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7011043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考试模拟题(转载 13) 第一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 性_ 性和_性使数学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_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_的发展。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 、_、_ 。3、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_、_ 、_ 和_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_ 和_ 的基础上。 5、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知识技能的达成目标分成 _ _ _ _ 四个层次。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案例 1:一位老师在数学课上讲 10 以内的加法:5+3=8。他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将 黄

2、的、红的橡皮泥分别搓成小球,然后要求在每个竹签上穿上 5 个黄色的和 3 个红色的小 球,要连续穿 20 串;一组在一个筐中捡出 5 个蓝色的和 3 个绿色的橡皮泥装成一袋,连续 装 20 袋。学生的情绪很高,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教导主任看完后,评价这一节数学 课说:“这种课不像数学课,倒像一节手工课,是四不像的课,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 点不突出。”这位教师很委屈,也很困惑。请你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案例 2: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 1994-2005 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 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生 1

3、:我发现 1999 年是兔年,是从 2 月 16 日 开始的。生 2:我发现 2001 年是蛇年,是从 1 月 24 日开始的。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 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 年(X 月 X 日开始)。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 。说说课堂情景创设 需要注意什么?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1、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并且认识了百分数。 本单元让学生应用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主要教学哪些实

4、际问题?与过去的教材比较,有变化吗?2、如何体会合适的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主要特征?怎样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3、比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传统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解比例、有 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等。但我们注意到,本单元还安排了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内容。 对此,教材编写时是怎样考虑的?第四部分实践与思考1、现行苏教版教材在练习的编组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举例说说你在练习设计方面的做 法?2、有老师觉得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分化现象比过去严重了。举例说说你在教学中是怎 样因材施教,分层要求的?第五部分解题能力1、按规律填空。8、15、10、13、12、11、( )、( )。2、

5、两数相除,商为 1800,如果被除数缩小 50 倍,除数扩大 20 倍,那么商就是 ( ) 。3、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 780 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商是 80,正确的商应 该是( )4、10 个队进行循环赛,需要比赛( )场。如果进行淘汰赛,最后决赛出冠军,共 要比赛( )场。5、用一根绳子测量井台到水面的深度,把绳子对折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15 米, 把绳子三折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4 米。求绳子长和井台到水面的距离。6、三(1)班有 58 位同学,有 39 人订了少年报,有 28 人订了儿童画报;另有 8 名同学两种都没有订,问两种报刊都订了的有几人? 7、一个学

6、生做两个整数的乘法时,把其中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 6 误看成 3,得出的积是 552;另一个学生却把这个因数的个位数字误看成 9,得出的积是 696。正确的积应该是多 少? 8、在一条公路上每隔 10 千米有一个仓库(如图),共有五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 15 吨的 货物,二号仓库存有 30 吨的货物,五号仓库存有 40 吨货物,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 想把所有货物集中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费 1 千米需要 2 元运费,那么最少要 多少运费才行?(1) (2)(3)(4)(5)15 吨 30 吨 40 吨9、两箱茶叶共重 120 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 28 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

7、是甲箱 的 3 倍,两箱原有茶叶相差多少千克?10、若干同样的盒子排成一排。小华把 70 多个同样的棋子分装在盒子中,其中只有一个 盒子没有装棋子,然后他出去了。小兵从每个有棋子的盒子里各拿出一个棋子放在空盒内, 再把盒子重新排一下。小华回来仔细查看了一番,没有发现有人动过这些盒子里的棋子, 你知道盒子有多少个吗?棋子有多少个呢?答案:第一部分:略第二部分: 第一题:先看目标定位。新课程提出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型目标。本课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知识与技能目标明显不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应涉及到有关“和”或“被减数”为 8 的所 有加减

8、法(加数或减数为 0 的除外),但这位老师的教学只是“5+3”,而且就“技能”的 形成,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实现的,这位老师所做的 单一操作显然是与此相违背的。在答卷中,有许多老师提出,如果让他来上这节课,绝不 会让学生做这种“穿 20 串”和“装 20 袋”的机械式练习。就“过程与方法”来看, “5+3”的教学是建立在“10 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之上的。本课教 学应借助于前面“和”或“被减数”为 6、7 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并通过多层次训练, 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而这位老师的教学中,根本就没有体现这一知识形成过程,更莫谈帮 助学生知识“建构”,

9、而且使用的“方法”机械单一,并没有将数学知识从“具体的实践 操作”中提升出来。其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决不能终于实践。或许有人 认为,这只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其实明眼人稍作思考,就会明白这一环节所需要的 时间绝对在 20 分钟以上。综上所述,本课教师的目标定位是有失偏颇的。再看过程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这里的“过程”大体上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 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是在数学范畴之内对已 经符号化了的问题做进一步抽象化处理,从符号一直到尝试建立和

10、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框架。本课知识与学生前面学习的有关“和”或“被减数” 为 6、7 的加减法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教师的课堂应重在帮助学生领悟这种借助于“10 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来计算加减法的思路,并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而这位老师在教学 中没有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实践的层面,并没能“对这 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更谈不上“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 数学概念框架”中去。三思实践操作。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

11、”可见,我们设置的课堂实践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学生跳一跳,才 能摘到桃”,有“挑战性”才能启迪学生思维,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节课 中,学生是被调动起来了,但这种操作由于缺少思考的深度,学生的操作都是机械的,也 不需要教师作任何指导。我想,我们评价一节课,应该做到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 来了;二看老师与学生的行动,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三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显然,本课这 种表面看似热热闹闹的操作,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第二题:(参见第一套试题简答题第二题):第三部分:第一题:本单元涉及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按各种实际问题的内容特点和数量 关系,精心选编 6 道例题与四个练习

12、,大致分成三段教学。例 1 和练习一,教学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是一类稍复杂的求百分之几的问题,求得的百分数能 够更清楚地反映数量间的关系,便于统计比较、描述交流。这段内容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 材里也有,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解答方法,都没有多大变化。例 2、例 3、例 4 和练习二、 练习三,教学关于纳税、利息、折扣的实际问题,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过 去的教材相比,这段内容充实了许多,要求有所提高,解答方法也有变化。解决这些实际 问题,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的生活经验,发展公民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例 5、例 6 和练习四,教学稍复杂的百分

13、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与过去的 教材比较,新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精选素材,着眼改进教学方式和解题方法,力求呈现良好 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认识同化或顺应,避免分类过细、机械记忆、生搬硬套等不良的 学习行为。第二题:对一组数据,经常能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些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 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是对两组或多组数据进行比较的参照。教学统计量,不仅 要建立统计量的概念,学会求统计量的方法,还要结合实际问题,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 比较,做出判断、解释,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应根据问题的背 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选用适当的统计量是很不容易的,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做了细 致的安

14、排。第一个层次比较不同的统计量。例 2 教学众数之后,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是多少”,想一想“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各表示什么意义”,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 算法是不同的。第二个层次体会统计量比较合适或不够合适。例 3 教学中位数以后,把 7 号男生的成绩同中位数比,尝试用中位数分析数据,感受这里用中位数评价比平均数恰当, 还要研究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的原因,理解由于两名男生跳的下数特别多, 导致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大,因而用平均数表示整体跳绳水平,以及评价各人的成绩不 够恰当。在实际应用知识的层面上,加强对各个统计量的理解。第三个层次选择统计量。 在第 8182 页的练习里,就同

15、一组数据先分别求几个统计量,再联系实际背景选择一个比 较合适的统计量,分析或表示这组数据的特征。在数据分析的层面上,进一步体验统计量。 如“练一练”,由于两名学生家庭的住房面积很小,使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77 明显比中位数 84 小得多,因此选择中位数代表这 9 名学生家庭住房情况比较合适。又如练习十六第 1 题, 10 名男生身高的众数 153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 3 次,10 名女生身高的众数 148 在一组数据中 出现 5 次,显然,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具有代表性。再如第 3 题,阳光公司员工今年3 月份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1800、1100、1000,要找到平均数远远高于中 位数、众数的原因,要比较大于中位数的数据状况和小于中位数的数据状况,才会选择众 数客观表示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统计量分析、解释数据,是较高的 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重视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是统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统计观念的 有效途径,但也要适度把握,因为小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一内容的 教学尚处于初步阶段。要像教材那样选择有鲜明背景的素材与数据,借助连续的问题,给 学生多一点扶持,让他们多一点体会与交流。 第三题:比例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