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026505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习和复习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预习四字法一,预习四字法:二,预习中会遇到的问题:二,预习中会遇到的问题:三,如何复习(课后练习、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巧妙运三,如何复习(课后练习、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巧妙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用各种记忆策略):四,时间的管理和分配:四,时间的管理和分配:五,如何处置考试焦虑?五,如何处置考试焦虑?(1)读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 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不同内容、 不同性质的学习,应

2、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 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 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 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细读中应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 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 粗读课文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文内容 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文的开头分节细读。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 常常

3、需要“咬文嚼字”似的阅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 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2)画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 落。必要时还需要准备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 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小看这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 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文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 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 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 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

4、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 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双直线()和三直线 ()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不同颜 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 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 于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 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但有时单靠符合是不能完全表达其意义的,这时就需要眉批,一般在书的天头、 地脚、段尾

5、或篇末的空白处都可以随读随写。内容诸如段落篇章的简单提要, 阅读中的个人见解,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及对课文中的问题质疑,等等。 阅读中不要急于加批语,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没有领会课文精神实质的批注, 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误批。眉批的语言应简短精炼,力求抓住要害,不 要期望把一切问题都写透,也无需对个人见解加以发挥,更深入的工作应放在 写预习笔记中去完成。(3)写, 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自由支配的 时间多少,预习笔记中的书写有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 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

6、,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 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些读书笔记。 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就已经理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以及 对问题的质疑了。 最复杂和要求最高的预习笔记,则是在自己对课文已经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 的阅读笔记,这种笔记能反映全篇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内容提要, 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达到这种高标准要求的,一般是有充裕的课前预习 时间或是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 当然,对那些比较简单、理解程度要求不高的课文,多数同学的笔记也能达到 这一要求,如化学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文,可根据已学过的研究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对新课文中将

7、要学习的具体物质按照存在、制法、性 质、检验和用途的研究线索,独立而有条理地逐一拟出预习笔记。 在写预习笔迹时应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听课时把教师讲授的有价值的内容补 充进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一般只要求写简单的预习笔记,预习时把更 多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待上课听讲时再按教师的讲课思路写出课堂笔记。 (4)记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 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等,要求能基本记住。 分段细读之后,为了整理自己的预习思路,可以把课文从头至尾再细读看一遍, 或者是合上课本,闭目反思,把新课内容从头到尾过一遍。这时如果感到知识 连贯、脉络清晰、有条理,就说明

8、对课文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已经比较熟悉 了。回读、默想、反思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记忆法。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让新课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在预习时 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譬如相似概念、词 句、公式、名称、实验和物质、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 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会更 深刻。 有个中学生记忆东西非常快,一般阅读三到五遍就可以记住一段文章。这其中 的奥妙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他采用了尝试再现法。即他把所要记忆的材料 看过之后放在一边,然后

9、试图回忆所记内容;接着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有 记熟的内容,这样反复两三次就基本上记住了所学的内容。这种阅读中的快速 记忆法尤其适用于预习中的记忆。 因为预习投入的时间不多,利用较少的时间记住一些重要的新课知识,进入课 堂学习时,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听课水平也就相应提 高了。虽然快速记忆的有些内容保持时间不长,但在其后续的学习环节中这些 知识还将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能实现预习中的高效率记忆。 当然,记忆还有很多种方法,由于预习中需要记忆的材料不多,且对记忆的要 求也不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有目的地学习一些适 宜的记忆方法。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0、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 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 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 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 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 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 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 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

11、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 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 “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 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 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 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 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 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 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通常,预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浏览教材;(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3)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4)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5)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可用彩笔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