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814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六)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六)浏览量:527 发表日期: 2010-9-23 来自: 赵庆东历史名师工作室【字体:大 中小】第六章第六章 历史教学有效教学行为设计(上)历史教学有效教学行为设计(上)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魏飞魏飞第一节第一节 历史教学有效提问设计历史教学有效提问设计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是使用提问。课堂教学中,提问促成了沟通与交流的智慧闪亮、心灵共振。无论教师或学生,每一次提问都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敞开,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新课

2、程实施后,在提倡课堂互动和激励课堂讨论的环境下,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使用一直有增无减。但毋庸讳言,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其有效性。一、课堂提问缺失问题研究一、课堂提问缺失问题研究1966 年,莫尔分析 2500 个问题后指出,自然科教师所问问题很少能够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属于“What”类的问题占 46%,属“Why”与“How”类的问题共占 46%,山田认为过于机械式的提问,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慵懒,或作粗浅、不合逻辑的反应;而且教师提问过于频繁,上课时间约有三分之二用于教师问、学生答的语言行为。他认为快速与过多的提问,反而阻遏学生酌情度理、慎思明辨的能力的发展,并剥夺学生应需的辅导。

3、米勒观察分析 100 名实习教师的提问技巧后指出,在班级教学中,思考性问题在问与答之间转速过快,恐怕只有百分之一的高智学生才能回答,但大部分教师却期望在问后十秒钟内获得满意回答,否则便显出不耐烦或重述问题,或做无意义的赘语,或另外指名回答,或径由自己代答,殊不知学生需要时间思考并组织其适切的答案,而后才能有效反应。1全莉娟等通过课堂提问的观察分析指出,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真正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时常流于形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 50 次左右,其中 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 10%的问题属

4、于开放性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环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注意的中心,则是他所要的答案是否被“启发”出来了。教师在提问之后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高成就的学生)与水平低的学生(低成就学生)是有区别的,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高成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低成就学生)参与机会少。频繁、费时而又明显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其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主动性的发展。2另有研究者对课堂提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有三种:一是怕“误事”。有的教师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怕“冷场”。教师担心

5、让学生提问题,时间多花在学生读书、思考上,气氛上不来,课堂就显得沉闷。三是怕“难堪”。有的教师课堂上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怕的是有些来自学生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在学生面前下不来台,显得“难堪”。3二、不当提问的原因分析二、不当提问的原因分析(一)问题设计不当1问题目的不明课堂提问的设计是通向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或主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化”。在设计问题时如果不考虑教学的目标,而仅在所谓的趣味性、开放性方面下功夫,常常会使问题偏离教学方向。问题不明还表现在课堂的随口问和随口答上。教师不加思考地随意而问,实际上激发了学生信口而答。2问题难易失度问题难易失度表现在:一是与所学内容没有实

6、质性关联,思维跨度太大。课堂上,有时教师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思考,因问题失去思维平台和知识背景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应对;二是问题的内涵或太易或太难,太易不能启动思维,学生有回答而无思考,貌似脱口而出,实则“有口无心”;太难则压垮思维,学生即使想积极应答,也不知从何答起,心中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欲语而嗫嚅,欲答亦犹疑。3问题聚焦不准问点散乱或问域过宽,常常会看似问题很多,但杂乱无章,没有逻辑序列,在这种情况下的问答或交流类似漫谈,有时反而越问越乱,越扯越远,导致不可能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杂乱的问题的提出,源自教师提问的过于笼统,没有聚焦,更没有方法。(二)问答过程失控从问对过程来考

7、察提问,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观测到两种提问取向:即问答取向和对话取向。问答取向的提问,就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喜不自禁,赞赏有加,一旦学生回答不对路子或不正确,其处理方式也无非是:另请他人代答,提示答案或干脆越俎代庖。这些“十八般武艺”的运用无非是尽快获得答案。对话取向的提问,则是意在激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言路的敞开,师生追求的是共识和理解,以及对对方理解的理解,而不是某一方唯一的答案。在对话取向的提问中,问题是激发对话的起步,回答是对话的一个环节,答案不是对话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对话的起点。从对话取向来看课堂提问,学生立即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未必就比给出一个错误答案更有教学价值;对答

8、如流也未必比问答龃龉更有思维价值,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更是如此。(三)言语方式错位提问语是对话语的一种,如果运用独白的言语方式无疑是错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真理代言人”,长期独白式的言说造就了教师独断、自以为是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成为其言说的习惯,同时溶注在教师的思维习惯中。独白式的言说下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对教师的迎合,而教师对“误解”和“误答”的引导也都是努力把学生的思维镶嵌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因而,貌似提问频繁,问答如流,但在本质上仍然是单方主宰,个人独断。威索尔通过研究注意到,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来分析教师的课堂控制方式。当教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都会使用以

9、下语言:(1)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3)了解学生的疑问。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时,大都会使用以下语言:(1)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言词或质问;(2)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3)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经观察还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的语言时,课堂处于防卫的气氛,班级成员消极被动,心神不定,萎靡不振,教学效果较差。4(四)提问对象偏失由教师提问所构成的互动是教师选择性的互动,这种选择性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对象的差异。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

10、,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象的选择上,而且也体现在互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例如,对于不同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在与成就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教师的问题分配也有差异,大多把重要的

11、、挑战智慧的问题交由他喜欢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回答,而把那些碎小的、无关紧要的低水平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甚至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为难学生的一种手段。客观地说,这样的问题分配有利于教学进程的顺利展开,但是这样的问题分配方式一旦在学生心目形成对教师提问的基本看法,其提问的教育性和教学性就会变味,由此展开的对话也在精神实质上是反对话的。三、有效提问的策略三、有效提问的策略有效提问除尽量避免上面所列的缺失问题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提问除尽量避免上面所列的缺失问题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问题的类型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思维学家大多把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垂钓问题(就

12、像把诱饵放在鱼钩上,并不清楚什么东西会上钩);一类为射击问题(像瞄准一只鸟射击,要么打中,要么没打中)。实际上,这就是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1封闭性问题及其在课堂中的作用如前所述,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确定性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封闭性提问对应的认知目标往往具有表达清晰确定、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特点,如“能回忆”、“能确认”等。对于封闭性问题的回答,回答者一般能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直接找到答案,常常只需要回忆、复述和再现。封闭性的问题无论是在传统的课堂上还是在当代的课堂上都被大量地使用,有它特殊且重要的教学价值:其一,封闭性的问题比较而言思维障碍较小,易于回答,因而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

13、言语交流,有利于调节课堂师生之间的心理环境,进而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其二,封闭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指向,便于教师对教学的调控。其三,封闭性的问题大多能够从已学或已知的答案中提取或复现,因而便于教师检测学生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确立教学的起点。总之,用好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发挥提问的检测、鼓励、调节、组织的功能。但是,仅有封闭性的问题远远不够,因为它没有启动学生思维,达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智慧撞接。质言之,它没有赋予问答双方的思维空间。2开放性问题及其在课堂中的作用与封闭性问题相对而言的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它难以从已

14、经学过的知识中直接复现,需要经过一定的重组和再创而形成答案。比较而言,封闭性问题要求智力水平较低,因而有时被称之为低水平问题,或简单问题,开放性问题要求有较为复杂的智力过程,因而有时被称之为高水平问题,或复杂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中,所谓开放性问题有三个特征:一是结论开放性,即不要求并且常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二是认知复杂性,即它的回答不是简单的记忆复现,要经过一定复杂性的思维操作;三是策略多样性,即可以通过多种认知方式和途径来探求答案。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容易生成对话,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但由于开放性问题对思维的不可控性和对评价的不可控性,学生生成的答案也常常会异

15、彩纷呈,五花八门。但就其个体来看,不同的答案之间差异很大,有些回答未必都是有思维质量的答案。应答者有可能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转换或者偷换,答案可能异想天开、十分有趣,但实质是答非所问。学生面对一个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才能求得的答案,也有可能信口开河给出一个结论。绝大多数教师面对学生天花乱坠的回答最喜欢说“你真棒!”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天花乱坠的想象并不困难,难的是这些想象有它的内在依据,有思维的内涵,有思考(想象)的质量。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中,我们看到答案的链条太短,大多都是萤光一闪,而不是思维火炬的接力与长时燃烧。加里D鲍里奇提醒我们,同一个问题在一种情况下是封闭性的,而在另一

16、种情况下又可能是开放性的。例如对于美国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你对裁军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需要判断能力,而对于十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只需要回忆一些知识点,因为他们刚刚背过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条款。5(二)注意提问的策略和艺术1国外相关研究美国学者威伦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种策略:(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2)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7)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8)提出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9)鼓励学生提问。6克拉克等人认为,课堂提问要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良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用明确和直接的语言表达的、能被学生理解的问题,它必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一致。含糊而又考虑不周的问题不仅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当前的问题,反而容易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模糊的枝节的问题上。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心智,因此好的问题一定能够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