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4269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经典原文 10_人间词话十则对应学生用书 P85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 1901 年赴日本留学。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

2、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

3、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因此,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 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

4、 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6 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 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在诗人与现实的

5、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显然透露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

6、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则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 ,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第七至十则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

7、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词以有境界为最高。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自 有 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 所以 独绝 自然能有名句出现。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独自称绝者 在 此。 的原因就在这里。格:格调。独绝:独自称绝。有 造 境, 有文学创作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有通过写 境, 此理想 与 写实 二派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派和写实派之 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 所造之境,划分的依据。然而二者又很难分别。因为伟

8、大的诗人虚构的“造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 理想故也。 必定会合乎自然,所写实的“写境”,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造:虚构。所由分:划分的依据。邻:接近、联系。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 我 观物, 是“无我之境”的例子。“有我

9、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景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 物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观 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为主体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哪是我,哪是物。古人创作诗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 豪 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有才杰 之士能自树立耳。 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著:染上。未始:未曾。树立:完成,做到。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无我之境,人惟 于静 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 “无我之境”,人只有在安静之中得到它。“有我之境”,在由动之静时 得之。故 一 优美,一 宏壮

10、也。 到静的时候得到它。所以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啊。惟:只有。境 非 独 谓 景 物 也。 喜怒 哀乐,诗词的“境”并非单独指的是景物的描写境界。人的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 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各种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描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 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 境界。的作品,都应该说它是有境界。否则就应该说它是无境界。谓:称作。“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 字,而境界全“红杏枝头春意闹”,选用了一个“闹”字而境界之美就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表现出来了。“云破月来花弄影”,选用了一个“弄”字而境界之美全出 矣。 就完全表现出来了。著

11、:选用。出:表现出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寻他千百度。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此等 语皆非 大词人 不能道。 然遽以此 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然而像我这样意 解释 诸 词, 恐为晏、欧诸公 所不 率然以这

12、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许也。允许。阑珊:将尽;衰落。道:说出。遽:匆忙,草率。不许:不会允许。东坡之词旷, 稼轩 之词豪。 无 二人苏轼的词作旷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没有这两个人的之胸襟而学其词,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胸怀气度而学习仿效他们的作品,就好像东施学习西施整天捧着胸口。旷:旷达,超旷。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大诗词人的作品,他的言情一定沁人心脾,他的写景一定豁人 耳目。其辞 脱口 而出, 无 矫揉妆 使人的耳目清醒。他的语言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装扮束之 态。 以其所 见 者真,所 知者修饰的姿态。这是因为他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深也。

13、 诗词皆然。 持此 以衡古今之作者, 深刻的。诗和词都是这样。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可无 大 误矣。 是可以没有大错的。然:代词,这样。衡:衡量。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能深入到内部体验,又应该能跳出来思考入乎 其内, 故 能 分析。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写 之。出 乎 其 外,故 能 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观 之。 入 乎 其内, 故 有 生 气。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入于其内,所以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出 乎 其外, 故 有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然后

14、再描写它时作品才能更真实高 致。 美 成 能入而不 出。 地反映生活,闪烁思想光辉。周邦彦能入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白石 以 降, 于 此二事皆 未 梦见。 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没有梦见过。生气:生活气息。对应学生用书 P87诵读人间词话第一至三则,完成以下各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格调)(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称绝)(3)有造境,有写境(营造,创造)(4)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联系)(5)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染上)(6)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尔(完成)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的特点。(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

15、之境也。译文:“秋水荡漾,波澜起伏,白色的鸟儿悠然飘落。”这是“无我之境”的例子。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亦必于理想邻故也”。(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译文: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句式:判断句,“耳”,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要义探究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3如何理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的内在含意?明确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然而实境、虚境大多数诗作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实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写虚境中,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4怎样理解文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明确 有我之境,即意境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我在境故在,境是为我而设。无我之境,则是只有意境而无情绪,“我”已消弭在这茫茫天地之间,物我一体,有境而无我。无我之境在古诗中尤多,陶渊明及唐代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