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0570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26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年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125p(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先对重点章节介绍一下,大家重点看。第二章(第 1、3 节) 第四章(第 2、3、4 节) 第五章(第 2、3 节)第六章(第 2、3 节) 第八章(第 2、3、4 节) 第九章(第 2、3、4、5 节)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婚姻家庭的概念婚姻家庭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婚姻家 庭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发展 的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 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婚姻 一般概念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含义是:1 婚姻须为异性结合,同性结

2、合不成其为婚姻。2 婚姻须为具有配偶身份的结合,不具有此等身份的结合不成其为婚姻。3 作为婚姻的结合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否则,男女双方即使在事实上共同生 活也不成其为婚姻。婚姻的法律概念 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 结合。家庭 一般概念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团体和生活单位。1 家庭是个亲属团体;家庭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规模和成员不尽一致,但家庭成员 总是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此外,收养也是家庭关系的发生途径。2 家庭须有共同经济,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组织消费等,具体情况因不同的时 代而异。迄今为止,家庭历来都是社会中最

3、基本的生活单位。3 家庭既是亲属团体又是生活单位。同一家庭成员一般均为亲属,而且多为近亲属, 但亲属并不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分属于不同家庭的。家庭的法律概念 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亲属团体。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内,如果作广义的解释,婚姻泛指群婚制出现后的各种两性结合 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包括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和与之相适应的血缘 组织和家庭形式。如果作狭义的解释,婚姻家庭仅指原始社会崩溃以后形成的个体婚和个 体家庭。原始社会中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是不称为婚姻家庭的。婚姻家庭的属性1、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或自然

4、因素。它是婚姻家 庭有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显著的特征。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 姻的生理学上的基础。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的繁衍和由此而形成的血缘联系,是家庭这一 亲属团体的生物学上的功能。通过两性结合、生育行为而实现的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理学和生物学领域里,某些自然规律同样也是作用于人类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自 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婚姻家庭立法应当考虑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例 如:法律不承认同性结合具有婚姻的效力,以到达法定婚龄为婚姻成立的必备要件,以当 事人有一定范围的血亲关系相患特定的疾病为婚姻成立的障碍,以有生理缺陷、无性行为 能力作

5、为婚姻成立的障碍或离婚的理由等。2、社会属性。婚姻家庭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 类固有的性的本能和血缘联系等,只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而不是 婚姻家庭本身。婚姻家庭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组成部分,与其他 社会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任何婚姻 家庭都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社会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关系特定形式的婚姻家庭,是一定的物质 社会关系和一定的思想社会关系的结合。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同作为一定社会 经济基

6、础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组织形式等,决定了婚 姻家庭领域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婚姻家庭中的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社会的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感情、伦理道德、法律和习惯等诸多方面。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这已为科学和历史一再证明。两性 的生理差别、性的本能和血缘联系等,存在于一切高等的或较高等的动物界。人类的婚姻 家庭因其社会性而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生活群体。我们不可忽视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但是, 夸大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贬低其社会属性则是完全错误的,将两者平列起来等量齐观也 是完全错误的。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 从总体上来看,婚姻

7、家庭起着调节两性关系、维护两性关系的 社会秩序,组合亲属生活,满足婚姻家庭成员物质和文化需要等重要作用。以婚姻为基础 的家庭是社会中人口再生产的单位,也是社会中重要的经济单位和教育单位。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功能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的 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婚 姻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形式。2.组织经济生活的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 特点相适应的。从历史上来看,以婚姻为基础的个体家庭出现后,便取代了氏族组织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具有组织生产和组织消费的重要功能。在古代的农业

8、和手工业相结 合的小生产经济中,家庭的组织生产的功能十分强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 的变化,近现代社会中家庭在组织生产方面的功能已经大为减弱,但部分家庭仍然是组织 生产的经济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家庭仍是组织消费的经济单位。家庭是社会分配和个人 消费之间的中介。3、文化教育功能 这是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家庭是人的最初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 家庭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种种特点。在古代,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 教育方式。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事业中 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养成健全人格、培养思想品德、实现文化 传承等具有

9、很重要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婚姻家庭制度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一定 社会中的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的要求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婚姻家庭制度是由各种 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它起着确认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作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是婚 姻家庭制度的核心内容。1.婚姻家庭制度与经济基础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 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 基础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导致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10、规律。另一方面,婚姻家庭制度也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能够通过自身的特有途径,能动地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且通过经济基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2.婚姻家庭制度与上层建筑 既要肯定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 上层建筑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构成婚姻家庭制度的各种社会规范,寓于上层建 筑的相关部门之中。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的要求,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上层建筑的 相关部门反映出来,它们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方式。广义上的上层建 筑包括意识形态。婚姻家庭观、婚姻家庭文化等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都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作用于婚

11、姻家庭 制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 对中国古代的以及资产阶级的政治和婚姻家庭制度稍作考察和剖析,不难发现政治制度和 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阶级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均具有一定的法律形式,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在古今 中外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的强制力 保障其实施的行为规则,它在维护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上层建筑无法替代的。婚姻家庭是社会中重要的伦理实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中有大量的涉及婚姻家 庭的内容。道德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是依靠信念、传统、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去评断是

12、非、善恶,从而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宗教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作用,则是通过人们的信仰而实现的。在当代一些国家中,宗 教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仍然历久不衰。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如果对婚姻家庭的概念持广义说,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分为 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历史类型。恩格斯曾说:“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 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这里所说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 代,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文明时代指的是私有制社会。此外,恩格斯 还对未来的婚姻家庭制度提出了科学的预见,断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后,必将出现

13、 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即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如果对婚姻家庭的概念持狭义说,群婚制、对偶婚制仅可称为原始社会两性血缘关系 的社会形式。1.原始社会中的群婚制与对偶婚制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 代,人们结成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同一群体的成员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没有任 何限制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无法用后世的亲属称谓加以区别。随着原始社会不断地缓慢发展,才从最初的没有任何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变出各 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和相应的血缘组织。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血缘群婚;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普那路亚群婚(亦称亚血缘

14、群婚) 。血缘群婚已经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两性关系,不同辈分的异性间有着严格 的婚姻禁例,两性关系是按世代来划分的。普那路亚群婚仍是一种同行辈的集团婚,但是 已从两性关系中排除了兄弟和姐妹,最初排除了同胞的兄弟姐妹,后来又排除了血缘关系 较远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或从兄弟姐妹)。恩格斯曾说:“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婚姻双方属于不同的氏族。族外婚既是通婚的原则,也是氏族的 组织原则。可将对偶婚制视为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过渡,一对男女在或短或长的时间相对稳 定地同居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和血缘关系社会形式的变化,有关群婚的禁

15、例越来 越多,越来越严格,到了后来,只剩下一对结合得还不牢固的配偶。对偶婚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但男女双方的结合还是比较松散的,这种结合很容 易被双方或一方破坏。某些研究成果表明,对偶婚有的是复合的和交叉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对偶婚和与其相适应的血缘组织,仍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和个体家庭。但 是,对偶婚制的形成为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注入了新的、重要的因素。为以男子为 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形成,准备了前提条件。2.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 交替之际出现的,从最初萌芽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私有财产的产生和积累, 母系氏族为父系氏族所

16、替代,男女两性地位的根本变化等,便是这种婚姻家庭制度问世的 历史前奏。如果仅就经济根源而言,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形成,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随 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生产物的出现,私有经济的因素在氏族内部不断增长, 男子成了畜群等新的财富的掌管者。恩格斯指出:“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 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 意图。父系氏族制礴立后,在父系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拥有一定私有财 产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奴隶制的、封建制 的和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都是它的具体的历史形态。这些婚姻家庭制度因植根于私有制 而有其共性,又因各该社会中私有制形式的不同而各具自身的特点。一般说来,古代的即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男女、 夫妻、亲子、家长和家属间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其主要特征为婚姻不自由、男女不 平等、夫权统治、家长专制等。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是以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