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990878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但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研究却很不充分。由于理论界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分解为不同的学科,实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因此,在理论界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这种研究方式既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又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从整体特征上的把握。 本文试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初步的探讨。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两种传统的理解。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它渊源于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在苏联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成为一种固定的

2、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多少门学科就有多少门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整体性事实上被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学科的体系化所消解,虽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被认为是三门最核心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被理解为这些学科的体系的总和。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处理方式的显著优点是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有利于从不同学科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而且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普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方式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学科的各种观点掩盖了马克思主义最富有生命力的显著特点,即它是以人类的实践即具有历史规定性的感性具体为基础的社

3、会科学学说,尤其是它具有的方法论的本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体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的体系化,那么以卢卡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和它的观点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他们把整体性理解为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上整体具有优先性(他们也叫总体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和人道的性质,规定和制约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和所有观点,使其具有从属性。 我认为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从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的有机统一性和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体性发展的特点来认识。(一)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

4、形态,因此它是建立在实践运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科学学说 这种实践所具有的具体的、整体的性质,规定了这种学说的整体的性质。这种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表现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它们是溶为一个整体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通常只从哲学角度来研究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这种变革的科学性质,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强调的是马克思实现的向实践向度的转变。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哲学内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表现在从思想到现实的根本转变,即哲学的出发点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和共产主义的内在的统一。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共

5、产主义看着是同一个东西。他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批判现实的生活关系”的错误时指出:“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1这是因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人出发和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必然地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导致共产主义。在这里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被看着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上最显著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旧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是从所谓的理想、范畴或抽象

6、的直观等等出发;新哲学则不同,新哲学把实践即人的感性活动作为自己认识的出发点。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存活动。新哲学不仅批判地考察人的物质生存活动,尤其是人的物质生存活动的条件,而且认为强调对世界的改造即革命的实践活动是新哲学的特点。这种革命实践活动是实际的历史运动过程,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从两者的关系看,在这种统一中哲学是马克思科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共产主义是他实现哲学变革的内趋力,同时又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内在属性。2使马克思关注现实,看到了旧哲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对现实的关注,必然导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同时,共产主义对人的关注使哲学成为主

7、体性的哲学,成为人在历史进程中随着其历史基础的变化,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会阶段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共产主义学说始终是溶为一体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和哲学是同一的东西,人的本质的预设、异化和复归,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里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实践即人的现实活动被认为是新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不过实践决不象某些哲学家所抽象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无历史内容的范畴。实践范畴首先是一个针对费尔巴哈的概念,实践被定义为感性的、能动的、革命的活动,一个与共产主义直接相关的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唯

8、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从现实出发,一个从应该(理想)出发,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现实的批判是伦理的批判,其空想表现为从非人的现实到人的理想状态的现实道路的缺失,在哲学上不自觉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则不同,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根源于现实的运动,而现实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在人的这个阶段,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又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规定,人的本质成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因为人不能驾驭这些条件,便为这些条件所规定。但规定即否定,因为人的本质决不是一种抽象存在,而是历史地变化的。随着人的新阶段的到来,随着人对自身生活条件的控制,人的本质将为人所占有而不是与人

9、相异化,这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所以共产主义决不是外在于感性现实的理想,而是根源于现实的运动,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实践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共产主义学说则是对现实的运动的科学揭示,两者是互为表里,溶为一体的关系。(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种整体性 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来看,他的思想的发展总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我们知道,在 1843 年至 1844 年间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第一个转变,即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时他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从他的哲学观来讲还是人本主义的。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的哲学观还没有发生突变的标志,他的共产主

10、义学说也还不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这部手稿可以看着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发源地,共产主义第一次得到哲学的经济学的论证。异化劳动是进行论证的基本范畴,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被看着人的本质的预设,现实及其发展被看着是人类的异化过程和复归过程。异化劳动是具有哲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品格的基本范畴,集中体现了这时马克思的思想的整体性。一方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这时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范畴,是他解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的工具;另一方面,异化劳动又以人的本质的抽象的预设为基础,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被规定为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人的根本特点,它不是在历史中生成的,而只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被历史活动所异化。克服这种异化并使人的本质得

11、到直接的呈现,就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马克思的这部手稿,但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才能把握这时马克思思想的实质。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的根本转变,共产主义得到唯物主义的证明,异化只是被看着将被超越的现实状态。它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即一定的感性具体出发,现实的人的首要条件是他的物质资料生产,在这里生产是现实的人的根本规定,它表明人的自身活动及其产物驾驭和控制着人,而不是人驾驭和控制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物。在这里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并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决不是抽象的生产。马克思在讲到研究出发点的生产时总是指出:“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

12、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3“现实的人”是为现实的物质资料生产所规定,决不是抽象的“现实的人”。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与黑格尔所说的“有”这个范畴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范畴的逻辑意义相当,它们都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而在马克思具体的语境中,“现实的人”总是指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这时异化劳动范畴为生产或生产力范畴所扬弃。而传统解释却在这里陷入误区,他们把“生产”和“现实的人”诸范畴仅仅看着是抽象的一般范畴。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范畴本身反映的是一种不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的一般性社会存在属性。如果说在传统解释看来,社会历史发展总是处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13、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本身处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那么起原动因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的社会历史作用则是生产力具有的一种一般性社会存在属性。它是不随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的一般属性。现实的人的本质规定在任何时代都是生产。其实生产在人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历史地变化的,马克思多次阐述过这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出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以及人类从人类的动物状态向真正的人类状态过渡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过渡不仅是人类的认识实践状态的变化,更为根本的是人类从一种社会存在状态向另一种社会存在状态的过渡,这种过渡的基础则是直接劳动在物

14、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变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肯定了生产力在历史上的原动因作用,而且认为这种作用是随生产、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里有必要指出,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变化,是建立在对生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区分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生产是人的自然必然性,这是人的生存的自然需要所决定的永恒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它又表现为对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支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必然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因此生产的社会历史作

15、用必须从两方面去认识,前者表现为人的生存的必要基础,后者是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基础。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或经济必然性决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不是社会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存在属性,而是生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属性4。传统解释的错误正在于没有区分生产的社会历史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因此传统解释就不能全面理解经济必然性的社会历史作用,也就不可能从整体性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解释那里,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之间失去了有机的联系。他们没有看到,肯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般性社会存在属性,是与直接劳动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相矛盾的;而如果没有这

16、种变化,共产主义的实现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这是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虽然经济必然性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人类从人类的动物状态向真正的人类状态过渡的条件,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但经济必然性又把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包涵于自身之中,把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看着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生产的社会历史作用的肯定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感性具体的历史规定性而言的,而不是抽象的肯定,共产主义就是对生产的这种社会历史作用的扬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马克思看来其历史内涵是对经济必然性的扬弃。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发展总的说来有三个阶段:史前人类阶段、历史人类阶段、社会化人类阶段;因此也有三个基础,史前人类以血缘为基础,历史人类以生产为基础,社会化人类以自由为基础。第一阶段是人的自然形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人被自身活动的产物所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人也仍处在自然形成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对前二个阶段的超越,是人真正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