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89623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阳新县实验中学 张德华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用一个圆将平面分成圆内和圆外,把圆内部分视为人类所已知的世界,那么随着人类知识量的增加,圆的半径就越大,人类所面临的未知世界也将越大。知识量速增长使人类更加注重于学习本身的能力,注重于由已知世界探究未知世界,解决未知领域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就有许多学生就认为:学习数学只需“ctrl+c” “ ctrl+v” “百度一下”就可以学好数学,完全没有必要要什么数学老师。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传统

2、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关 键 词: 新课程标准 立体课堂 分等级教学新课标改革以来,教师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情况下应该是课堂生成的有效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形成的促成者。传统教学下,教师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教什么” 、 “怎么教” ,而忽略了学生“学什么” 、 “怎么学”的问题。而且,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 。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授之以“渔” ,达到学会学习

3、、学会生活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师生互动、而非教师单级化一条线式的立体课堂呢?1、针对面要广针对面要广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的要求。作为教师面对中国教育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对于数学,每个学生学的学习基础和领悟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区分对待数学学习上的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实现在相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中制定

4、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1.1、 认真研究学生,对学生适当分类认真研究学生,对学生适当分类建立基础:认真研究学生,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和情感的前提特征;还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分等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等次教学的意图,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安心学习对学生实际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工作后,再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将学生大致分为 3 个等级:A 等生:基础、智力一般,学习成绩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消极厌学、顽皮不学;B 等生: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成绩中等,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勤奋的同

5、学;C 等生:基础扎实,成绩优秀,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能力好。另外,对学生的分等次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 A、B 等生向 B、C 等生的转化和过渡,并给予及时的鼓励。1 .2、目标层次恰当,激发学习动机、目标层次恰当,激发学习动机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可以要求:A 等生:理解记忆公式,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B 等生:理解公式的发生过程,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C 等生:不仅要理解公式的发生过程,还要会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各等次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适当指导共同努力能达到的。

6、这样才能调动各等次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中主体地位。2、导入方式新颖导入方式新颖“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堂课的开始,我觉得好的导入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想把学生从下课欢愉、活跃的气氛中“拉回”一些学生眼中“单调、乏味”的数学课中,如果没有独特或新颖的导入方式是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状态的。下面笔者仅仅自己觉得好的些导入列举如下:2.1、以数学史故事为背景,趣味导入、以数学史故事为背景,趣味导入在学习“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时,教师可以先讲讲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然后提出数学家年轻时是怎样计算“1+2+3+100”的,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学会了

7、倒序相加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了其学习数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向高斯学习积极开动脑筋。2.2、凸现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凸现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样些现实场景:小明家现在准备盖新房,已知他爸身高为 1.85米,全家最高,小明身高 1.53 米,全家最矮,请帮助他设计他家门框的高度? 设门框为 h 米,则 h1.85 且 h1.53 ,得:h1.85 。小红的妈妈今天早上在超市购买了酸奶和香肠,它们的标签上标明:酸奶冷藏温度为 2C6 C,香肠的冷藏温度为 4C15 C,请你告诉她家的冰箱冷藏温度如何调节? 设冰箱温度应调节为 x C ,即:

8、22.2222故平板车可以通过直角走廊。教师对例题做了适当的总结后,准备讲下一道例题的时候。这时,若有所思的学生挠了挠头似乎有什么问题,一向活泼开朗的他突然站起来了。学生:老师,这道题这样做太难了,是不是有更简单点的思路吧?当平板车移动,图 3 中所示位置是,AB 的中点 M 到 E1 的距离为 1.1+1=2.1 3/2,故能通过。这下子,同学们一下子震住了,2想学生投以钦佩的目光。教师也愣住了,教师看这题理了理思路,这时,一位坐在后排的男生站了起来反驳学生。学生:只能说明 M 到 E1 的距离的最小值比 3/2 小,但并2不能说明平板车的 AB 边上所有点能通过。惊叹和附和的学生又陷入沉思

9、。教师重拾学生主动权:学生说得很有道理,学生的想法时好的,但解决时还是有点问题,所以还是借助于导数解决比较好。学生:可以过点 E1 作 AB 的中点可以通过,则线段 AB 上的任一点都可通过,所以平板车能通过。这次教师稍微思考后默认这个方法确实是可行的,而且比较简单,课堂上的气氛有点尴尬,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学生:老师,我的方法比学生的方法还要简单。如图 4,先将平板车推到图 4的位置,再接着就行了。2.2m1.0m1.5m1.5m(2)(1)1.5m1.5m1.0m2.2m图 4DCABE1E EE1BACD全班同学哄然大笑,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也不禁哑然失笑;学生的思维确实

10、太出人意料了,在这两种解法面前,教师的解法确实是没有一点优越性。此时,教师已从课堂主角变成配角,学生已成为主角,学生活跃的思维显然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还想重夺主动权。教师:同学们,这两种做法确实很好,非常简洁,但好像只适用于本题,常规做法还是先建立函数后利用导数求最值,这种做法更有一般性。学生:如图 5 ,将平板车倚着 E 点移动,同时保持 D 点在外侧的墙上,设 DE=x,则只要 EC=即可。而此时 AE=,故 EB=2.2-12xAE=2.2-;再由勾股定理得: ,令12x1212 . 222xECt=,则=t=2.2 ,而12x15 . 12,由于对称轴为 t=2.2 ,故当14 . 4

11、12 . 2)2 . 2(2222tttECt=时,故平板车一定能通过。15 . 125 . 122max)(EC1.5m1.5m1.0m2.2m图 5 (6)DCABE1EO1教师用“几何画板”当场模拟出学生所说的情形。如图 6,按钮被点击后,D 点缓慢运动,可以清晰发现点 C 的轨迹与墙壁没有公共点,而且的确是当 DE=1.5(也就是在 DE 呈竖直方向)时,EC 取得最大值。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这堂公开课虽然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步施展开来,但是,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其中获得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的来的东西想必也是最记忆犹新的。而课堂也将是盎

12、然生机、百家争鸣,师生共同建构的。其收获的远远大于学生被动获得的,而且教师也在与学生的探讨教学相长。可是在平时的授课本中,我们常常边沿欲望过于强烈,一次次把我们在课前排练好自认为精彩的表演在学生面前展示,而且往往自以为效果很好,学生成了课堂的配角,成了公开课教师表演的一个道具。总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程标准下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成的,教师也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情况下应该是课堂教学有效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形成的促成者。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江苏省通州市新仁中学 吴佑华 226371 数学教学参考 27 卷 11 期1.江苏省昆山市玉山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沈建红 215316 江苏省仪征中学 花奎 211900 数学教学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