工,应保证供给足够符合安全卫生的含盐茶水或饮料,以保护员工补充盐份, (一般含盐量为 0.1-0.3%)。食堂要定期供应绿豆汤、菊花水等清凉饮料给员工解暑。3二、发生中暑的表现及应急救护措施(一)、中暑症状的表现1、先兆中暑。其症状为: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流汗、口渴、身体感到无力、主意力不能集中,动作不能协调等症状,一般情况下此时感到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会超过 37.5。2、轻度中暑。其症状为: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面色潮红,胸闷气短、皮肤灼热而干燥,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体温上升 38.5

5、以上。此时如不及时救护,就会发生热晕厥或热虚脱。3、重症中暑。一般是因未能及时和未能适当处理出现的轻症中暑(病人),导致病情继续严重恶化,随着出现昏迷、痉挛或手脚抽搐。此时中暑病人皮肤往往干燥无汗,体温升至 40以上,若不赶快急救,很可能危及生命。(二)、中暑的治疗1、轻度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重症中暑:(1)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热痉挛: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4盐水静脉滴注。(3)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及时送院治理。(4)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生产作业岗位,若因体弱不宜从事高温生产作业,或有其他职业禁忌者,则应调换工种。三、事故后处理工作(一)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二)作出书面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三)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四)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五)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六)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